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2014-02-10周益斌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太学起源书院

周益斌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周益斌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

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

0 引言

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随着大学功能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逐渐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1]。但是,我们对大学自身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大学起源的研究显得十分单薄,即使有些零星研究,也存在着诸多分歧。为了更为准确、清晰和客观地审视我国大学的源头,很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的起源做一番探讨。本文主要从我国现代大学、古代太学、古代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我国现代大学的真正起源。

1 对我国大学源头的争议

1.1 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之争

大学在我国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双重起源,湖南大学甚至为此做过努力,曾经向教育部申请将岳麓书院作为自己的历史起源。

1.2 起源于“太学”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伍振鷟、高奇、熊明安以及曲士培等人。在教育史家毛礼锐为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所撰的序言中,强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高等教育居于世界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并批评以往将创立于11世纪末、有12000名学生的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Bologna,后来人们译为博洛尼亚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的观点[2]。在毛氏看来,中国的大学,或从殷周算起,或从战国算起,退一万步,“如果从汉武帝设立太学算起,那么我国在公元前124年便无可置疑地有了较为正式的大学。”在上述四位学者的著作中,曲士培的著作甚至在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宣称“夏、商、西周时期的大学教育”[3];谨慎一点的则将书名冠以“高等教育”[2,4];而熊明安的著作中更是断言“我国的大学教育起源于商代是毫无疑义的”,其理由是《礼记王制》中的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1.3起源于西方“大学”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最多,也是目前达成共识较多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我国的大学应该以清末西方大学堂作为源头,其理由如下:我国现代大学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制度到文化,都与古代的太学关系不大,我国大学本来就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无论承认与不承认,其事实就是如此。作为现代大学最具特色的学位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所弘扬的大学精神等,都是现代西方大学的引鉴和学习。既然将西方大学作为我国大学的源头,那么毫无疑问,建于11世纪末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就是现代大学的鼻祖,因为现代大学最具特色的学位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所弘扬的大学精神也是从博洛尼亚大学开始继承与发展来的。

1.4“双重起源”说

也有研究者,如樊艳艳,通过考察出现于19世纪末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不能将古代书院的功绩全部腰斩。她指出,我国的大学有着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境遇,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两条有明显差异的途径:一是直接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以移植西方制度为主;二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向现代转型[5]。特别是第一种方式,在西方外力的支配下,移植外生的途径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如:北洋大学堂自创办之日起,就以美国大学为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学校的一切设置都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耶鲁为蓝本;仿照东京大学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不仅学科设置效仿日本,还使用日本大学的教科书;山西大学堂也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设计下向现代大学靠近。蔡元培等大学制度设计者进一步借鉴外来的制度,比起维新运动之前的高等学校,民国早期的大学开始注重学制、科系的建设,并逐步由个别学校的设置进步到整体学校制度与行政体制的建立。表面看来,制度移植的轨迹非常明显。

这三种关于我国现代大学起源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遭遇到一些无法说服其他观点的尴尬。因此,还是需要回到对太学、书院以及西方现代大学三者关系厘清的问题上来。接下来将逐一对以上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比较与澄清。

2 大学与太学之间的关系

2.1 太学的演变

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周朝已有太学之名,当时的太学指中央设立的辟雍等大学。《大戴礼记·保傅》中“学礼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代始“太学”成为中央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汉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国学的不同之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西汉在长安(今西安)设太学,东汉、西晋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太学。在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经历南北朝以后,隋代改为国子监,从此绵延了1000多年,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最高学府也随之寿终正寝。

2.2 太学与大学的区别

事实上,关于我国的大学与太学之区别,陈平原教授已经做了十分清晰和有力的说明。他认为,大学存在着两种大学史的叙事,一种为我国的大学史应该从四千年前的太学开始算起,一种则认为只能从清末的西式高等学堂开始溯源。到底哪种大学起源的说法更为合理?

陈平原认为,只能是后者,并借用辞书的释义进行论证。“大学”一词,在《辞源》中是“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处所,即太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性大学”。前者念tai xue,后者念da xue,即便是读音,也都泾渭分明。《汉语大词典》兼及两者,既讲实施现代高等教育的da xue,也讲包括周之辟雍、汉以后的太学以及晋以后的国子学的tai xue。依此类推,tai xue史只能讲到晚清;da xue史则只有百年。之所以长期不被学界所正视,就因为涉及所谓的“民族自尊”。如果认为我国现代大学应从清末西方引入的大学堂作为开端,那么意味着大学和太学的关系已经厘清。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书院与大学以及太学之间有关系吗[6]?如有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3 太学与书院之间的关系

3.1 对太学的基本共识

太学如前文所述,滥觞于我国4000多年前的周之“辟雍”和“泮宫”,正式成型于汉朝,鼎盛于唐宋的国子监,寿终正寝于晚清,经历了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末期和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对“太学”学界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共识:太学是我国的中央官办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帝王将相子弟进行专业教育的场所,以及为封建王朝选拔与培养高级官员的场所。在我国的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国子监为例,它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这说明,国子监是古代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也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

3.2 书院与太学的关系

3.2.1 书院简述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旺于宋代,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历时悠久,对我国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以北宋的书院为例,现在可以确考为北宋书院的有73所,其中71所为北宋所建,2所是修复前朝旧书院,如果考虑到尚有125所不详南北两宋何时所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北宋一朝实际存在的书院当在百所左右。73所书院,分布在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4个省区,每省平均5.2

所[7]。

到了清代,书院可分四种类型:一是考课式的,以习八股文、应科举为主;二是以学习古文义法为主,如姚鼎的钟山书院;三是以考据经史、整理古籍为主,如阮元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书院”,戴震(东原)讲学的山西寿阳书院;四是以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到了满清后期,书院日益腐败,每况愈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国书院多达三百余所,都丧失了实际存在的价值,在欧风西雨的冲击下,纷纷改为新式学堂。

3.2.2 书院与太学的关系

古代书院与太学之间除了有地方性高等学府与中央高等学府的区别之外,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围绕封建政治这一中心服务。书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官学的关系不一,但是总体来说,与太学一样均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学府,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也是古代朝延传播政令、教化的重要阵地,是研究学术、著书立说的据点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书院有与官学目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致的时候,但是在一定时期,书院不再是替代官学,而是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并用于宣传理学思想,这为繁荣我国学术思想、呈现理论争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 大学与书院之间的瓜葛

4.1西方大学简介

4.1.1 中世纪大学起源

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使自己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会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facultas),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nation)。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universitas)。拉丁文“大学(universitas)”一词,原意就是包括各种行业的“行会”、“社团”、“公会”之意。其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市场、决定职业标准以及寻找其他有利的事,具有自发性、自治性和自卫性的特点。中世纪晚期,学生和学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职业阶层,于是有了组成行会的需要。“universitas”也就专用于指称大学[8]。

4.1.2 西方大学的“形”与“神”

中世纪大学是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雏形,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科分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由于最早的大学等同于行会,所以它就获得了各种行会所具备的特权,其中大学最主要的特权是“法权自治、罢课和分离独立的权利及独揽大学学位授予的权利。”大学以这些特权为基础构建了大学自治的组织特性并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9]。

4.1.3 传承与光大的西方大学

本文所指的大学是现代西方大学,对应的英语单词为“university”。这一高等教育形式自中世纪出现以来,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以“教师行会”——巴黎大学为例,以她为策源地,先后传承与创立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部分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如图1所示(图中年代为一般认可的创校时间)。

图1 部分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8]Fig.1 The heritage cues of some world famous university

4.2我国现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关系

我国现代大学与西方大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日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渊源关系:或模仿、或照搬、或借鉴、或改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4.2.1 师法欧美与日本,初创大学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学主要师法欧美及日本,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层次低、高校数量少、公私立院校并存、高等教育普及率很低,曾经出现过短暂而辉煌的繁荣,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

4.2.2 照搬苏联,改造大学阶段(1950~1978年)

新中国的大学主要学习苏联模式,大学与科学院分设,前者侧重教学,后者偏向研究。高校的特点是:①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其他都按学科(甚至按专业)建设大学或学院,如航空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等;②专业划分细,专业口径窄,针对性强,同时学制较长(本科一般为5年);③层次类别明确清晰,分类指导。这一模式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后遗症留下的不利影响至今难消。

4.2.3 复转借鉴欧美,改革大学阶段(1978年至今)

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学的改革主流又转为欧美取向,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中国的科学院系统也大量招收研究生(此外,中央部委直属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院、党校、军校也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向大学靠拢,从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相互联系、多元竞争的发展格局。

4.3大学与书院的关系

4.3.1 时代促成大学与书院有交点

我国古代书院与现代西方大学产生的时间交点只有一个,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晚清风雨飘渺的时局中,欧风西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当时高等教育形式之一的书院,不可避免地也受此影响。

4.3.2 书院或消亡、或转为大学

特别是在1902年和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相继颁布之后,清末各省书院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工作,书院的历史任务似乎走到了尽头。然而,尽管书院制度式微,传统教育制度并非因此与中国现代大学的兴起毫无关联。在戊戌前后,曾有一些书院对其章程、课程进行了主动的改造,并将西式课程融入到书院之中。书院的改造不仅是在中西结合上的尝试,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形式上为新式教育的全面推行做了充分的准备。很多传统的书院也引入了现代的学科,引进了现代的教学及管理理念。不论是作为个体的某个书院的自我转型,还是书院整体的改造,都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被迫的结果,作为传统教育制度代表的书院,其自身的努力应该是这个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5]。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西方大学在我国与传统书院之间没有天然的承续关系,可以说是前者替代了后者,后者主动改造成为了前者。当时这些书院的改造宗旨大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终却孕育着我国大学开始与西方大学的正式接轨。

5 我国大学的源头

通过以上分析,已经较为全面地对太学、书院和大学三者之间关系进行了梳理,可以用图2直观地来描述。

图2太学、书院与我国大学关系图Fig.2 The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the Imperial College,the Traditional Academy a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图2 中的A部分指的是,自五代十国后期开始兴起的书院过程中,民间私学扮演着官学高等教育的角色,这部分官私作用相同的高等教育可用A部分来表示;B部分则表示在清末的书院转制过程中一部分主动向现代西方大学靠拢的书院。需要说明的是,太学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着绝对的高等教育的垄断地位。尽管书院也属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也存在着近1000多年的历史,但总的来说,书院在整个封建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从属地位,是太学的补充,承担着太学部分的选拔与培养的功能,后期则有与太学分庭抗礼之势,形成学术争鸣的场所。

太学到了清末,在1902年和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相继颁布之后,则直接成为废除的对象,太学一去不复返,成为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而书院则在此之后,或直接废除、或转制,其中转制部分的学院成了新式大学堂,成为我国现代大学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学与我国现代大学几无任何关系,倒是部分学院与现代大学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大学的直接来源是西方现代大学,部分大学与我国古代书院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但这种承继关系主要停留在一些物质层面(如,校址、校舍、校铭记物等),很少在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有着承继关系。我国现代大学与古代太学之间已经不存在任何承继关系,只是均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

[1]黄子杰,程广文.批判性:大学与社会的边界[J].教育评论,2009(3):3-6.

[2]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3]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4]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樊艳艳.双重起源与制度生成[M]//周洪宇.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起源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7]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8]蓝劲松.致知穷理:大学发展的多维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杨兰.西欧中世纪大学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76-78.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Based on“the Imperial College”,“the Traditional Academy”and“University”

ZHOU Yi-bin
(Shanghai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e,Shanghai 200031,P.R.China)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has dispute on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views:one is that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Imperial College”;another is that it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s the source which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re is also a point of view that China’s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y as the dual origin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China’s“the Imperial College”,“University”and“the Traditional Academy”,it attempts to comb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f the three totally,and fnd an objective,accurate answer to the source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the Imperial College;the Traditional Academy;origin

G4

:B

1001-4543(2014)01-0089-06

2013-10-08;

2014-01-22

周益斌(1979–),男,湖南桃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估、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电子邮箱yibinzhou@126.com。

猜你喜欢

太学起源书院
圣诞节的起源
朵云书院黄岩店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白鹿洞书院记
万物起源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嵇康·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