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2014-02-10王红丽郑佩芸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英语课程

王红丽,郑佩芸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王红丽,郑佩芸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顺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三方面探索“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建设,以求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目的。

“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不仅承担着对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也应该协同其他学科一起承担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侧重语言知识,轻视语言实践训练;注重语言技能,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上海市教委2013年颁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的要求,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并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学术英语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改革试点中的核心课程由学术英语课程构成,又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133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本次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组不断探索“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尝试重新定位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重构“研究型”的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更新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以求最终达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目的。

1 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显然,大学英语已不再是一门纯粹的语言技能课程,其培养目标需要多元化。无疑,“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更不能单一化。当前的国际工程教育有四个共同趋势:强调工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为紧跟这一趋势,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课程组结合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沪教委高[2013]-2号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本校“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商务班和计算机学院大学英语班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班,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首先,全新的课程设置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术英语的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英语直接从事在校的专业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文献查阅、展示交流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跨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顺应上海市和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班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新的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培养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即: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评估标准可认为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4]。美国各类工科院校都在积极摸索适合于本校使命和特点的课程改革模式,采用较多的一个办法就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小组工作(Teamwork):结合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让学生自己合作去完成该项目,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横向思考、学会联系实际地学习、学会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学会处理好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学会团队合作工作的配合等。这些项目不是去替代课堂讲授,而是相辅相成,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灵活、自由、主动学习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可见,通过重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将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的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专业中心到能力中心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服务于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 “研究型”的学术英语课程设置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组根据“卓越工程师”班的特殊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卓越工程师”班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不断优化“卓越工程师”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同时,向“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尝试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对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其“研究型”的理念融入了整个课程体系各个课程建设的始终。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图1和表1所示)。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知识型”教学模式——通用英语;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研究型”教学模式——学术英语;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应用型”教学模式——专业英语。

表1 “卓越工程师”班英语新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Tab.1 New syllabus and curriculum of English course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图1 “卓越工程师”班学术英语课程体系Fig.1 New curriculum of academic English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

该课程体系优化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将研究型教学模式融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基础课程主要依据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材,选取合适的主题,以教师引导的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辅以必要的分析讲解,使学生通过视、听、阅读多种渠道获取语言和信息输入,通过主题讨论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话题、独立思考,再以观点展示的方式综合写作和口语表达,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主导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之初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学术英语是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提到的一个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它是针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英语而提出的。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指的是不仅仅以教授英语为目的,而且是为学生的主流专业课程做准备的一种英语教学活动[5]。学术英语分为两大类:一般的学术英语和有专门用途的学术英语。前者主要培养学生书面和口头的学术交流能力,后者则主要涉及工程英语、金融英语、软件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既区别于以往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英语,也区别于大学高年级全英语的专业知识学习或者“双语课程”,当然也区别于英语专业学生所学的人文学科方面的专业英语。它是基础英语的提高阶段,即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规则和词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为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以及学习技能上的准备,是在大学基础教育阶段为今后全英语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

依据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外语教学的本质特点,本次大学英语教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该系列课程主要以专业英语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根据“卓越工程师”班不同专业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并且突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英语技能熟练地应用于学习科研活动中,例如撰写英文学术报告、国际会议中的英文发言或者参与论文英语答辩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使得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

3 多模态的教学模式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个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模式。它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辅助,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贯穿课堂内外的一系列活动内容的教学模式[6]。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模态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从而逐步促成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以及师生的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资源的优势,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提高,培养出更多杰出的语言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师。

教师多模态教: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也可以指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采用视频、电影剪辑、录音、图画、图表、实物、法庭道具等形式传递信息。充分采用模拟、辩论等手段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课程具体内容清晰地搭配使用各种模态,准确掌握语篇信息与非语篇信息的合理比例和关系。

学生多模态学:学生(也可以指教师)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多模态地获取、加工各类语篇信息并在课堂上呈现和交流,引导学生敏锐捕捉课堂上教师和同学所提供的各类与语篇信息相关的非语篇信息,将非语篇信息转换为语篇信息,从而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

多模态综合评估:教师和学生共同采用多模态评价模式对教师、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课后收集整理评价结果,作为动态评价师生表现的重要依据。此外,加大对教师和学生运用、辨识、处理多模态信息能力的评价比例。我校试点班大学英语每学期将各项动态测评成绩按一定比例分析计算,计入学生总评成绩。具体教学评价构成为:形成性评价(50%)和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其中,形成性评价的具体组成为:出勤(10%)、课堂表现(20%)、学术英语口头陈述(30%)、作业文档(30%)、其他活动(10%)(团队项目、论坛等)。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从单一到全面;同时,改进评价形式,做到课堂过程与阶段考核结合;扩大评价主体,做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从而建立完整的、全面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达到多模态“教”与“学”的目的,本次教改将我校以往成功开展的大型英语活动加入到试点班培养计划中,并新增了学术英语论坛、学生创新项目等学术英语活动,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将成为评估的重要部分。图2为我校“卓越工程师”班大学英语改革后的新课程设置以及相关学期大型活动示意图。

图2 “卓越工程师”班大学英语新课程及活动示意图Fig.2 Chart of new curriculum of College English with competitions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我校本次教改组中“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小组负责人策划的“卓越工程师”学术英语论坛将为本校“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拓宽视野、交融思想、激发创新热情、加深对学科和学术英语的探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论坛期间,可以展示“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学术英语研究成果,促进学生交流,营造团结和谐、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图3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4年“卓越工程师”学术英语论坛流程策划。

图3 学术英语论坛流程图Fig.3 Flow chart of Academic English Forum

4 阶段成果和前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次大学英语教改由主管教学的校长亲自指导,教务处牵头,外国语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教学改革小组,由教学院长任组长,大学英语部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等任小组成员。学校教务处、试点专业的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三方在培养计划及相关教学管理办法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另外,学校已将本次大学英语教改列入“085工程”平台建设专项,为本次教改实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自2013年7月实施本次大学英语试点班教改以来,项目组教师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项目组教师积极参加了各类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amic Purposes,EAP)、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c Purposes,ESP)的教学研讨会和课程进修,学院定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并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试点班大学英语通过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重构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的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专业中心到能力中心的转变。另外,本次教改鼓励项目组成员教师参加校级、省级等各类教学比赛,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两人分别获得了校第六届优秀教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人分别获得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比赛上海市综合组二等奖和听说组三等奖;一人获得上海市第三届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但是,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已取得良好开端的基础上,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师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为日后在我校全面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打好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提供所需要的学习——专门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整装待发”的工程师[7],也就是使其在从事职业前具备较好的工程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工程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改进本科工程教育质量和内涵。“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承担着对“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也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为此,“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重新定位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重构立体化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目的。

[1]赵晖,马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津启动[N].天津日报,2010-06-24(1).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乔小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2(3):69-74.

[4]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 2010(2):91-96.

[5]ADAMSON H D.Preparing ESL students for academic competence:Theory in practice[M].White Plains,N.Y.: Longman Pub.Group,1993.

[6]O’HALLORAN K L.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M].London:Continuum,2004.

[7]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Re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WANG Hong-li,ZHENG Pei-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P.R.Chin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must adjust to the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aiming at cultivat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via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A new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is introduc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aims,curriculums and teaching models,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which aim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teaching system to cultivat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utstanding Engineers;re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aching system

H319

:B

1001-4543(2014)01-0078-06

2013-09-09;

2014-02-25

王红丽(1985–),女,江苏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电子邮箱wanghl@sspu.edu.cn。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No.B51YQ12R0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No. A01GY13F027)、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项目(No.B50NH121110)资助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卓越英语课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大作为 走向卓越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