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至延吉高速公路延吉段路线设计
2014-02-10刘泽东魏巍
刘泽东 魏巍
摘要:介绍项目区域的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概况,浅谈路线方案设计过程及经验。
关键词:路线设计;小半径;深挖方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9101
汪清至延吉高速公路延吉段位于吉林省延边州中部,是在建省道老松公路汪清至延吉段一级公路部分路段改建为高速公路工程。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吉青岭,终点位于新光村龙西屯南侧,设新光互通与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相接,路线全长25.683Km,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80Km/h,路基宽度采用24.5m(分离式1225m)。
1项目区域内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概况
1.1项目区域内地形、地貌
本项目地处延边州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高度300~400米。耕种面积较少,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地面起伏较小,山体多为浑圆状丘陵。地表下6米左右为低液限粘土,下层为风化花岗岩,属微丘地带。沿线植被主要为灌木;地形较平坦地带主要为旱田。
1.2项目区域内工程地质概况
本项目所经主要地层为华力西晚期、白垩纪泥质砂岩、泥岩及第四系地层。
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前15Km范围,呈肉红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白垩纪泥质砂岩、泥岩主要分布在终点5Km范围,砂砾岩胶结差,表层15米左右松散砂状未成岩或半成岩,强度低,部分地段有泥岩夹层遇水易崩解。地貌上以平缓的波状起伏的沟谷和岗地为特征。第四系地层分布较广泛,以粘性土、碎石土、砂砾石为主。
1.3气象水文
路线所经地区属东北东部山地湿润季冻区,寒暑温差悬殊,年平均气温为5.5℃,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32.7℃,年平均降水量504毫米,年平均日照2300小时,最大冻深2.0米。
沿线水系属图们江流域,主要河流为依兰河,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路线方案的确定
2.1高速公路利用原一级公路的综合评价
汪清至延吉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采用24.5m(分离式12.25m)。路线平面布设以利用现有省道S202加宽设计为主。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除1处最小平曲线半径330米不满足高速公路规范要求的一般值,其余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的高速公路技术指标的要求。
2.2路线方案比选
路线设计中以利用已经施工的一级公路为主,除局部路段平面线位需要调整外,其余段落结合高速公路设置必要的通道、天桥,以满足居民出行需要。在满足高速公路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调整段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工程浪费,节约资源。对局部段落进行路线方案比选,较大的调整段落有以下两处:
(1)九龙至老依兰段:原一级公路线位存在一处半径为330米的平曲线,小于规范规定的一般最小值400米,存在安全隐患。为改善平面指标,拟定两个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别为加大平曲线半径(R=410米)的推荐线方案及设置隧道的比较线方案进行比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比较线方案通过隧道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线性指标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但其工程造价较高,利用在建一级公路的已建工程少,造成工程损失巨大,且未来高速公路运营成本也较高;推荐线方案虽然平面指标较低,路线绕行距离较长,但工程造价低、施工难度小,同时结合此段落的实际地形、视距条件及施工现状,推荐加大平曲线半径的方案,调整路线长度2.212公里。
(2)春兴至延图高速段:原一级公路以利用省道S202为主,穿越村屯较多,拆迁较大,现将高速公路线位外移,远离村屯,减少拆迁,与原一级路线位方案进行比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推荐线从线形指标及其工程规模、工程造价等多方面均优于比较线,推荐采用绕越村屯方案,调整路线长度6.613公里。
2.3针对重点路段的处理方案
对于K40~K42局部深挖方路段,在平曲线R=410m小半径处,存在视距不足问题,设计中进行了视距检验,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保障行车安全。视距检验中综合考虑平曲线、竖曲线、设计车速度等因素,针对小客车及大货车分别对此段进行了视距检查与验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曲线半径为410米的路段,曲线外侧受小半径的影响,视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对外侧中分带进行加宽处理。经计算需将外侧中分带在原基础上加宽2.2m,方可在行车过程中提供满足要求的视距长度。加宽方式采用在小半径曲线的缓和曲线段进行加宽渐变,圆曲线段则全部采用加宽断面。此段弯道内侧视距检查与验算采用汽车行驶轨迹与视距切线包络线图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出满足视距要求的最小横向净距为4.433m,经验证目前的弯道内侧可提供最小横向净距为5.125米,可满足平曲线内侧视距要求。
3结束语
本文结合汪清至延吉高速公路延吉段路线设计实例,针对利用在建一级公路改建高速公路的路线设计作了初步探讨,总结了设计中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