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有效途径初探

2014-02-09李桃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问孔乙己语文课

李桃

摘 要:在语文课上,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则会呈现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语文课将失去价值。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关键词:教学内容;感性;理性

记得执教于漪老师《往事依依》时,一生问到“等闲”是何意?我请其他学生回答,没有一个说出来。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带有等闲的诗句?”我引导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那这些诗句中的等闲怎么理解呢?”

“请结合语境猜猜,‘等闲识得东风面的等闲是什么意思?”我再次引导。

“是不是轻易、随便的意思啊?”两个学生在底下小声商量着。

“很好,我们把词意带进去试试看。”

“很轻易,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春光。”学生尝试。

就这样,一节课用了10分钟解决“等闲”这个词的意思。课后,我不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吗?“师生对话”算成功吗?这样的问题算是“生成”“拓展”吗?我不由慨叹:语文课堂教学的美,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啊!

一、按照学的规律教——语文课上到实处

王荣生说:“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确立课文的教学内容,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學”。如果是经典之作、范文之本,那么就教出这篇文章的“经典”“模范”之处。如果不是,则找出学生需要“学”的理由。

如何让学生学会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加以牢固掌握呢?当重点之处深入不下去,当争议偏离文本,用“暗示法”牵引学生“入我瓮中”?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指导学生自己怎么在课文中仔细寻找、认真揣摩,归纳出答题的方法和门径来才至关重要。把讨论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上,并常常提示学生“你从课文哪句话中得出结论”“某段引发了你哪些想法”“根据作者的原意解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在议论“为什么孔乙己的命运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关键之处徘徊不前了。学生的思维一直偏向于“丁举人的毒打、看客们的嘲笑、自身的懒惰”这些直觉性的答案,为了引导学生转向更深入的理性认识,我便从反面设疑:“孔乙己懒惰,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做不适合读书人做的事,看客们自然嘲笑;偷书美其名曰“窃书”,自然也要被丁举人打,这本是常理之事,怎么就能推动孔乙己的命运走向死亡呢?”这样反问,通过设置对立面,不仅促使学生的思路转弯,也让学生再次进行了由表及里、反复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了理性、全面的答案。

二、感性和理性并重——用感悟发展思维

在课标中有这样两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分别体现在这两句话上。二者的结合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感性东西,不是用教师的感悟启发出学生的感悟,不带有随意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理解、把握整体、发展思维。

正如开篇所写,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等闲”的理解。实际上,只是依据简单的句意理解,只讲了这个词的本身;抑或是我个人的生活体验,缺乏客观性。这样的语文学生是没法把握的。因为作者的体验和生活经验跟我们未必一样。作者的感受是有客观依据的,不能随意去猜。教师的本领在哪儿?就在于能够很好地描述、写照作品里的经验,把作品里的经验和词义结合起来,告诉学生找到关键词,从字里行间找出思想,引导学生学会逐步体验作者的经验,渐渐地把这些独特的体验加入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把经验、感受提升为一种理性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具备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问题带动解读——围绕文本精心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发现并提出富有一定思维含量,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

一节好课,一般是用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将教学内容,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相互衔接起来。如,教《学问与智慧》时,一段段地解读下去,未尝不可。但是通读过课文之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中心句“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那么,既然有个“所以”,就应该有个“因为”,究竟是什么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包含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其中。学生如果思路清晰,他必然会自觉地去发现课文前面几个阶段的思路是如何进展的。因此,一个或几个好的问题的设计、运用,几乎是一节课组织教学的全部内容,也是效率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4.

[2]陈启明.“磨”出道理来[M].中学语文教学,2004.

[3]刘宇新.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确立[M].语文建设,2006.

?誗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学问孔乙己语文课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比多少的学问
可怕的语文课
“一”的学问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孔乙己(下)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