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绘制发展我国“医工结合”的蓝图
2014-02-10王一镗田晶
王一镗 田晶
我们把“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及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简称为“医工结合”,它将成为推动大学发展的新战略和世界经济进步的新引擎。
1 医工结合的概念
“医工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从理念和研究模式看,它倡导学科间打破壁垒,交叉融合,围绕医学实际需求进行协同创新,取得“1+1>2”的研究效果;(2)从价值观看,强调其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保障健康,救死扶伤,敬畏生命”;(3) 从外延看,“医工结合”中的“医”,涵盖了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各种学科分支, “工”则泛指医学以外的理工科等广泛学科范畴,“结合”不仅强调了“医”“工”之间的广泛交叉,也包括“医工”与产业界的融合(促进成果转化)。
2 医工结合相关的热点领域
2,1 智慧医疗与电子医疗保健 (e-health)
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逐渐上升为各国政府的国家战略。在此概念的引领下,人们提出了将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智慧医疗”概念,以此类推,还衍生出“智慧急诊”、“智慧救援”等更细分的子概念。“智慧医疗”试图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使医疗服务走向智能化,如靶向识别和切除癌细胞的智能手术刀,具有“记忆”功能的智能医用材料,适于残障人群的智能假肢、智能轮椅、智能哑语翻译手套、智能助听器、智能眼镜,可自动采集生理信号的智能衬衫、智能心脏起搏器、智能肠镜等。在急诊医学领域,人们已经研发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实时虚拟重症监护、适于家庭急救或区域急救的各种远程急救系统等。在灾难救援领域,研发人员也开始研发适于不同灾害的信息实时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显示了物联网等技术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智慧医疗类似,e-health也强调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包括了家庭保健、传感器、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电子信息、电子挂号、数据库、地区及国家的网络。
2,2 灾难医学
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暴露出我国灾难救援的诸多问题,如各种灾害信息的采集、传送、建库、发布、共享等信息建设尚不规范,大量适合于灾害救援的先进仪器及通讯、电力、能源设备亟待研发;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环境污染与防灾减灾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灾难医学和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2,3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转化医学倡导建立“从实验室到病房 (bench to bedside)” 和“从病房到实验室 (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研究通道,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人群预警方案、药物研发和健康保障等。医工结合和转化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突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协作和科技创新;两者都以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学科交叉、协调发展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大于单学科效应的简单相加,甚至产生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两者也都注重科学研究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为临床服务。
3 我国医工结合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已从学校乃至政府的层面,开始组织推动医工结合,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从总体情况看,当前国内医工结合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1)在教育方面,相关理念远未普及,从大学高层领导到理工科及医学教师、学生、医生,对医工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未深入了解,医工结合的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小范围探索阶段;(2)在组织管理方面,多数大学的体制壁垒远未打破,尚未建立有效的医工结合平台;(3)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信息屏障,理工科研人员不了解医学临床需求,而医学科研人员不熟悉理工科技术进展;(4)在科研成果形成及转化方面,有原创性、实用性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部分成果处于半成品状态,离市场应用还很远,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4 发展我国医工结合的建议
医工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大学、医院、产业界、学术组织、媒体等多方面力量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4,1 理念普及
学科发展,理念先行。对医工结合理念与价值的高度认同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医工结合理念普及的对象主要有:(1)政府和大学的行政与科研管理层,只有管理层重视,才有可能为医工结合发展配置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自上而下地消除制度屏障;(2)从事医学与理工科教学科研的教师;(3)医学与理工科本科生与研究生;(4)从事药械生产销售及其他健康服务的企业家。理念普及途径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学术团体建立相关的网站、博客、教材、期刊、报纸,宣传手册,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媒体工作者亦应积极参与普及。其中,大学是理念传播的主要平台和主导力量。
4,2 制度建设
科学健全的制度与灵活务实的机制是医工结合发展的基本保障。(1)专门的管理机构:少数大学已建立了以学校或医院高层领导牵头的管理部门对医工结合进行领导与监督工作,值得借鉴。(2)战略规划:政府、大学应结合国家战略、国情、校情制定医工结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文件,明确医工结合的发展方向与策略等。(3)协调机制:医工结合涉及行政与科研管理部门、医学与理工科多个学科分支的关系,需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4)项目和基金申请制度:应建立医工结合专项基金,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定项目申请标准,遴选和扶持优秀项目。(5)其他,如人才培育、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制度等。
4,3 人才培育
医工结合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教育人才、商业人才。大学应在医工结合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包括:(1)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尝试在医学院与理工学院设硕士点、博士点,联合招收医工结合方向的研究生;(2)课程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医工结合的产物,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4,4 研究中心
有条件的大学、医院、企业、产业园,可尝试建立层次不同、侧重点有别的医工协同研究中心,作为学术交流地与成果孵化器。其中,综合性大学具有建立研究中心的天然优势。
4,5 学术组织
条件成熟时,可依托实力雄厚的大学或医院建立专业学会,通过学会的组织和活动,推动医工结合发展。这种学术组织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其中各种由医工界教授自发组织的学术沙龙,学术气氛浓厚、创新思维活跃,是值得重视的非政府力量。
4,6 信息建设
医工结合存在鸿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工科对临床需求不熟悉,而医生虽有很多临床需求和创新灵感,却不了解理工科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因此,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为医工结合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包括临床问题资源库、基础医学资源库、中医药学信息库、理工科信息资源库、生物制药市场需求信息库、医疗器械需求信息库、专利信息库等,为医学、理工科、产业界相互沟通提供信息支持。
4,7 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
应为科技人员提供专利知识培训,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研究资料显示,从1901—2000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72 位科学家中,有76 位(44,2%)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由此可见,医工结合、跨学科研究是推动现代医学创新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医工结合”之路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前不久在南京医科大学成功召开了以“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敬畏生命”为主题的“钟山医工结合沙龙”。我们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宏伟的系统工程中来,共同促进中国医工结合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3-07-10)
(本文编辑:邵菊芳)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1,003
作者单位:210008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急诊科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