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2014-02-10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监督

李 红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军方为了使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建设了一个军用网,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在全球已被网络覆盖的今天,其所展现出来的舆论力量足以改变世人的观点和事件的走向。鉴于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我们要对其很好地加以利用,使之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在我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人数骤增,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普通百姓不仅关注生活事件、时事,而且还主动参与其中。利用网络舆论来进行监督便是民众参政意识提高的一种表现。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说文解字》中,“舆”的本义是指“车厢”,用作名词,后词性变化为形容词,作“众、多”解。 “舆论”即“舆人之论”,意为“众人的议论”。 当今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舆论监督主要来源于新闻的传播,新闻舆论监督与舆论监督几乎可以用等号连接。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监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话语空间,公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实现了舆论监督主体的公共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舆论监督方式—— 网络舆论监督[1]。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也是见仁见智,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的观点是,“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网民通过在互联网上表达倾向一致的意见来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其本质是意见监督,即通过网民的集体意见对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影响”[2]。

长期以来,由于现实操作的困难性和公众的分散性,用公众权利来制约权力始终是一种以其他权利制约模式的补充形式,其监督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互联网的兴起为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诸多便利,一方面,在人数上为监督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参与的便利性、自由性、平等性使得公众参政的热情空前高涨,也让网络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网络带给人们安全感,公众可以匿名参与监督,提高了监督的广泛性。

对网络舆论监督发展阶段的划分本文采用四分法。(1)兴起阶段。1998年的“黄丝带运动”是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随后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的讨论促成了后来国内多家论坛的建立。(2)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开始,网络舆论监督类的报道随着网络新闻报道手法的完善,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3)互动阶段。2003年各大网站不仅针对“非典”事件开辟相关论坛,而且还专为网民设置了调查栏目,并且与各种传统媒体互动,实现了多方参与、追踪报道的舆论监督途经。(4)迅猛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各种网络报道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舆论在民主监督中表现出了强大力量和新的特点。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传统的民意表达途径,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方式,为民意的表达找到了新方向。网络媒体借助其自身的报道优势打造了强大的舆论环境,其所代表的民意也是广泛、自由、真实的。

1.网络舆论监督的普遍性

虽然我国互联网化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其普及速度却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近五年网络的覆盖率、网民人数的增长速度都是出乎人们意料的。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变宽,监督的内容更加具体,从反腐倡廉到百姓民生都已经列入网络监督之内。以微信为例,日前,云南开远铁路公安经过历时一年的缜密侦查,成功侦破了公安部全国打拐专项行动第507号督办拐卖儿童案,被解救出的11名婴儿已被送到开远市儿童福利院[3],在微信的个人朋友圈中就有网友上传了部分孩子的照片,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的普遍性找到孩子的亲属。

2.网络舆论监督的民主性

民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态度和认识。依据现代法学理念,“人民与国家其实是一种严格的契约精神,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器,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4]。在现实中,公民普选出来的代表并不能时刻处于基层,所以最底层的群众心声并没有被有效地表达出来,对于普通公民来讲,监督权的行使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它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可以吸引足够关注力的大舞台,任何人都可以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任何人都可以是消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相同意见的评论形成了某种舆论,这样的舆论反过来又会对事件的进程产生影响,或促进或阻碍,这就是网络民主性的最直接体现。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特点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在信息快速畅通的传递方面和提高大众的民主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便于我党改进工作作风,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是我们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辩证的角度,认为网络舆论本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5]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与其他舆论监督相比较,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网络舆论监督体现了监督主体的独立性、自由性

监督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主体独立性的高低。“一般来说,监督主体的独立性越高,监督的效果就会越好。政府的司法等监督机构固然是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的独立性没有网络监督高,因为网络监督的主体是每一个公民。”[4]由于各种阻挠和羁绊的原因,传统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盲区,而网络舆论监督却很好地填补上了这块盲区。普通公众对于有机会可以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监督权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让他们对事件主动进行跟踪报道,并将其落实到细节。这种独立性还体现在对监督人的保护上,可以使之免除后顾之忧,这是每一个监督人最为看重的。

以往,媒体上的舆论多由知名人士或媒体自身发表,普通百姓的意见难得一见。而今,网络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如论坛、板块、聊天室等为网民针对某些事件、焦点发表言论提供了话语平台。普通公众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各抒己见,直接表达个人观点,这就避免了政治权利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对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干预,使各种违法行为、违法事件和涉案相关人员迅速曝露在公众面前,真正地做到用舆论来监督公共事务和国家权力。

2.网络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和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交互性

舆论监督借助于互联网这个畅通的渠道,在传播速度上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越性。网络新闻的更新速度以秒来计算,而各种思想、意见最终形成舆论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网络可以原原本本地记录此种变化,以便人们查找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事件。互联网的这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广度。

一般来讲,传统媒体报道方式呈单一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并不理想,不能及时地收到来自受众的反馈。互联网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新的形式和内容赋予给了舆论监督,它不会像广播、电视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也不会像报纸一样受到版面的制约。网络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实时交互。伴随着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这种交互又具有多样性,使得众网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能够顺利进行交流,达成一致的观点,最终形成舆论。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双面性,在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同时,网络舆论监督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舆论监督内容的真实性无法核实。从互联网本身来说,它具有的开放性和网民的可匿名性给信息带来了一定的虚假性,例如,2007年网上的“华南虎照片事件”。保证所传播消息的真实性和传播渠道的畅通性是舆论监督的大前提。从监督主体角度讲,网络所具有的快速性的特点也使得部分网民在没有完全掌握或核对新闻事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就表达意见,导致出现了不实的言论,使得监督失真。互联网可以用来当作反腐倡廉的利器,也能被用来当作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就丧失了监督的功能。

其次,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情绪化,存在非理性思维成分。由于监督主体具有自由性的特点,所以多带有“草根性”,其言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容易跟风,造成网上的言论带有很强的煽动性,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偏激的舆论。普通民众很容易受到影响,做出错误判断,进而变得不理智。一旦这种情绪占据上风就会使整个舆论氛围受到影响,“偏激情绪的蔓延就会使原本正常的舆论监督变成舆论暴力”[6]。

再次,我国目前尚无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有力监管的法律体系。 “人肉搜索”对公民的隐私权提出了挑战,而对监督对象进行打压、报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网络监督,对网络监督不能依法治理,将难以使之物尽其用,还存在给社会带来混乱的可能。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稳步推进,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并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在促进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对网络民意也日益重视,网络舆论已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之一”[7]。与此同时,由于监督主体、监督环境和监督渠道自身的特点,又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劣势,针对上述不利因素,我们只有进一步公开政府信息,加强网络环境和监督主体的自律建设,建立网络舆论主要阵地最大程度引导舆论,完善舆论监督体系,并使网络舆论监督法治化,才能使网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舆论导向和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 莉.权力制约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法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22-26.

[2] 张 帅.论网络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济南:山东大学,2008:4.

[3] 春城壹网.云南开远铁路警方侦破公安部督办拐卖儿童案纪实[EB/OL].[2014-11-06]. http://ccwb.cn/page_20141106181236YGWG3Y.html.

[4] 卢 祎.从公共热点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J].传媒论坛,2012(3):97-98.

[5] 石国良,徐 媛.国内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8):3-9.

[6] 林宏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监督及舆情引导[J].理论参考,2012(2):40-42.

[7] 许 燕.探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途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3-96.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