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4-02-10贾秀明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杨 红,杨 芬,贾秀明

(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2;2.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518129)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红1,杨芬1,贾秀明2

(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2;2.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518129)

摘要:国际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门类和盈利渠道,日益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主要竞争领域。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及人民币业务,营销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产品创新不足,而且缺乏外汇专业人才,这使国际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影响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既有外部经济环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数量、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利率水平和汇率稳定等方面;也有内部因素,如本外币资金实力、专业人员素质、银行组织结构效率和创新能力等。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与人才上的投入,改善国际业务经营,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使国际业务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获得稳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一、引  言

国际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门类和盈利渠道,非常具有发展潜力,近年来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主要竞争领域。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不仅是适应银行同业间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增强经营实力以扩展海外业务、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我国入世以来,银行业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在外资银行竞争优势的压力下,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国际业务领域,积极转变经营理念,采取制度改革、业务创新、加强营销等手段促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国内银行界与学术界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从风险防范、营销模式、业务创新等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有效途径。董远(2007)分析了银行国际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的形式,并从内控制度角度提出应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各部门协调、实行风险专业控制。[1]张东辉(2013)认为国际业务风险防范主要在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并建立起风险限额管理制度。[2]在国际业务的营销方面,陈雅森和李瑞海(2007)具体分析了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问题,包括重推销轻营销、营销渠道不畅、营销业务单一等。[3]周晓曦(2009)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银行应建立合理有效的产品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培训教育机制、权力配给机制、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市场调研机制以及产品创新激励机制。[4]胡朝举(2012)研究了全球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并提出银行运营应实现高科技化和产品与服务的高质量化和名牌化观点。[5]针对于国际业务的创新问题,陆艳荣(2013)认为银行应首先创新经营理念,然后着重于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6]李跃新和单喻(2008)等人提出应通过业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7]王艳等人(2014)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研究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认为创新的趋势是不断完善电子银行的国际业务功能,并拓展跨境电子商务领域。[8]

定稿日期:2014-05-28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是着重于国际业务本身来进行的,涉及到的问题及分析的层面主要集中在银行的具体业务及经营管理上。这些研究提出的观点与对策比较实际和有针对性,但较少地从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来研究国际业务的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于分析影响国际业务发展的因素,综合运用实际考察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有哪些因素与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对国际业务的发展影响最大。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相应的国际业务发展战略与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国际业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国际业务组织体系与部门设置、国际业务产品与服务、国际业务人才储备等多方面都有创新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际业务重视度不高

国际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竞争领域,具有专业性强、效益高的特点,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主要业务品种。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重点发展人民币业务,除中行外,其它外汇指定银行涉足国际业务只有二十余年,并且重视发展国际业务的时间也就是在近十年时间,国际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据人民银行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占比从6.8%下降到2.06%,外汇贷款占比基本在6.9%~5.9%之间①。不仅占比极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在机构设置上,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了多次职能调整和改革,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职能上,主要还是围绕如何有力地促进人民币业务发展为核心而进行设置的。从人员配备上,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各行国际业务从业人员明显不足。在银行考核体系建设上,主要围绕有利于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相关指标来设置,国际业务没有像人民币业务那样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各项费用的使用上,也主要以有利于促进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为中心来分配,国际业务投入较少,尤其是对员工的奖励上国际业务人员比重较少。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人民币业务依赖性和对国际业务的不够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2.营销模式单一且渠道不畅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理念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开始实施客户经理制度。但是在现行营销模式下,客户经理要承担较大的绩效压力,为了达到业绩考核标准,将工作重心放在国际业务简单推销上,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实现通过介绍业务而使客户逐渐认可该业务从而达到产品自我营销的营销目标。这样,营销职能逐渐弱化,客户与产品信息缺乏,从而导致国际业务部收集的信息模糊,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出现偏差,客户细分不准确、产品管理产生误差,最终导致业务的改进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无法与市场实际需求挂钩,新开发出的业务也缺乏有效的市场支持。另外,在我国现行产品营销链条中,一笔国际业务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对该业务的市场营销需要同时调动其它相关部门资源,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才能最终实现。但由于各业务部门之间是同级机构,部门间横向协调、沟通、联系相对复杂,各部门间协同能力较弱,经常会产生内部成本冲突、产品改进研发滞后等现象,最终导致国际业务市场营销效果低下。

3.国际业务目标客户单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目标客户主要定位在相对优质、高端的大型企业。就办理国际业务的企业类型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型进出口企业或者三资企业。中小企业很难赢得各家商业银行的支持,在办理外汇贷款、贸易融资和外汇担保等业务时存在较大困难。另外,由于我国银行大都将目标优质客户定位于此类企业,所以容易造成银行间恶性竞争,再加上目标客户过于单一,一旦客户经营情况、客户产品市场和业务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将造成国际业务风险增大,使银行的国际业务整体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大量中小型企业也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而逐步进入世界市场,寻求国际发展,对国际业务需求不断增加。目前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省级信用担保机构已初步建立,再担保机构的建设正在开展,将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银行贷款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不再成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障碍。因此,商业银行这种“抓大放小”的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4.国际业务产品创新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尤其到了2006年12月,入世后金融市场开放五年过渡期结束和外资银行抢占国际业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后,各家商业银行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努力研发新产品。但是与外资银行和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产品种类较少且功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品种陈旧,业务产品滞后于业务需求。以国际结算业务为例,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汇款、托收和信用证三种结算方式上,对于能适应国际结算发展需求的业务开发和运用较少。第二,个人外汇业务推出较晚且产品种类较少。长期以来,各银行在国际业务产品开发设计上更侧重于企业客户,加上受外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外汇业务产品种类少,发展较缓慢。第三,国际业务与人民币业务一体化经营存在缺陷。人民币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多数银行也试图将国际业务应用系统与人民币应用系统通过“账户”进行连接,但是同一客户不同账户之间还是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能很好地实现两者的融合。

5.人员业务素质低且人才流失严重

国际业务不同于人民币业务,大多具有程序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笔业务不仅需要业务人员掌握国际金融知识、外汇政策法规,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人员相对比较少,且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优秀国际业务人员流失严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已经进行股份制改革,但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存在问题,分配机制、收入水平同外资银行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许多优秀国际业务人员“跳槽”至外资银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是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枢纽。无论是对外经济活动,还是国家实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及相关的外汇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银行国际业务。

1.外部因素

(1)国际贸易形式与规模。国际贸易需要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结售汇、银行担保等国际业务及配套人民币业务服务的支撑才能顺利完成,是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一笔进出口贸易会涉及多种银行业务。例如在出口贸易合同下会产生信用证通知、跟单托收、议付、预付保函/履约保函、外汇存款、代客买卖、打包贷款等银行国际业务。另外,随着国际贸易活动新形式、新种类的不断涌现,以及进出口企业对外汇资金风险保障、本外币融资便利、国际金融市场资讯等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银行福费廷、国际保理、货币与利率互换、期权等业务的创新与拓展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会直接形成外汇存款。外资企业也可能要求银行做外汇期权等业务以使资金保值,或结汇成本币资金来使用,从而增加国际业务。如果投资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或其他涉外经济活动,则会进一步增加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及本外币贷款等业务。国外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FDI与贸易增长正相关。如Blomstrom(1990)认为,FDI对东道国贸易的效应是通过FDI企业本身的出口增长和促进当地企业提高出口来实现的。[9]Lipsey(2002)认为FDI倾向于面向出口的生产,因此对出口有促进作用。[10]在我国,FDI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图1表明,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幅度远高于FDI的增长幅度。这些进出口额的实现都需要通过银行的国际业务服务来完成。换句话讲,几百亿的FDI能够产生十余倍的国际贸易额,并籍此增加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图1 2000-2012年实际利用FDI及外资企业进出口额

(3)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各商业银行是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基准利率及规定的浮动范围来制定各自的存贷款利率。外汇利率管理进行改革后,加速了我国与国际市场利率管理及国际利率水平的接轨,也使商业银行在外汇存贷款利率制定上有了更多的权限。除参考基准利率外,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采用以LIBOR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的方式来制定外汇存贷款利率。因此,国内或国际利率水平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导致外汇存贷款规模的变化。②

(4)汇率水平的波动。汇率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的影响体现在:汇率的变动使进口的成本和出口的收益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进出口贸易规模的相应变动,进而反映在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及有关的贸易融资和结售汇等业务规模的变动上。例如,亚洲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市场,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约55%左右。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韩国、印尼、泰国等亚洲国家货币严重贬值,使我国对亚洲出口大幅下降,其中对菲律宾、泰国和日本的出口减少81.3%、47.1%和25.5%。[11]这种情况导致了银行贸易结算规模的急剧缩小,相关的贸易融资及结售汇等业务也明显下降。汇率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自营及代客外汇买卖,因而会持有大量的外汇敞口头寸。汇率的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会直接关系到银行外汇买卖业务的风险及收益。如果外汇头寸管理不善或汇率发生剧烈波动,银行将会面临巨大的外汇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最好的例子。

2.内部因素

(1)银行本外币资金实力。外汇资金实力取决于银行的自有资金与外汇负债规模;同时银行的本外币资金实力对外汇存款业务也有较大影响。银行只有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能满足客户的本外币资金需求,才能够吸引客户来开立基本账户,从而增加外汇存款。另外,客户在办理中间业务的同时也经常有本币或外汇资金的需求,比如申请信用证项下的押汇和打包贷款。如果银行只能办中间业务,而没有能力提供本币或外汇贷款,或者融资的种类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也会明显制约其中间业务的发展。人民币资金实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的配套服务上,比如进口开证、进出口押汇、信用证打包贷款等,都涉及到提供人民币贷款。如果银行本币资金实力不足,那么外汇业务的开展显然也会受到限制。

(2)银行从业人员水平与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的核心能力(Hamel,1991)。[12]技术、人力资源与其它资产的合理管理和运用在银行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Frei,Harker and Hunter,2004)。[13]国际业务作为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银行业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高素质国际业务人员包括三类:①业务熟练、理论基础强、水平高并精通国际惯例的专业人员,如信用证业务专家、外汇买卖交易员;②懂业务并善于处理客户关系的营销人员;③有创新发展思想的管理人员。可以说,人员的素质与管理和国际业务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另外,银行经营观念与经营模式的转变、营销模式的更新、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等,都取决于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储备与能动性的发挥。

(3)银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银行业务发展的效率和规模,在国际业务方面具体体现为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发展初期,多在省、市分行设立国际业务部对外经营,并兼具管理职能。该做法可以有效地集中银行内部有限的专业人才来开拓国际业务,探索发展途径,但不利于客户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外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国际业务稳步增长后,各银行积累了经验,摸索出路子,便在部分重点支行设立国际业务科室,并逐步扩大到所有支行,实行网络经营结构;而省、市分行的国际业务部则只保留管理职能。这种模式使各行国际业务得以全面铺开,逐步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渠道和银行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为适应激烈的同业竞争,各行不再按本外币设置营业部门,而是将各种类国际业务分散到个人金融、公司金融、投资部门等。近年来各行又先后成立国际结算单证中心,集中处理单证业务。这是国际上的主流模式。该模式既提高了各行单证处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度,同时也使各基层行能集中力量开发新品种和拓展市场。

(4)银行创新能力。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创新能力。成功的创新行为会产生竞争优势并因此增强盈利能力(Geroski等,1993)。[14]国内学者赫国胜和李冬(2013)、李文颖和马广奇(2013)等在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均将银行的创新能力作为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15][16]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等。创新的结果是企业会直接获得外汇保值、融资便利、收汇安全迅速等益处。因此产品种类的多寡、服务手段的优劣,营销模式的先进或落后等自然成为企业选择银行的标准。尽管银行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可以相互模仿,但持续的创新行为仍然会使银行经营表现出色(Roberts and Amit,2003)。[17]

三、促进国际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与人民币业务相比,在经营规模、产品与服务创新、客户开发与营销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经营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各商业银行在经营策略上还不能够将国际业务放在与人民币业务同等的发展地位上,因此,在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以及外汇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有所欠缺。同时,国际业务发展的历史也较短,其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也是在不断探索和变革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基于国际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应对策略如下:

1.制定灵活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模式,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变化。银行应培养对金融政策的敏感性,并加强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观察了解与分析能力。虽然外部环境非银行自身能够左右,但银行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重点,来降低外部环境恶化对银行国际业务的影响。这种调整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有创新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来实现。因此,银行应对不同类别的国际业务积极开发创新产品,并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拓展营销渠道,在为客户提供比较全面的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及时获得客户对银行产品的反馈,了解市场信息的变化。

2.加大对国际业务的科技投入,促进国际业务更好的发展。科技是国际业务发展的必要条件,银行应加强机构网点的技术设备及软件的更新等“硬件设施”的改善,从而提高基层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在科技投入上还应着重于业务处理系统和客户信息整合系统的改善与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汇划速度,使服务效率大为改进;另一方面可以为创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系统功能的改善还可以为银行进行业务运营分析和客户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3.加强对国际业务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银行可通过加强国际业务专业培训(如到国外先进银行学习)和从外资银行或国外银行引进高端专业和管理人才,来充实国际业务人才库,提高银行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外汇专业岗位的晋升机制,为专业人才提供实现个人价值和事业成就的良好环境,以便有效发挥国际业务人员拓展业务和创新产品的能动性,从而实现“软件设施”的改善,提高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营的综合能力。

4.建立与完善国际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国际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上。商业银行应制定严密的国际业务操作规程,一方面要求业务人员严格遵循业务规范和国际惯例处理相关业务,另一方面应建立起各职能部门和业务环节之间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同时加强后台会计核算的监督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问题。在汇率风险问题上,应对代客外汇买卖业务下产生的外汇头寸及时平盘,防止出现敞口头寸;对自营外汇买卖则应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化。商业银行可将人民币业务成熟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应用于国际业务,同时利用国际业务下的独特的担保抵押手段(如信用证下打包放款和进出口押汇中票据信托或转让),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注释

①根据2009、2011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计算。

②2000年9月,我国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及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又相继放开小币种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并对美元、日元等主要币种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参考文献

[1]董远.浅析建设银行国际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研究,2007,(1):22-24.

[2]张东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3,(5):52-54.

[3]陈雅森,李瑞海.初探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模式[J].金融经济,2007,(2):36-37.

[4]周晓曦.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现行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构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91-92.

[5]胡朝举,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2,(4):66-69.

[6]陆艳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2):21-22.

[7]李跃新,单喻.建设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8-69.

[8]王艳,付裕,沈雪来.互联网浪潮中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J].农村金融研究,2014,(1):10-14.

[9]M Blomstrom.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United Nations Centre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0.

[10]E.R.Lipsey.Home and Host Country Effect of FDI[Z].NBERWorking Paper,2002,(9293).

[11]陈继勇,谭红平.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月刊,1999,(1):62-67.

[12]G.Hamel.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13]F.X.Frei,P.T.Harker.L.W.Hunter.Inside the Black Box:WhatMakes a Bank Efficient?[A].2000,In Bartel,A.P.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Retail Banking[C].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04,(57):181-203.

[14]P.A.Geroski,S.Machin,J.M.V.Reenen.The Profitability of Innovating Firm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3,(24):198-211.

[15]赫国胜,李冬.中国上市银行竞争力测度与比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4-91.

[16]李文颖,马广奇.中美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基于改进后的CAMEL框架[J].西部财会,2013,(2):43-48.

[17]P.W.Roberts,R.Amit.The Dynamics of Innovative Activ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ase of Australian Retail Banking,1981 to1995[J].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07-122.

责任编辑:张旭

作者简介:杨红(197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杨芬(1990-),女,江西樟树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贾秀明(1986-),女,山东济宁人,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会计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4-2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7-057-06

猜你喜欢

产品创新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供应链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
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