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中医治疗的现状刍论

2014-02-10马文心

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降糖西医服药

马文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0级,山东济南 25001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代谢紊乱会导致全身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成人患者总数已达9240万,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病。据WHO预测,21世纪糖尿病将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到2025年世界糖尿病人将上升为2.99亿,我国患病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加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大事及重点。今结合文献资料及省内外中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就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出初步想法,略述如下。

1 历史沿革及发病主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消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此病的记载,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为发病主因、内因,即“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弥补了《内经》重“消”轻“渴”之不足。晋代《小品方》中指出内消之为病。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从宋代开始明确的用上中下三焦分型作为辩证论治的旨归。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其《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名清代发展的特点是,上消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更为重视,进一步阐述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也颇有见解,认为:“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的一环。”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提出本病因嗜食肥甘厚味、情志内伤、喜逸恶劳,致脾失健运,统摄失常;或肾精亏耗,气化不及、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变生浊邪,不得宣泄,留于血中而成痰浊。日久则脾肾两亏,气阴俱损,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脾虚生痰湿,阻碍气机,致气滞血瘀,痰淤互结,最终为患。

2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现状

2.1 20世纪90年代之前

古代文献中只有“消渴”而无“糖尿病”之名,近代医家根据消渴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的范畴,辨证分型以阴虚燥热、脾肾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主。在此时期,中医多以改善症状为疗效追求目标,探索治疗方剂不少,但难有满意疗效,因为对于血糖的控制并不重视,中医药物无法有效的降糖已成为中西医学界的共识,其降糖始终处于辅助地位。在过去的研究及临床经验中,中医药仍然遵循传统理论与治疗模式,未能在糖尿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远远落后于国际医学水平。

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

这个时期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所以糖尿病人群较过去的以消瘦人群为主变为以肥胖人群为主,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无三消表现,患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症状改善,对中医降糖的需求加大,以阴虚燥热理论指导糖尿病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进入21世纪,中医中药在糖尿病临床治疗方面解决了单纯中药降糖的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成果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由小样本研究过渡到大样本研究,开展了单纯中医降糖的的临床研究,确认了中医降糖的准确性,由自身对照逐渐转向随机对照研究。而在并发症研究方面相比过去,无论临床治疗还是理论研究,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奚氏提出糖尿病足奚氏分离法,拓展了诊疗糖尿病足的思路和方法;于氏提出淤血损络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的关键病机;南氏针对糖尿病肾病,提出解毒通络保肾是根本治法。

近几年来,在全国知名中医糖尿病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了行业第一部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起草了行业第一部专病标准《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指南与标准的制定标志着中医的研究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国医药在糖尿病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不仅在病机分析上有所创新,在治法方药上也突破了传统,逐渐转以“泄实”为主,改革了原来以“补虚”为主的局面,解决了单纯中药降糖难题。

同时,中医精英还逐步探讨其他糖尿病治疗方法,如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理疗、气功、食疗、心理疗法和外用药膏贴服等,治疗效果也十分有效,各具特色。

3 糖尿病中医治疗存在不足

虽然中医治疗糖尿病(现代说法)数千年,尤其近几十年我国中医治疗技术和理论水平不断发展,糖尿病治疗水平取得一定成绩,但与西医相比,与国外现代医学相比,仍有不少不足和问题。

3.1 降糖疗效不十分迅速

在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其中西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磺脲类药,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糖药,以优降糖等为代表,其特点是短期降糖作用强。但是长期使用会加重胰岛负担,加速胰岛功能衰竭。第二类是双胍类药物。以二甲双胍片为代表,能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是Ⅱ型糖尿病人的首选药物。第三类药物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拜糖平为代表,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阻止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西药虽然降糖疗效明显,但长期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药是天然植物药品,副作用较小,所以很多病友偏爱用中药。但真正的纯中药降糖作用是很慢的,并不是迅速起到降糖作用,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无论用怎样高科技的方法,还没有发现短期内能很快降糖的纯中药。

目前某些厂家或糖尿病专科多采用中西药掺在一起的办法,虽然打着纯中药的旗号,短期内也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但往往好景不长。如何使糖尿病病人的血糖长期保持稳定,是摆在全世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3.2 治疗思维横向联系少,普及率低

中医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发展是缓慢的,导致这种状态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其他行业间的横向联系交融机会少,当今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因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模式,难于被行业外人士理解,尤其相对于西医,因此推广中医科普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医学中,他们更重视“营养学”的研究(即保健,就是中医里的“养生”),他们的保健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国民,每个人都有一身的保健知识,所以,他们生病的机率较小。另外各种对人体深具副作用的药品虽然是他们发明的,他们很少应用,中国人却在大量使用,比如:青霉素这种抗生素药品,西方国家每年使用率只有约5%,而中国人的使用率达到了80%以上。从这点来看,在国内中医治疗思维方面应多学习西方优势,加大如何提高国民普及意识。

3.3 中医工作者存在脉诊缺陷

西医诊病的科学性,突出表现在临床数据及影象异常的实在反应。如体温、血压的高低;心律、呼吸的快慢;并通过实验室数据检查报告,来判断诊治病情。中医则凭三个手指,一只脉枕就能独立诊治疾病,与西医相比,省却很多设备和辅助医务人员,但这样的诊疗活动,在新世纪对于祖国医学,难以有质的飞跃。在中医专业某些认识导向下,如针对复合病症的诊断提法“舍脉从证”,而由此误解甚至忽略了中医在整个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对脉诊的重视。至今,诸多临床病历及专业期刊杂志罕见有三部九候脉象的完整规范的描述。在糖尿病治疗中尤为突出。

3.4 临床治疗及统计分析不规范,中医治疗手段应趋于综合性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尚无统一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个案较多,但是治疗资料及积累不完善,不规范,缺乏数理统计等有效分析处理,缺乏系统分类处理,难以对长系列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结论,不利于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有效的方药筛选。古人和前人许多方药散在历代文献中,系统整理文献中对于糖尿病的描述治疗是亟不可待的。同时糖尿病中医治疗术语缺乏规范,因历史条件限制,中医许多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传统手法进行,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针对多数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相对于现代西医治疗较缺乏统一及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与现代科学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另外,中医治疗糖尿病仅仅局限于方剂、方量和诊断上等,缺乏较为完善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3.5 病人服药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临床工作中,疗效问题是每个医生极为关心的,其中辩证是否正确,处方是否恰当,无疑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也是为每个医生所重视的。但是影响疗效的因素远不只这两个方面,中药的服药方法也占有很大程度影响作用。中医对服药时间是不太重视而且是相当刻板的,甚至连教科书中也只写“水煎服”,而无服药时间的具体规定。不分疾病种类,病情轻重,不论药物特性,方剂作用,大都是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口服。当对病人服药后的效果感到不满意时,又往往只从辩证、用药方面调整,很少从服药方法尤其服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这方面加以考虑。

3.6 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但是笔者认为中医有独特的疗效,我们可以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西医介入治疗,会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虽然中医治疗糖尿病与西医相比在降低血糖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腆岛素抵抗方面很有优势,中西医应兼顾各自优势,相互治疗,综合起到治疗作用。

4 提出合理建议和对策

4.1 国家制定促进中医发展政策,加大中医药财政投入

目前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建有中医药管理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驻地建有中医院,尤其是“中医乃中国根基之医学”、“中国乃中医之国”,所以国家在现有基础上应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事业和民族事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发展,中医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政府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并落到实处,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每年递增对中医药政府投资力度,在医学发展上优先发展和支持中医药,使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上成为中国王牌医学。如加大对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和人才培养,成立专门研究和治疗机构,提高治疗该病水平和能力,达到逐年减少患病人数。

4.2 积极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提高国民中医治疗意识

全国虽建有几十所名牌中医药大学,各省市县均建有中医院,但目前中医药人才相对于西医数量相当有限,眼下社会各阶层对中医也缺乏应有重视和普及,甚至有西医工作者贬低中医作用,特别中医院与西医院相比就诊率相差巨大,足以看出国人对中医的认识程度。因此,在这样大环境下,一是国家应制定促进中医加速发展方针政策,像节水节电、环保等人人知道、人人保护,逐步加大和提高国民中医普及意识,普及到每个国民,每个人都有一身的中医保健知识。二是加大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等高层次知识分子,国家优先照顾和安排优秀毕业生到重点中医院和科研院所,推动中医药新时代发展,同时分层次培训现有中医药工作者,练素质练能力。三是普及全民中医意识,在各中小学、各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中医养生和中医保健知识,提高国民中医意识。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多的我国,在中医治疗和预防该病方面应技大推广和普及全民中医意识。

4.3 增加中医药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

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就是按脉知病。所以说准确熟练的脉诊,疑难病症和急症诊治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但现实多数临床医生,会背诵《脉诀》、《脉经》者、会应用者都是寥寥无几的。正因为中医辨证关键——脉诊的缺失,治疗上或许相应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对证治疗和根据教科书上教条的随意性治疗。与现在的情况相比,从汉代到清代的著名中医学家,无不重视分部脉诊,在此期间还有很多详细的脉诊论述。“医圣”张仲景曾言:“按病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窥管而已。”在目前同等的医疗位置上,与西医的多项数据和辅助诊断人员加设备相比,我们中医工作者诊治疾病,用独立的三个手指,同样有很好的疗效,凭的就是千百年经验。因此中医不能忘本,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要加强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各中医医疗机构经常或不定期加大对基本功培训锻炼,通过技术练武和技术比赛,提高中医工作者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4.4 提高中医治疗水平统一规范性,提倡综合治疗性

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以及运用存在一定难度,将糖尿病中医中的共性部分标准化必将利于临床、科研和教学。临床应该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进行更深层次的病机研究,充分了解疾病的复杂性,建立符合临床实际和发病机制的稳定的可靠的动物模型,使研究过程更加标准化,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价中医中药疗效。

同时,在中医治疗方面,应该加强针灸、食疗等综合治疗,尤其对食疗的重视。中医饮食疗法要求比例平衡、性味辨证、食量有度,甘酸苦辛咸五味要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保证各类食物比例的科学性。在糖尿病食疗中不仅包含食物种类的搭配、食量的调控,同时也包含食物的性,即食物对人体五脏功能以及阴阳寒热的调节作用,这点在糖尿病食疗领域是独有的。总之,药物配合食物治疗对提高疗效有很大的作用,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4.5 要科学确定服药方法及服药时间

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确定不同的服药时间,在病情轻重缓急不太明显的一般情况下,服药时间大多为一日三次,在病情特别危机的情况下,不但要求药力峻猛,而且在服药时间上要求果断迅速。同时也要根据服药后病情变化而确定不同的服药时间,也就是说初服后,再根据服药后的病情变化而确定是否再次用药及用药的剂量、方法和时间。再者,相同的方剂根据不同的病情而确定不同的服药时间,法随病而立,方随法而设,是以病有主方,方有主病。要根据药物的特性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服药时间,为了达到药物恰中病机,且又不致产生副作用,不但要掌握好药物配伍、煎取得当等环节,在服药时间上也要有科学的安排。

4.6 发挥中医主导作用,兼顾西医辅助治疗,提倡中西医综合治疗

中医与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的西医治疗虽然降糖效果迅速但是会有不良反应,比如耐药性差、容易引起胃脘不适、皮疹等。单纯的中医治疗虽然可以控制并发症和临床症状的发生,无不良反应,但是降糖力度较小,作用缓慢。只有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即可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又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防止并发症。

加大对中药降糖的研究,同时要兼顾西医治疗。我国医学界许多著名的专家、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辛勤工作,终于探索出了一套以生物活性疗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梓榕综合生物疗法。其主要临床思路是:以重点解决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全面恢复胰岛功能,防治并发症为主,融中西医思路为一炉。短期利用西药降糖快的治表优势,长期发挥生物活性优势,治本求源,重在人体内环境的改善、血液质量的改善、脏腑功能的改善,在不增加胰岛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受体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活性,不仅使许多患者血糖迅速降至正常,同时并发症得到彻底缓解,也避免了西药对肝肾的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很多单味中药具有降糖作用,其特点是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复方的使用,起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单纯降糖的中药还有复方降糖的方剂的研究,同时也要配合先进的西医疗法,相互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达到实现双赢。

5 结语

虽然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是有问题就会有解决方法,解决方案需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不断地修正,因此相信在我们这个“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虽然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只要结合西医先进的技术,“立足中医,为我所用”,在科学的研究下大胆创新,对中医基本功的训练有所重视,加大对于中医中药降糖的药理研究,就一定会取得突破性发展,为攻克糖尿病做出贡献。

[1]仝小林,刘文科,甄仲,等.糖尿病中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21):2044-2047.

[2]林兰.糖尿病的中医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4):3-5.

[3]姜建国.伤寒思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48-254.

[4]全小林,胡洁,段军,等.糖尿病中医治疗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C].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185-187.

[5]周仲瑛,蔡淦.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75-678.

猜你喜欢

降糖西医服药
服药禁忌
快乐降糖“穴”起来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服药先分阴阳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