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2-11杜彩军陈建华
杜彩军,张 翼,陈建华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交通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综合客运枢纽是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转换的场所,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设施装备、运输作业、信息传输、组织管理等无缝衔接,进而形成一体化运输转换系统,需要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等“硬环境”和信息系统、组织管理等“软环境”的共同支撑。综合客运枢纽基础设施“硬环境”条件日益完善,而运营管理与信息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综合客运枢纽衔接交通方式众多、换乘关系复杂等特点日趋突出,对综合客运枢纽“软环境”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因此,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是建设发展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引领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1 综合客运枢纽内各交通方式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调研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较好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重庆、苏州等城市客运枢纽、站场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通过梳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功能可以看出,各种交通方式围绕客运枢纽、站场的信息化建设均取得较好成绩,运营管理能力、旅客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信息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
根据《 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 TB10074-2007 ),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包括客货共线、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具体有: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票务系统、行包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他客运信息系统等。客运专线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宜采用车站、中心 2 级结构[1],其中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由铁路部门建设与维护。
(1)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综合显示、客运广播、信息查询、视频监视、入侵报警、旅客携带物品安全检查设施及时钟等子系统。系统设置集成管理平台,实现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实现对各应用子系统的集中监控及管理;同时,实现与列车调度指挥/调度集中系统的信息共享。
(2)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票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与列车调度指挥/调度集中系统、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的信息共享。
(3)行包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根据作业对象具备检斤、制票,到达交付管理,中转、装车管理,行包查询管理,行包安全管理,仓库管理,统计和营销分析,行包联网追踪,行包显示,行包视频监视等功能。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控制设备及话筒,火灾发生时切换为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广播具有最高优先级。
(5)其他客运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办公信息系统、车站公安管理信息系统等。办公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电子公文、电子邮件、信息服务等功能;车站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基层派出所综合管理功能,并包括人像采集识别设备、指纹自动识别及提取设备。
1.2 公路客运站信息系统
总体上看,有关公路客运站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2 个层面,一是行业管理部门的客运站监管信息系统,二是客运站经营企业的站务管理信息系统,站务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客运站和运输企业集团 2 个层级。此外,针对公众信息服务需求,一般通过网站、热线电话等提供客车班次运行时刻等信息。行业管理部门客运站监管信息系统一般由行业管理部门建设维护,并从企业客运站站务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售票、班次、视频等数据;站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客运站或客运站所属运输企业集团建设、维护。
(1)行业管理部门客运站监管信息系统。行业管理部门的客运站监管信息系统服务于行业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公路客运站运营情况的全面监控、分析和预警,一般包括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系统、公路旅客运输分析系统、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平台、客运站场视频监控平台等。其中,公路旅客运输分析系统通过采集客运站售票、客流、发班等信息,统计和查询售票量、发送人次、发送班次等信息,分析客流、发班、滚动发班、候乘、滞留等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监管考核;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平台利用GPS 和北斗卫星定位技术、GIS 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监测重点营运车辆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车辆监控、行业管理、应急管理等功能;客运站场视频监控平台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内客运站场视频资源,监控客运站站内、周边重要路口的车流量和人流量等信息。该系统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监管手段与平台,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监督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客运站场旅客运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2)公路客运站站务管理信息系统。公路客运站站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售票、调度系统为核心,一般包括班次调度、售票、检票、进站、出站、发班、广播、安全监管、候乘引导标志 ( 静态、动态 )等功能模块。班次调度模块集合车辆资料、班次管理、站点及报班、行车记录等营运管理功能;安全监管模块主要实现班车车辆数据 ( 车辆营运证 )、驾驶员数据 ( 司机从业资格证 )、站场从业人员数据、班车进站数据、班车安检数据、班车报班数据、班车发班数据、班车出站数据等的采集和上报。
1.3 公交信息系统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公交信息系统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信息系统,即经营企业调度监控信息系统、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同时一般建设有1个中心平台,其中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及中心平台一般由行业管理部门主导建设、运营,企业调度监控信息系统则一般由经营企业建设维护。
(1)企业调度监控信息系统。该系统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调度,一般由各企业自行建设和维护,主要包括车辆管理、运营调度、驾驶员管理等子系统。企业根据运营调度子系统制订和优化排班计划,做到人车结合、优化运营调度,具体调度方式主要有 3 种,即计划调度、中心动态调度,以及特定线路、特定站点的现场调度。
(2)行业监管信息系统。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对公交行业基础数据的管理维护,实现对公交线路、线网、站场等方面的监管。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每辆公交车每天的运行轨迹,包括到站情况、运营里程、是否规范运营 ( 如开关门情况、停靠情况 ) 等信息,实现对公交车辆、公交线路的动态监控和对公交运营情况、公交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为行业科学化、精细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3)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面向公众,由中心平台通过网站、手机、热线电话、定制短信、电子站牌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公交线路走向、公交换乘及公交车辆到站等实时信息,方便公众出行。
1.4 出租车信息系统
出租车信息系统一般包括出租车行业监管系统、出租车电召服务信息系统等。
(1)出租车行业监管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监控管理、营运分析、服务质量考核等子系统,其中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经营企业、司机、车辆等信息管理维护功能,监控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车辆定位监控、车辆轨迹回放、车辆报警提示、应急指挥、车辆远程管理等功能。
(2)出租车电召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为出租车电话招车及手机客户端招车服务的平台,除了具有地图查询、业务记录、刷卡结算及查询统计等功能外,一般还具有电召乘客诚信档案、乘客等级管理等功能。
2 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经验
2.1 国内外先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经验
(1)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柏林中央火车站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化客运枢纽。为了实现枢纽高效运营组织,柏林中央火车站在运营管理上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同信息系统犹如神经网络一样有序衔接,不但做到了安全信息、视频数据共享,而且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各种交通方式特别是市内交通与城际交通间的运营计划做到了充分衔接协调。以德国铁路公司旅客信息系统为主体,接入长途汽车、公共汽车、城铁和地铁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运营时刻表等相关信息,实现了S-Bahn、U-Bahn、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的“一票通、一张交通时间表、一种报价”的“三个一”一体化服务。
(2)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用地约 26.26 km2,是汇集轨 ( 高速、城际铁路,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 )、路 ( 长途巴士、公共巴士、出租车、社会车辆 )、空 ( 航空港 ) 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大型、世界级交通枢纽。由于客运枢纽是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整体,从系统集约化角度,为了实现各种交通方式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运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指挥部按照“集中指挥、分区管理、专业支撑”的理念,提出由 1个公共信息平台和 1 个公共数据网络与多个单项信息系统组成的信息化总体架构,建立能够有效整合不同交通方式信息系统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集成系统,将枢纽内机场、高速铁路、城铁、磁悬浮、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各种独立运行交通方式及其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使各种交通方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高效运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集成系统主要由公用信息共享平台、视频交换系统、旅客信息发布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组成,并且预留了与市交通信息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各专业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接口[2-3]。
(3)哈尔滨市哈西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哈尔滨市哈西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包括高速铁路、地铁、长途客运、公交、出租车 5 种交通方式,涉及高速铁路、地铁、东/西广场、长途客运、公交、出租车等运营管理主体。为了加强综合客运枢纽的协调管理,同步建设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服务中心承担整个哈西地区交通管理、交通疏散、交通事件处置和交通信息服务等职能,并与哈尔滨市交警信息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运营管理服务中心是“IT 中枢”,综合客运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信息都将即时汇集到运营管理服务中心的公共信息平台,各交通方式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协调[4]。哈西客运综合交通枢纽运行管理遵循“分块运行、分层分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原则,规划信息系统共分为 4 个层次,即基础支撑应用层、运营业务应用层、信息集成应用层和企业业务应用层。枢纽核心区 ( 包括高速铁路/地铁换乘中心,哈西长途客运站,枢纽东、西广场及其周边道路等 ) 主要信息系统包括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及停车库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管理系统、智能城管应用系统、视频共享监控系统等,实现核心区交通管控与信息共享、公交车辆调度、救灾应急指挥联动响应、城市管理及维护等功能。其中,视频共享监控系统集成东西广场、高速铁路、长途客运站、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等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实现相关视频图像的监视、调阅和回放等功能,并可以进行远程控制[5]。
2.2 我国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类型
从我国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实践来看,根据各种交通方式在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信息交换共享的层次、深度,可以划分为独立规划、分别建设运营,协调规划、分别建设运营,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运营 3 种类型,其中独立规划、分别建设运营是目前存在最多的类型,也是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和服务协调发展程度最低的类型。
(1)独立规划、分别建设运营。在枢纽规划、建设前期,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未能统一规划、建设信息系统。铁路、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信息系统相对分散、独立建设和运营,也很少建立信息共享协商机制和交换共享技术方案。综合客运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信息系统独立建设、分别运营,既难以避免重复建设,也制约了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旅客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如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2)协调规划、分别建设运营。在枢纽规划、建设前期,建立了各种交通方式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协商机制,各信息系统之间按照相关标准预留互联互通软硬件接口,但在各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没有提出面向信息交换共享的枢纽信息系统平台方案,铁路车站、汽车客运站、城市广场、公交场站、出租车、停车场等分别建设了配套信息系统,承担各自运营与管理功能,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度不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种交通方式并未建立信息交换共享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信息的高效处理、利用和协同运营,如上海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3)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运营。在枢纽规划、建设前期,由枢纽建设业主 ( 或指挥部 ) 委托相关科研单位按照总体建设目标对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进行总体架构研究,提出由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与多个单项信息系统组成的总体架构,明确枢纽信息系统与各交通方式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拟定枢纽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在枢纽建设业主的统一协调下,按照“投资建设主体和运营管理主体一体化”的原则,在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指导下,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区域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由枢纽建设业主指定主体建设,组成枢纽信息系统的各个单项信息系统及分布在各交通方式主体建筑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由各投资主体负责建设和运营,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3 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对策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的典型特征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各种交通方式协同工作的信息系统是建设发展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的必然要求和坚实保障,一是通过信息的交换,协调各种运输方式运营计划的制订,使各交通方式运输需求和运力配置良好匹配;二是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便于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营管理协调;三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各交通方式、消防、安全等部门的及时响应和联动[6]。
根据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发展特点,深入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集约发展的主体和根本是成立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基础和保障是统筹规划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关键是切实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
3.1 成立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
运营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协调综合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各运营主体的部门,是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主体和根本,承担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工作。同时,充分适应综合客运枢纽现状管理模式特点,建立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各交通方式、各运营主体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交换共享指标体系。此外,通过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一定程度上也应反馈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协同,促进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3.2 统筹规划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在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前期,根据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模式特点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先进理念,加强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是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科学、集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能够最大程度指导、协调各交通方式信息系统建设,做好、预留交换共享的接口,加强物联网等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保证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整体性,并减少重复投资。
3.3 切实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
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关键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是实现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和服务协同、旅客无缝换乘的重要途径手段[7]。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围绕综合客运枢纽管理协同和运营协调 ( 主要体现在各交通方式运营时间衔接、运力匹配 ),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处理,从技术上整合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管理和旅客服务信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进行信息融合和深化处理,提高旅客集散效率和客运枢纽信息集成化、智能化水平,并作为各种交通方式信息管理和发布的中心。同时,根据需要将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信息平台接入各城市交通信息中心、交警指挥中心、应急处置中心等,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3.4 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融合
根据各交通方式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内容,着力重点推进客运枢纽综合信息显示发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枢纽广播系统、应急协调指挥系统、交通诱导管理系统 5 个系统融合,以此作为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的抓手。
(1)综合信息显示发布系统整合静态标志引导信息、动态显示屏信息、触摸屏查询信息、网络服务信息等,实现综合信息发布的统一协调管理,并在发布形式、风格上保持统一。
(2)视频监控系统整合集成各种交通方式视频监控资源,实现相关视频图像的集中监视、录像回放、视频分析应用等,满足不同分区客流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需要。
(3)枢纽广播系统整合各交通方式广播系统,并具备基本广播、紧急广播功能,紧急广播在突发安全风险事件时有较高优先级,在授权的区域发布应急广播;同时,广播系统应与引导信息显示系统联动,以实现应急疏散信息的关联显示。
(4)应急协调指挥系统是为了枢纽突发安全风险事件时,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报警,协调指挥各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进行应急处置。同时综合客运枢纽与市级应急处置中心实现联动,并建立分级应急预案。
(5)交通诱导管理系统融合。监测综合客运枢纽内重要节点、主要道路及枢纽周边连接路网的实时交通情况,并与城市其他重要道路交通状况信息和主要营运车辆定位信息实现交换融合,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布相关信息,以便乘客及时了解情况,从而进行交通方式的选择决策,实现综合客运枢纽交通的高效集散。
4 结束语
加强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对枢纽运营、管理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社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通过梳理各种交通方式围绕枢纽、站场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基础,以及典型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析,将我国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划分为独立规划、分别建设运营,协调规划、分别建设运营,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运营 3 种类型。从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经验来看,关键和核心是成立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统筹规划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并将综合客运枢纽综合信息显示发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枢纽广播系统、应急协调指挥系统、交通诱导管理系统 5 个系统融合作为重点推进,以此引领综合客运枢纽转型升级,推动综合客运枢纽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TB10074-2007 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 张 翼,杜彩军,王松涛,等.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与示范应用[R]. 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12.
[3] 丁 姝,张全罡.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34-36.
[4] 杨光钰,齐 岩. 智能系统管理哈西未来[N]. 生活报.2011-08-05(15).
[5] 王宗暐. 哈西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系统的研制[J]. 电气自动化,2012(3):22-25.
[6] 罗石贵,陈剑威,苗 聪,等. 铁路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 公路,2012(5):233-239.
[7] 田 苗,丰 伟. 综合换乘枢纽信息协调平台建设框架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