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政治感生神话探析

2014-02-10

关键词:晋书帝王魏晋

梁 力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政治神话的定义、特征与特殊性

较早提出“政治神话”这一概念的是冷德熙在其著作《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研究》中加以定义的。“所谓政治神话,是一种文明神话。它是阶级社会中怀着特定的政治倾向性的人们,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借助文化传统中的宗教思想和神话传说资料而造作的虚构性诸神故事”[1]。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政治神话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治神话的出现比一般意义上的神话晚;二是政治神话以服务于政治统治为目的。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神话自秦汉兴起以来,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始终与政权保持着一种如影随形的关系,并且始终活跃于古人的政治生活之中。

研究政治神话的特殊性,应当对产生较大影响的纬书神话有所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神话中最具典型性和丰富性的是战国秦汉时期的纬书神话,而纬书神话,正如定义所言属于文明神话,具有“文明社会统治阶级某些明显反科学、反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1]的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王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在神话素材、结构及其象征意义等方面,是在先秦诸子古史神话系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政治化和神话化的。在此之后的历代政治神话中很多都是对先秦两汉纬书政治神话的模仿、附会、完善和补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神话也不例外。由此,建立在纬书政治神话基础之上的政治神话相对于原始神话就具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其一,虚伪性,它是由封建帝王所推崇、部分知识分子所宣扬的,不具有原始部落神话的真实性和崇高地位;其二,自觉创造性,它是有意识地被知识分子所部分创造出来并传播的,不像原始神话那样是被原始部族无意识地集体创造、集体传播的;其三,尽管它与原始神话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它是中国古代神话自身发展、完善的一种历史体现,对中国古代的神话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政治感生神话是政治神话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各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都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抬高自己的威信,除了加强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领域的统治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在文化上的统治力,即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中,神话认同是一项基本前提,而政治感生神话是由各政权在寻求神话认同与加强统治力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感生神话的模式与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政治神话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时期的神话主体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帝王神话,虽然其“内容与传统的中原神话有异,然其性质和结构模式却与传统神话悉同”[2]。从本质上说,它是先秦帝王符瑞、祥瑞神话的变异,用神话帝王的出生神来显示其非比寻常,从而彰显其政权的神授性;从结构上看,它也延续了远古图腾神话中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的模式。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感生神话,在正史中有描述的主要集中在《三国志》5处、《晋书》10处、《梁书》2处、《陈书》1处、《魏书》4处、《北齐书》3处、《周书》2处、《南史》3处、《北史》1处,共31处。如果将这些帝王感生神话进行比较可以大致分为梦日、神光、与神交或与物交、文其名、异貌和气六类等。

(一)梦日

自古以来,太阳就常被当作重要政治人物的象征。《尚书·汤誓》中就把暴戾的桀比作太阳,人民痛恨并诅咒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3]。到了汉代,太阳进一步被神秘化,甚至作为帝王降生的一种象征,如《太平御览》卷4曰:“汉景帝王夫人妊娠,梦日入怀,以生武帝”[4]。《史记·外戚世家》载王美人梦日入怀派人告诉太子,太子曰:“此贵征也”[5]。此后人们大多将太阳与人君之间的象征关系加以模式化。《太平御览》卷4曰:“日者,宝也,太阳之精,又君象也。”[4]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本身也有拜日的习俗,如《史记》所记载匈奴的传说称其“拜日之始生”,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感生神话中有关梦日的情节,除了依据汉文化的记载演绎而来之外,也加入了自己本身的神话内容。有关“梦日”的史料统计如下 。

1.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搜神记曰: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三国志·吴书五》)

2.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于龙门,俄而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鬐跃鳞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觋皆异之,曰:“此嘉祥也”。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征也。吾昔从邯郸张冏母司徒氏相,云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晋书·载记第一》)

3.刘聪,字玄明,一名载,元海第四子也。母曰张夫人。初,聪之在孕也,张氏梦日入怀,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征也,慎勿言”。(《晋书·载记第二》)

4.慕容德,字玄明,皝之少子也,母公孙氏梦日入脐中,昼寝而生德。(《晋书·载记第二十七》)

5.太祖道武皇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献明贺皇后。初因迁徙,游于云泽,既而寝息,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欻然有感。(《魏书·帝纪第二》)

6.世宗宣武皇帝,讳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母曰高夫人,初,梦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为龙,绕己数匝,寤而惊悸,既而有娠。(《魏书·帝纪第八》)

7.后主讳纬,字仁纲,武成皇帝之长子也。母曰胡皇后,梦于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遂有娠。(《北齐书·帝纪第八》)

(二)神光

在古代,有光出现一般都象征着吉庆与喜悦,所以光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到了东汉时期,皇帝的诞生开始与神秘的“光”出现相联系。《后汉书·光武帝纪》载,“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有赤光照室中。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6]。从此,神光、异光、赤光等特殊之光必然伴随着特别之人的出生而出现,成为上天授命的标志之一。有关“神光”的史料统计如下。

1.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晋书·帝纪第六》)

2.十五月而生聪焉,夜有白光之异。(《晋书·载记第二》)

3.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见者咸异之。(《晋书·载记第四》)

4.苻坚十二月而生坚焉。有神光自天烛其庭。(《晋书载记·第十三》)

5.光生于枋头,夜有神光之异,故以光为名。(《晋书·载记第二十二》)

6.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始兴昭烈王第二子也。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满堂室。(《陈书·本纪第五》)

7.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母曰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魏书·帝纪第七》)

8.肃宗孝明皇帝,讳诩,世宗宣武皇帝之第二子。母曰胡充华。永平三年三月丙戌,帝生于宣光殿之东北,有光照于庭中。(《魏书·帝纪第九》)

9.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字子进,高祖第二子,世宗之母弟。后初孕,每夜有赤光照室,后私尝怪之。(《北齐书·帝纪第四》)

10.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周书·帝纪第五》)

11.宋高祖武皇帝,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神光照室尽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树。(《南史·宋本纪上第一》)

12.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始兴昭烈王第二子也。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满室。(《南史·陈本纪下第十》)

(三)与神交或物交

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载着很多人与神交或物交而产圣人、圣王的传说。如《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女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5]这里的“巨人”即“神人”。自姜嫄见巨人迹此之后,历代不少帝王都循着相同的思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非同一般。《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5]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史书中记载的“梦与神交”还是“梦与神遇”都是不同表现方式而已。有关“与神交或物交”的史料统计如下。

1.苻健,字建业,洪第三子也。初,母姜氏梦大罴而孕之,及长,勇果便弓马,好施,善事人,甚为石季龙父子所亲爱。(《晋书·载记第十二》)

2.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雄之子也。祖洪,从石季龙徙鄴,家于永贵里。其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其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焉。(《晋书·载记第十三》)

3.李雄,字仲俊,特第三子也。母罗氏,梦双虹自门升天,一虹中断,既而生荡。后罗氏因汲水,忽然如寐,又梦大蛇绕其身,遂有孕,十四月而生雄。(《晋书·载记第二十一》)

4.(神武娄后)太后凡孕六男二女,皆感梦:孕文襄则梦一断龙;孕文宣则梦大龙,首尾属天地,张口动目,势状惊人;孕孝昭则梦蠕龙于地;孕武成则梦龙浴于海;孕魏二后并梦月入怀;孕襄城、博陵二王梦鼠入衣下。(《北齐书·列传第一》)

5.圣武皇帝讳诘汾,尝田于山泽,欻见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自称天女,受命相偶。旦日请还,期年周时复会于此,言终而别。及期,帝至先田处,果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即始祖神元皇帝也。(《北史·魏本纪第一》)

(四)文其名

人,生下来身上便附有文字,春秋初期即有这一观念,《左传》昭公元年载(唐虞叔):“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7]。唐虞叔在出生时手上就纹着一个“虞”字,仿佛是天命所归,后来唐虞叔被封到唐地做诸侯,这一事件也因此被染上浓厚的神话色彩,于是有了“自授天意”的涵义。再如《左传》闵公二年载季友生时“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7]季友是季氏家族的祖先,季氏家族的兴亡对鲁国政权的安危有很大的影响,“有文在手”的季友同样生而贤能。到了魏晋时期的帝王神话中除了对先前“有文在手”的翻版外,还有如苻坚感生神话中的“背有赤文”,这是典型的谶纬用语。谶纬流行于两汉之际,多用谐音、歧义、拆字的方法以障人耳目,增加附会的灵活性。这里苻坚用的就是拆字之法,“草付臣又土”合起来就是“苻坚”二字。其实这种方法自古就有,汉字由偏旁和部首组成,根据这一特点而分、合、增、减汉字使表达的意思被隐藏成为可能。如《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取代汉室的天下时,有人便附会“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劉’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8]。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游戏文字早已成为政治野心家们用来蛊惑人心,博取人们支持的得力法宝。有关“文其名”的史料统计如下。

1.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晋书·载记第一》)

2.苻坚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晋书·载记第十三》)

3.高祖以宋孝武大明八年甲辰岁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梁书·本纪第一》)

(五)异貌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将重要人物的相貌与政治前途巧妙联系起来的传统,这种传统源自于一种骨相学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这种风俗非常盛行,《荀子·非相篇》云:“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世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10]。到了汉代,王冲的《论衡·骨相篇》认为:“人禀于天,则有表侯于体”[10]。可见在汉代此风也方兴未艾。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神话中帝王的异相大多也是对先秦两汉时期政治神话的模仿。如身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帝王的身高,他们多半都高大魁梧,身高八尺以上,甚至不乏九尺以上者。将身高与政治才能结合起来,这与汉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大量有关王者身长异貌现象的记录,如《春秋纬·合成图》中记载的伏羲“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11]。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帝王政治神话中关于“身高”情节的重视来源于早期传统的汉文化思想,此外如“手垂过膝”“目有精光”也都可以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

“神话形式的仿造实际上也是内容的重演,一定的模式是依凭一定的内容而建立起来的。”[2]帝王政治感生神话用远古祖先与图腾神话进行包装,使帝王本身与神发生联系,向人民宣告自己的权利是神授予的,具有不可抗拒性,从而使人民理所当然的地服从统治。它不仅是对于传统统治思想与方略的一种继承,也显示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向共同文化依归的趋势。有关“异貌”的史料统计如下。

1.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江表传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2.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子见其耳。(《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3.刘聪形体非常,左耳有一白毫,长二尺余,甚光泽。(《晋书·载记第二》)

4.刘曜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晋书·载记第三》)

5.苻坚臂垂过膝,目有紫光。洪奇而爱之,名曰坚头。(《晋书·载记第十三》)

6.吕光身长八尺四寸,目重瞳子,左肘有肉印。(《晋书·载记第二十二》)

7.慕容德身长八尺二寸,姿貌雄伟,额有日角偃月重文。(《晋书·载记第二十七》)

8.高祖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梁书·本纪第一》)

9.高祖武皇帝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陈书·本纪第一》)

10.高宗孝宣皇帝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陈书·本纪第五》)

11.太祖道武皇帝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众咸异之。(《魏书·帝纪第二》)

12.显祖文宣皇帝及长,黑色,大颊兑下,鳞身重踝。(《北齐书·帝纪第四》)

13.太祖及长,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而有紫光,人望而敬畏之。(《周书·帝纪第一》)

14.高帝以宋元嘉四年丁卯岁生,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文遍体。(《南史·齐本纪上第四》)

15.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垂手过膝,有勇力,善骑射。(《南史·陈本纪下第十》)

(六)气

望气之术最早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战争期间对于天气的观察和预测,并随着认知的逐步发展,而产生了“气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气”构成的,“气”的变动会导致事物的变化,与人事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望气”之术因战争的需要不仅更为普遍,而且与人事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如伍子胥认为:“虹蜺牵牛,其异女,黄气在上,青黑于下。太岁八会,壬子数九,王相之气,自十一倍。死由无气如发而止。太子无气,其异三世。日月光明,历南斗”[14]。到了秦汉时期,一方面“望气”被最高统治者用来作为消除潜在异己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成为重要的人、事将要出现的预兆,或者被用来制造舆论。如《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秦始皇担心东南势力的崛起,会对其统治地位造成威胁,于是他不惜掘地断脉,建屋压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再如汉武帝时期:“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不惜以屠狱来根除异已,虽然由于丙吉的劝阻而没有实行,但可见其捍卫皇权的决心。到了东汉末年及曹魏时期,儒学神话学与谶纬相结合,神道设教思维也以各种方式延续下来,望气便是其中之一。如《魏书》载:“帝(曹丕)生时,有云起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9]望气由此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有关“气”的史料统计如下。

1.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第二》)

2.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母曰王氏,孕五月,夜梦抱子升天,才不至而止。寤而告德皇帝,德皇帝喜曰:“虽不至天,贵亦极矣”。生而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周书·帝纪第一》)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帝王神话,并将其与前秦两汉时期的神话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直接附会之处,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帝王感生神话,无论是梦日、神光、与神交或与物交、文其名、异貌还是有气覆体等都可以在前秦两汉的神话传说中找到其原型,可以说魏晋南北朝帝王感生神话是政治舆论家们根据大量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传说甚至儒家文化等拼凑而成的产物。

三、产生政治感生神话的原因分析

(一)神话与权力的密切关系,有着强大的权力建构功能

在原始神话产生时期,神话的创作、讲述、保存和传播都是上层集团的特权,是知识的拥有者,在他们讲述与传播神话的过程中,故意刻上能够代表他们权力的烙印。

在神话为人们所信仰的时代,控制了神话这套话语系统就意味着控制了权力的主体。到了汉代,神话的氛围依旧浓厚,从刘邦到王莽再到刘秀,在政权的更迭中,他们都将神话话语权的争夺作为斗争的重要方面,于是就出现了纬书神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通过对远古神话的比附与改造,对纬书中政治神话进行创造与操控,借助神奇的出身母题创造出很多帝王的神奇出身神话,从而为自己建立统治基础,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也正因如此,从汉带以后,几乎每个政权更替之际都会出现关于领袖们的神奇故事,而当他们坐稳江山后,这些神话故事就会进入史书,成为真正的历史流传下来。

(二)民族融合导致民族交流与神话认同

中华民族的统一并不是种族血统的统一,而是文化的统一。“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12]

一方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少数民族进入到汉文化的统治区内,他们逐渐意识到,虽然文化统一的大汉帝国崩溃了,但是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并没有随之坍塌,而是作为民族神话的核心内容代代相传并且日趋强大。由此,为了可以融入到这个民族大家庭中,他们更多地选择接受汉文化的精华,神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不惜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模仿甚至附会。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少数民族的统治区内因为夷夏交织杂居,用神话加强其统治不仅可以用汉人的模式使汉人对他们产生亲近感,减少抵触情绪,而且少数民族较汉人更加信奉鬼神,这些神话会使他们对统治者更加顶礼膜拜,从而使统治者的权利得到强化。

(三)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利用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冲突与融合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汉族与少数民族除有经济往来和军事冲突外,也有文化思想观念和政治治国理念的碰撞,后者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吸收、改造和利用,对汉族神话的吸收与利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如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13]刘聪“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13]纵览《晋书》等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们,他们不仅认真地学习中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战争谋略,同时也努力吸收汉文化典籍中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政治神话。所有这些,无疑为他们的统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支撑。

四、结语

神话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政治感生神话主要来源于《史记》《汉书》及纬书中的帝王感生神话,这些神话经过后世方士、儒生们的改造,成为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自我神话所奉行的蓝本,此类神话带来了后期相似的君权神授的政治神话。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有关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以传统华夏文化为中心的内向认同,它是中国神话的一次内聚”[2]。神话与民族融合的内在联系,以其独特的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259.

[2]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30,334,352.

[3] 尚 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宋)李 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东汉)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8] (东汉)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西晋)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1] (清)黄 奭.诸子百家丛书:春秋纬·论语纬·孝经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3]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 (东汉)袁康,吴平编.越绝书[M].吴庆峰,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

猜你喜欢

晋书帝王魏晋
走,去抓帝王蟹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枕戈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