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2014-02-10杨建花
杨建花
【摘 要】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已成为衡量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从基本理论出发,阐释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再结合现实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及管理现状,揭露其中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策建议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存在。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也随即成为商业银行以持续经营为目的经营管理的重点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和信誉方面的绩效。因此,认识、防范、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我国金融领域效率,对我国经济金融系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和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
商业银行之所以存在流动性风险,归根结底是其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不均衡所导致的。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供求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结构不合理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四大类。其中,现金资产是具有高流动性和非盈利性的,如果这类资产比重过低,会直接导致银行的支付困难;反过来,如果比重过大,就会使银行的收益大大减少。相对于现金资产来说,贷款的流动性又比较低,但它却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一般不在于盈利性,而在于增加流动性和为存款提供保障。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都比较弱,但它却是支撑银行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通常情况下,这四类资产间应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这一结构一旦被打破就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比如,某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既有短期负债,又有一定比例的长期负债;既有常规的资金来源,还可以随时获取主动性负债(如同业拆借),那么该行的流动性状况就比较理想;反之,其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吸收存款,缺乏主动筹资的能力,这样会导致流动性供给不足;偿付期限过于集中或短期负债比率过高会导致流动性需求增大。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匹配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仅来源于其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还来源于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是指在未来特定的时段内,到期资产数量(现金流入)与到期负债数量(现金流出)的构成状况,理想状况下,它们两者之间是匹配的。如果不能匹配,就形成了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匹配,则可能因此产生流动性风险。
3.其他风险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流动性风险往往表现为一些其他风险的派生风险。它并不完全是由流动性资产安排不合理产生的 ,一旦其他各种风险和潜伏而得不到及时控制,最终就将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也就是,流动性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类风险都有形成流动性风险的的可能。
(二)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有了新的挑战。目前已基本实现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2.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金融市场发育的程度直接关系着金融机构的资产变现和主动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流动性。从资产方面看,短期证券和票据资产是商业银行保证流动性需要的工具。当第一准备金不足时,就要抛售其中的一部分来获得流动性。这种抛售行为必须以存在发育成熟、机制完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金融市场不完备,证券和票据不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卖,就会加大交易的成本和损失,得不偿失。从负债角度看,金融市场发育的程度好,市场渠道多,资金充裕,商业银行主动性负债能力也会增强。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条款,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内容:(1)一致性, 银行应该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其业务发展目标相符。(2)全面性,商业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能涵盖其业务和环节中的一切风险。(3)权威性,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以确保公正和客观。(4)独立性理念,独立性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一个职责明确、权责清晰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是风险披露的基础,在完善的风险管理基础上披露的风险才具有可靠性、有用性。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时点,同一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法准备金率,存贷款比例等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这种事后反映和控制,缺少动态的事前的管理手段。银行内部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早期预警机制、中期防范与转移的控制机制、后期降低风险损失的挽救机制。
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定期做好流动性压力测试,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情况,并且应根据本行经营战略、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测定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设定不同的压力情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最后,商业银行还要加快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加强对风险识别、监测、控制、转移等技术的研究,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的全程化、全员化、科学化,推动风险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建立流动性管理委员会负责经常性的流动性管理,并不定期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的策略不断改进、优化。第二,建立业务层面的日常管理操作机构。现行体系中涉及流动性风险的部门很多,这些部门在日常操作中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因此,应该确保这些处在“前台”的机构执行好必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同时,还应该建立综合监测、反馈、调控流动性指标的综合性操作部门。第三,建立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机构。该机构要对流动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并将监督意见提交高层管理机构。
(三)合理控制信贷风险,保持资金流动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由于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放出的主要途径,在弥补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同时也要规避信贷风险。首先,做好贷前的分析调查以及贷后的风险预警工作,实时监控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将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其次,通过合理的搭配风险资产组合,有效降低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者必须将自己的信贷资产尽可能分散于不同贷款中,如不同贷款类型(制造业贷款、建筑业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个人消费贷款等)、不同贷款期限、不同还款方式以及不同抵质押方式等方面,将“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 当中。最后,大胆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金融产品,突破衍生金融工具的国内限制,通过不同金融工具的运用将自身承受的风险合理地转移给愿意承担的投资者,来实现自身风险规避。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实施资产业务产品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首先,积极开拓优质信贷市场,积极开发新的信贷业务品种,调整客户和期限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对个人的信贷和对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二是积极转变经营观念,通过提供符合客户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短期信贷产品,适当调整信贷资产久期,并实现信贷业务均衡协调发展。其次,加大非信贷资产运作和创新力度。最后,积极实施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加大业务转型力度,有效降低和管理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马坚斌.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J]. 《大众商务》2009年第十二期
[2]庞加兰. 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创新管理[J]. 《财会月刊 》2009年3月中旬
[3]潘鹏飞,张建群.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8期
[4]李传峰.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 《金融发展研究 》2010年第8期
[5]汪 扬.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 《经济管理者》201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