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跃马争春,岁月静好

2014-02-10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医学杂志全科急诊科

于学忠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1,001

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又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时刻即将到来,在这富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里,我代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向全国奋战在急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陪伴我国急诊医学事业不断成长,至今已有双纪之龄,是我们急诊人自己的刊物,在全体急诊同仁和编辑部的努力下,现已成为中国急诊界的“风向标”。它伴随并见证了中国急诊医学的成长,并在引导急诊医学学术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建设性作用。在此,我祝愿杂志越办越好,并进一步在人文关怀中摸索新方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急诊人都经历着最艰苦的工作、最恶劣的环境、最复杂的人群,更不要说最多的夜班、最少的假期、最繁的纠纷和最难的晋升。从步入急诊那天到现在,我亲身经历并感受着急诊人与事的变化,看到了在经历劳累、疲乏、恐惧、无奈后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但是更多的人坚持下来。在急诊科,全科人从来不能一起吃顿饭,从来不能一起去郊游,从来不能一起照个全家福,而全科人一起加班抢救患者却是常有的。365天,越是节假日越忙,这似乎成了急诊人的特殊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们一起流泪,一起欢笑,一起为挽救人类生命而努力。

当然,在辛劳的工作之余,我们也应当拥有幸福而宁静的生活。急诊人有这样的心愿:枕边的书不只是专业题材,因为医生需要博览群书;“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医生需要修身养性;不再追求晚婚晚育的极致;孩子拥有和父母一起度假的权利;晋升的要求平缓一些;文章发表容易一些。

为了兼顾上述两者,现实对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提出重大挑战,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积极推动急诊医学事业与急诊人文协调发展。为此,借助《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这个平台,我们倡导要着力加强急诊医学的内涵建设,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攻关改革。

1,着力强化业务素养。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型人才,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及培训人员不断改进培训方法;为每一位急诊医务人员“量体裁衣”,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提高。

2,着力提高科研能力。科研不只是重大疾病的攻关,在一些看似简单而琐碎的小问题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疑问,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提高科研能力不仅是对工作的肯定,更能使急诊医学事业迈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急诊人能够进入“两院”,走向国际舞台。

3,努力增进医患和谐。2013年我国出现多起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深感痛心。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自然成为医疗纠纷频发的地域,但我们必须对急诊暴力大声说“不”,对急诊暴力“零容忍”!当然,我们反对暴力,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以自己的亲身行动为全民素质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为实现社会和谐而努力。

4,着力提高急诊人的幸福感。虽然很多急诊人在各大媒体上宣称自己的幸福感,但是面对繁杂的工作和无尽的家务,大多数急诊人的幸福感并不那么强。多一点空闲,多一点时间,多出去走走,多回家看看,也许幸福就是那么简单。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在帮助”。这说明,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也正因如此,医生才被称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今后,我们要继续秉承“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紧紧守护至高无上的生命价值,一如既往地将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相统一,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陪伴下,继续为中国急诊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收稿日期:20131210)

(本文编辑:邵菊芳)

P1

猜你喜欢

医学杂志全科急诊科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国家卫计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系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
我国全科医生缺口巨大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年各期主题安排
2014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各期主题安排
2015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各期主题安排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线投稿、审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