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别裁》管窥南怀瑾的学问观

2014-02-10令狐国芳王晶冰

关键词:子贡学问做人

令狐国芳,王晶冰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什么叫学问?《现代汉语词典》列出了两个义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知识,学识[1]。360百科列出了四个义项: 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 知识,学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道理,水平[2]。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罗家伦说:“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3]南怀瑾在《论语别裁》(《论语别裁》是南先生关于《论语》的演讲录)中解释“学问”时,更强调学问是指做人好、做事对。

一、学问就是做人好、做事对

南先生讲授《论语》时,无论是阐释原文还是阐发《论语》的现代价值,反复强调学问就是做人好、做事对。做人好,是对人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人立身处世臻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境界。做事对,是指人要有能力,在其位能谋其事,所作所为要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学问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4]23。中国文化所认为的一个儒者,一个知识分子,学问并不是文章,是做人做事……还要把自己的学问,用出来立人,有利于国家、社会、天下……[5]895南先生引用宋代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来阐释学问,并指出,张载的四句话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5]672。南先生还以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果年龄增加,人情经过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转来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宁可你不对,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诚恳对你,这是道德,这是学问[4]470。

在《论语别裁》中,南先生结合《论语》原文及其对人物的评价,反复阐述学问就是做人好、做事对。南先生在解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282时说,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作文质彬彬,算是一个人才[4]28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2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23南先生对此总结说,如果一个人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做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4]24。南先生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4]28时申述:它说明了学问的目的是做人做事,学问不是文学,不是仅仅知晓知识[4]28。文学的修养,只是学问的一种附庸[4]150。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255南先生解释说,孔子认为继承他学问道统的是颜回。颜回死了,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从这段话又证明了我们的观念——学问并不专指文学知识[4]25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4]278南先生串讲道:鲁国大夫孟之反作战时为统帅,有功而不自我夸耀。打了败仗,撤退时走在最后,快到城门时,才鞭打马走在队伍前面,并解释说这不是他胆子大,而是马跑不动。孟子反有功不居,避免了同事间的无谓的妒忌,以免因争功损及国家。《论语》之所以要把这段编入,是要借孔子对当代人物的评论,说明待人处世的学问之道[4]278-280。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4]359南先生说这是孔子的自我评论,从中可领悟:第一,孔子虽在文学方面取得了顶峰般的成就,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般人;第二,可以看出儒家所谓的学问,就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不是头脑聪明,文学好或知识渊博,这些只是学问的枝叶,不能算是学问的本身;……孔子做学问的态度,非常谦和、平实,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迹象[4]359。南先生总结孔门的学问之道:学问并不在文章写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做人处事的修养[4]383。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6]子贡就位于“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之列。南先生特别欣赏子贡,认为子贡是样样皆通的大通才[4]207。他用“多才多艺的子贡”“高高山顶立”等标题介绍子贡,讲演中不吝言辞数次赞美子贡。“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也是工商界的钜子。”[4]52“孔子后半生的生活,还多半靠他维持的。”[5]511南先生标举子贡,申说学问就是做人好、做事对。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4]220意思是我不喜欢人家对我做的事,我也不想把同样的情形施加于人。南先生说这是子贡讲自己的学问修养心得[4]220,与《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异曲同工。

《论语别裁》自始至终贯穿着做人好、做事对的精义。《论语》二十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5]920。南先生讲完《论语》二十篇后,曲终奏雅:总之,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5]924。

二、做人好、做事对的相对要求

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旗帜鲜明地把“学问”诠释为做人好、做事对。细绎《论语别裁》,我们发现南先生对做人好、做事对还有比较详尽、具体的理解和引申,择其大端论列如下。

1.做人好、做事对的根本是求仁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论语》有86处谈及“仁”[7]267-269。南先生指出,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4]20;是孔子学问的中心[4]122;全部论语的中心谈仁[4]168。做人好、做事对的前提是人要有仁心。南先生认为,《里仁》是《论语》最重要的一篇[4]167。在释《里仁》篇名时,他说,“里”应该作动词看,有处的意思[4]168。“里仁”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如何时时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南先生讲“里仁为美”[4]172时说,安顿学问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换句话说学问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4]172。“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175南先生认为,一个人去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不能算作有学问。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4]176。“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306南先生的解释是:这是仁的应用,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利益的时候,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是这样开始走的[4]308。南先生归纳《里仁》的主旨是:孔孟学说教我们懂得了人生,随时随地居于仁道之境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200。

2.做人好、做事对的要义是好礼

“礼”也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论语》有60处提到“礼”[7]264-266。南先生认为,礼“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熏陶”[4]40;礼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4]375,也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4]102,“恭俭庄敬,礼教也”[4]40。 “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孔子论人的重要准则。南先生认为,好礼是在学问做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4]55。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4]440意思是孔子看到服丧者、执政者、瞎子时,即使他们是年轻人也要站起来,经过他们身边时必定快步走。透过孔子的这个小动作,可看出孔子的学问修养、做人修养达到什么程度,可看出孔子对礼仪的重视……[4]442“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4]740南先生讲人只有做到了“知”“仁”“庄”“礼”,做人、做事、从政、修养、事业,才能尽善尽美[5]74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7]82意思是人恭顺而无礼就劳累,谨慎而无礼就懦弱,勇敢而无礼就莽撞,直爽而无礼就尖刻。没有礼的制约,人的行为就会偏离正道[7]83。

3.做人好、做事对的核心是孝悌

“孝悌”是《论语》中提倡的重要德性。《论语》有2处是“孝悌”连用,“孝”单独使用有16处,“悌”单独使用有3处[7]258-275。南先生认为孝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孝悌之人是深于情的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弟”同“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4]15南先生解之:学问的根本,在培养孝悌,做到了孝悌,才能“本立而道生”。孝悌,是要培养光辉的人性,培养人的爱心,培养人“至爱”“至情”[4]19-20。孔子述他平素行为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4]456南先生串讲大意: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外面从事于国家的政务,回到家里规规矩矩做一个好家庭成员,对于生死大事尽量周到,不迷醉于酒,始终保持清醒。除了这几点外,一无长处,一点学问都没有。反过来说,以“孝悌”事父兄是孔子所言的学问[4]456-457。总之,“孝慈则忠”[7]16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安身立命之本。

4. 做人好、做事对的精髓是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南先生把改过上升到做人好、做事对的层次。他说,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改过,这是真学问。“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4]250南先生说:这是孔子讲做学问的重点所在,是学问的基本,也是中国儒家情操的中心……[4]250南先生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赞语——“不迁怒,不贰过”概括了全部的历史哲学、人类的行为哲学[4]257。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5]673-674南先生解说道: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孔子在卫国时就住在蘧伯玉的家里,孔子对他的感情不一般。当孔子听使者说蘧伯玉天天在家做修养的学问,并希望自己能做到每天少犯些错误时就非常高兴。《论语》收录该条,恐怕有以蘧伯玉修养少过的例子教育弟子之意吧[5]674。 “吾日三省吾身”是《论语》的警句,南先生的理解是:人每天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加以检点,能够做到少错寡过就了不起[5]674。所以,孔子才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4]314。改过迁善是人一生都需要时时处处用心的学问。

5.做人好、做事对的支柱是忠贞

“忠”也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论语》有17处提到“忠”[7]28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4]342南先生说这是孔子的教育宗旨。南先生讲“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4]387时,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列举了诸葛亮、文天祥的例子。南先生的结论是:孔孟思想所谓的学问,并不是读死书。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临大节而不可夺”。这也就是真正儒家的学问所在[4]389。南先生认为忠贞平时体现为对人对事尽心尽意。“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5]625南先生引申说,人做到对长官、朋友、部下、任何人都要尽心、负责任。“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5]577南先生的理解是担任公职,对自己的职务要绝对诚敬,要把全部精力放进去,要尽心尽力而忘了自己[5]577-578。南先生还举了魏征的例子,魏征的忠贞和学问,使唐太宗敬畏、信任他[4]199。魏征与唐太宗成就了千古君臣遇合佳话,从魏征这面说,是缘于他的博识与忠诚。

三、做人好、做事对的达致之道

南先生认为学问的精义是做人好、做事对。如何获得这种学问呢?研读《论语别裁》,我们归纳出以下途径。

1.总结人生经验,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

南先生说:“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4]11“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4]101“学问,一边学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4]350-351他开出的良方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要与各色人等都接触了,这样来涵养学问,再把学问超脱、升华,日积月累而可“本源自性”[5]706。南先生讲孔子自述其“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4]433时引申道,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人情世故……学问是体验来的[4]434。子夏教育学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865南先生讲“近思”的意义是要去体会人生经验[5]866。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4]348“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4]350-351

2.随时随地去观察、去学习

南先生说“学而时习之”就是随时随地注重学习,这是学问的宗旨[4]12。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4]385-386南先生解释说,这是曾子向他的学生赞扬他同学颜回的美德。颜回之所以为颜回,就是唯恐自己懂得不多,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颜回学问的火候、优点,在此可见一斑了[4]386。他还举了司马迁的例子,司马迁自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行万里路,一路走一路观察,观察多了,有了学问[5]501。南先生说“乐多贤友”是大有道理的。不交贤友,不能了解人情世故[5]776。人不能孤陋寡闻,多交游,多了解,人生处处都是学问[5]715。

3.要多知多学,以求渊博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317南先生认为这是孔子的自画像。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南先生以孔子为例,认为每个人具备了这些要点,才叫学问[4]317-320。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4]263南先生指出,一个从政的人,对这三种才具都需要:性情要通达;处事要果决、刚毅;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要样样精通[4]266。南先生还举了游士的例子,游说之士要取得人主的信任,必须要学问渊博,具备丰富的现代知识,分析清楚利害关系,并不能乱吹[4]424。

4.要静一

静一即恬淡专一。南先生明确指出,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4]312。静的修养是高度的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才能担任大的任务,才能处理大事;才具有安身立命的修养[5]536,才可达致“光明清净”之境界[5]547。做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4]97。他引用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4]147他使用“学问深时意气平”[4]385“静的修养”[5]534作节的标题,彰显了他的静一论。静一还体现为对名利的无动于衷,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最高的学问[4]425。

5.要有信心且持之以恒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4]32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一个人必须自己珍视自己,自己确立信心,否则学问是不稳固的[4]3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289南先生的体会是,对做学问必须养成习惯,一日不可无它……欲期学问的成就,要进入“乐之”的境界[4]290。“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5]864南先生指出,这是子夏给学生讲做学问的道理。每个人在学问上应该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 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样才真可说是好学[5]865。总之,做学问的志趣要永不厌倦[4]312,像发了疯一样钻进去,再跳出来,学问才可能有成就[5]677。

四、小结

南先生认为学问是做人好、做事对,并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建立在他丰富的阅历和丰赡的学识基础上的。吕云峰说,南先生“人生经历颇为丰富,走的是一条入儒学佛修道之路,一生参学过九十多位老师,交朋友无数,由此见闻广博。又通读卷帙浩繁的《大藏经》,批阅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经史典籍,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有其深透之处”[8]。张红霞亦言,“少时即研习诸子百家,且旁及医理易经剑道,及长又深入禅学堂奥。青年时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复兴之重要,立志此生要弘扬传统文化……出版了《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等几十种著作”[9]。余姚、魏承思指出南先生的儒学著作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以经解经、经史合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贯通古今,每一个特点都是建立在南先生厚实的学识基础上的[10]。南先生正因为腹笥五车,讲述撰著时才能自出机杼频现创见;正因为其经历丰富奇异,才会对读书做事为人有迥异于一般人的体认,才会有学问就是做人好、做事对的见识。借用南先生的话来理解就是“也正因为有历代先贤的启发,加以力学、思辨和体验,才敢如此作为,开创新说”[5]928。南先生的所学所思所行所为印证了《红楼梦》中的著名联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79.

[2] 百度百科[EB/OL].[2014-06-04].http://baike.baidu.com/view/136325.htm.

[3] 罗家伦.学问与智慧[EB/OL].[2012-10-27].http://www.zxyww.com/jiaoxue/jajx/ywb/201210/16395.html.

[4]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 南怀瑾.论语别裁:下册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 司马迁.史记[M].梁绍辉,标点.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427.

[7]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 吕云峰.南怀瑾佛道养生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3.

[9] 张红霞.从文化传播视角解读南怀瑾著述特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2):58-59.

[10] 余 姚,魏承思.自己的文化《南怀瑾全集》前言[J].英才,2001(10):88-89.

猜你喜欢

子贡学问做人
做人,不要做藤
比多少的学问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一”的学问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