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同步放化疗的临床护理策略
2014-02-10刘雪梅江志兰杨万菊
刘雪梅 江志兰 杨万菊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长春 130012
食道癌是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之一,源于食道腺上皮或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根据近几年的统计结果,我国食道癌的死亡率位居榜首。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偏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含量相对不足,会导致体内出现代谢紊乱,若病情恶化会使身体的多个脏器出现损伤。由于大多数食道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进行放化疗的治疗,而放化疗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杀伤不同周期肿瘤细胞的敏感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肿瘤的协同作用。由于食道癌和糖尿病都是医疗界的棘手病症,因此,如何对在放化疗期间对食道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护理,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该研究就在2010年1月—2013年4月放化疗期间对食道癌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食道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2例,其中男患者40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为53岁;女患者22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为53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不仅是一座拉近护患之间的友谊桥,也是患者对新生活憧憬的起点,更是提高治疗效果的良方。由于患者久经病痛折磨,而且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因此,耐心地讲解食道癌、糖尿病和放化疗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非常重要。这时的心理指导要体现出尊重和关心患者,同时要善于察言观色,学会换位思考,有效地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患者的性格特征,这些工作都有助于博取患者的信任。介绍食道癌合并糖尿病通过放化疗来治疗成功的范例,让患者对未来充满信心;事先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子女,让他们给予患者极大的鼓励,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1.2.2 血糖监测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来控制血糖,调整好药物的用量来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般采取五点指梢法连续监测患者的血糖,分别监测一周内早餐前的空腹血糖、早中晚餐之后2 h的血糖以及夜间12 h的血糖,若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则以后每天只需监测1次空腹血糖[1]。
1.2.3 放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在放化疗期间,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对于骨髓抑制现象,一般出现在治疗后的第2周左右,主要临床表现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减少,若白细胞数目小于1.0×109/L或者血小板数目小于50×109/L时,要立即停止化疗。对于胃肠道反应,主要是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引起的恶心、呕吐和食欲下降的症状,但由于患者的食道比较脆弱,不易呕吐,因此,要在放化疗之前服用有效的止吐剂来预防。
1.2.4 饮食护理 由于食道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放化疗后食管比较脆弱,要避免刺激,在进食的时候要控制速度,宜缓慢且细嚼慢咽,主要以流质体为主,并且在每次进食之后饮一些温开水,避免食物残渣滞留在食道内,来保持食道管清洁[2]。此外,考虑到糖尿病饮食的特殊性,要做到合理膳食控制血糖,需要患者在饮食方面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其次要适量食用水果、蔬菜、奶、豆制品;最后要少吃盐以及含胆固醇的食物。因此,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搭配饮食,控制血糖范围,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
2 结果
本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2例经过心理护理、血糖监测、放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和饮食护理,有效5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2%。
3 讨论
目前,我国是食道癌的高发地区,也被公认为是食道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食道腺上皮或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到目前为止,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也已经成为继癌症、心血管之后,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饮食没有节制和明显的遗传特性,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身体消瘦。为了有效的治疗食管癌合并糖尿病,主要采取放化疗的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杀伤不同周期肿瘤细胞的敏感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肿瘤的协同作用。因此,对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血糖监测、放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和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多次有效沟通的方法,使患者重新建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只有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血糖、白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监测;通过给予止呕剂,避免对食道的刺激;采取饮食护理,控制血糖。总之,有效的护理促进了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王晓青.晚期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放疗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1):2775-2776.
[2]陈月琴,高凤兰,李燕辉.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2013,11(8):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