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竹叶山集团新型城镇化探索之路

2014-02-1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武汉村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特色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讲,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应当从“异地城镇化”向“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转变。武汉竹叶山人在发展进程中,探索走出了“以地载产、以产化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

一、竹叶山城镇化的三次飞跃

(一)第一次飞跃:从一产农民变二产工人

上世纪80年代,位于武汉北郊的竹叶山村还是一个全市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村庄,200多村民靠着300余亩土地过活。主要从事水产畜牧业养殖的渔牧村。村里曾办过小型企业,当时的年总产值不足200万元。如何盘活村民们仅有的土地?竹叶山人开始探索依托村里自然优势把奶牛业做大,经过几年努力,竹叶山的奶牛业进入了国家奶业“星火计划”。

但是,在获得全国性荣誉的背后难掩竹叶山发展的尴尬:养鱼养牛的村民们,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随着武汉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也在日益压缩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处在被城市包围中的村庄,是随波逐流、消失于城市之中,还是凤凰涅槃、冲出一条路来?这是摆在竹叶山村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竹叶山人抢抓机遇,果断决定:腾地办实业,即改变以往的以渔业、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全面实行“退一进二建工厂”,经过短短三年时间,村里先后办起了生化制药厂、活塞环厂、力源乳品厂等,并成立武汉市竹叶山实业总公司。1994年竹叶山村级社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5年实现村级纯收入突破300万元,被授予“文明小康村”、“武汉市乡镇企业十强村”等多项称号,竹叶山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二)第二次飞跃:从二产工人变三产员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处在桥北端的竹叶山村成为“桥头堡”。竹叶山人以超前的眼光,把握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改变大多数城中村卖地赚钱的做法,决定将原村里的工业搬迁到开发区,转而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打“桥牌”,“退二进三建市场”,发展以专业市场为主的第三产业,以较少的投资,最快的速度,赢得更快的发展、更大的回报。

建什么样的市场?通过分析国内市场形势,他们瞄准了世界潮流趋势选定了汽车行业,1998年建成湖北省第一家村办“竹叶山汽车市场”,集汽车展示、销售、检测、办证于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1999年,该市场便实现销售额过亿元,后被誉为华中汽车市场的“晴雨表”,成为国内交易额第二、华中最大的整车交易平台。随后,竹叶山又相继建成了钢材大市场和家禽佐料大市场。这三大市场曾雄踞华中第一,培育了许多百万、千万乃至亿万富翁。

竹叶山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村级经济实力全省第一,人均产值和纯收入全省第一,开创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市场王国。竹叶山人均工资、股份分红每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收入已超过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第三次飞跃:从竹叶山村人到竹叶山集团人

进入21世纪,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加快,竹叶山区域土地持续快速升值,曾经处于武汉城市边缘地带的竹叶山汽车、钢材、家禽佐料三大专业市场,如今已成为汉口中心区。2006年,随着武汉市推进“城中村”改造,竹叶山村人全部变更为非农业户籍,真正成为城市人——“竹叶山村”从法律意义上已经消失了,但竹叶山集团还在,竹叶山村人变身为竹叶山集团人。

人还是那些人,但地却不只是那块地,竹叶山集团人已远远跨出原竹叶山村地界。善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竹叶山集团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以置换升级、合作开发为主要特征的新路径,将三大传统市场整合为一体,置换到竹叶山以外的中环线,联合周边五个兄弟村入股,建设“竹叶山中环商贸城”。如今,竹叶山中环商贸城已成为武汉本地专业市场行业的“龙头”,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其中汽车市场交易额占湖北省汽车市场份额的60%。副食调料市场年交易额占据了武汉城市圈副食调料商品年销售量的70%;钢材市场年交易额占武汉地区零售市场份额的50%。

原有市场搬迁后,竹叶山集团决定将被置换出来的老地块,开发高端城市综合体——融家居销品茂、购物中心、商业街、酒店、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华中国际广场。2009年,竹叶山集团与上海红星美凯龙企业管理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将原竹叶山汽车市场地块打造成“竹叶山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即将建成的华中国际广场将成为后湖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商业综合体,为打造成后湖新商圈、提升周边区域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竹叶山集团联手美国潘娜品公司,计划投资60亿元,合作开发“竹叶山国际大都会”——这是武汉首个美国地产开发商与本地开发商联合开发的商业项目,该项目的商业模式是当今美国最先进的商业旅游购物模式,是集国际知名品牌零售、商贸旅游和主题娱乐于一体的国际大型商业综合体。此次国际合作将不仅促进竹叶山集团在商业地产上的转型升级,还将提升整个武汉的商业业态,为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为武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擦亮城市新名片。

竹叶山在从城市边缘转型成为城市核心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飞跃。

二、与时俱进的“竹叶山模式”

(一)从村民到股东:制度创新模式

竹叶山所代表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仅是户口“农转非”的单一转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位于城市近郊的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制约竹叶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它主要表现在农民、农业及自然村落虽已消失,但村民的农民户口身份不能获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村办企业不能享受城市企业同等的公共服务。另一类是农村集体所有的产权体制形成的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重叠,村务管理与企业经营事务管理混合操作,村企合一、产权不明,经营效率难以提高。

在一系列论证的基础上,竹叶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通过股份制改造实施脱胎换骨的产权制度改革,概括地说,就是“让农民变居民、村民变股东”。经济意义上,将集体经济调整为彻底清晰量化的股份有限公司;社会意义上,将城乡分离的村民转身份为市民。2003年,村里顺利完成了“村民变股民”的改革。全体村民均以自然人身份入股,将竹叶山村全部资产量化给村民,组建了竹叶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让大家共同参与村里的决策,一同承担风险,一同享受红利。这一举措,不仅为武汉市也为全国的城中村改造开了先河。这个股权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村集体与各村民的目标达成了高度一致,让土地具有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体制改革的全面完成,促使其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彻底分离。通过社会职能的变革,完成农村向城市的转变;通过身份的改变,解除社会管理职能下旧体制对农民自由流动的身份约束;通过经济管理职能的变革,实现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分离。与此同时,竹叶山集团还将全体村民纳入武汉市社保体制,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这次变革为农村的改革实践探索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办法,是全国村级体制改革中“农村城市化、管理现代化”实践的创举和典范。体制改革的全面完成,促使竹叶山村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彻底分离,将通过社会职能的变革完成农村向城镇的转移。这些变革,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体制保障。

“机制一变天地新”。改制后的集团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集体经济、上缴利税、村民收入均大幅增长,集团股民股份分红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二)从“退一进二”到“退二进三”:产城动态融合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产城融合。竹叶山的三次飞跃,是从“产城融合1.0”到“产城融合2.0”、“产城融合3.0”与时俱进的进程。

很多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被淹没了,竹叶山村却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快速成长起来,这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区位及土地优势,契合时代的脉动,不断创新,探索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以发展为主线,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村落社会结构的改造,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目的。

在新的时期,城市发展推动着商贸地产、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反过来,商业地产又丰富着城市形象,营造出更为成熟的商业氛围。竹叶山集团正在以土地资源为载体,主动参与和促进城市化建设,通过商业化的开发和运营,形成以综合商业项目为中心的人流、商流、物流交汇的“资源聚合体”,从而活跃商业经济,扩大就业,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三)从“泥腿子”到“大学生”:全民学习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30年来,竹叶山人始终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前提,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生存能力、业务能力,这是发展的根本。营造学习型团队,让企业成为常青树,是竹叶山集团的主要文化理念。竹叶山制定了人才管理、培养办法,规定凡是本村村民安排工作前要进行岗前培训;高中毕业未考大学的由村送出去学习培训,拿到证书回村优先安排工作;考上大学的给予奖励,在校期间的学费由村里报销,回村后优先安排到管理岗位上锻炼。

1998年,竹叶山村就与武汉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办学,成为全国首个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村。2004年,又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了“竹叶山学院”,为村民培训专业技能。还开办了“竹叶山讲坛”,让员工们走上讲台,讲专业知识,切磋技能,交流心得,教学相长。

改制后,在人才引进上,更新了用人观念、加大了引进力度。倡导团结友好,爱岗敬业,与企业共荣辱,形成了人心合力,凝聚了企业精神。而集团决策层敢为人先,敢于试错,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审时度势,不失良机,构成了竹叶山集团“人和、敢为、有度”的企业核心理念。

(四)从率先发展到共同富裕:“1+N”模式

竹叶山在武汉后湖片区率先发展后,不断带动周边农村、农民共同发展,探索出新型城镇化的“1+N”模式,辐射带动后湖地区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带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竹叶山将三大传统市场置换到中环线,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村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兼并和购买,而是依靠经济杠杆,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采取以竹叶山村领头、周边兄弟村加入的“1+5”股份合作,成为全国首例。武汉竹叶山中环商贸城,就是由武汉竹叶山集团控股,三金潭、新益、黄浦、岱山、新春五个行政村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而成。

竹叶山中环商贸城总占地面积800亩,年交易额逾百亿元,带动周边农村共同发展,提供数万人的就业岗位,经济效益直接惠及各股东村6000多村民。竹叶山商贸城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创造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探索出了新农村共同致富的新模式,对提升武汉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对加快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为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以及解决当地群众就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从武汉到襄阳、荆州:品牌复制模式

随着“竹叶山”品牌知名度的建立,凭借十多年专业市场运营理念与商业资源,竹叶山集团把目光投向了武汉之外,开始向外输出品牌和商业模式。

湖北襄阳市首先进入了竹叶山人的视野。襄阳是农业大市,农副产品品种多、数量大,但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竹叶山集团与当地企业联手,为加快农副产品流转共同搭建平台。2013年8月28日,用地2100亩,总建筑面积约210万平方,总投资60亿元的襄阳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奠基仪式在樊城区樊西新城牛首隆重举行。该中心以建立“第四代农贸专业大市场”为坐标,是集仓储、物流、信息流、检测检疫、拍卖、电子商务、交易为一体,融商务、会展、物流、美食、旅游、休闲、观光于一身的超级产业平台,成为立足鄂西北、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价格信息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区域性物流最为集中的物流集结点,形成农产品“大市场、大产业、大流通、大交换”新格局,将带动就业5万人,大幅提升襄阳的城镇化水平,并将促进襄阳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

猜你喜欢

城镇化武汉村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非暴力
决战武汉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