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说教,以生为本
2014-02-09王照青
王照青
摘 要:要想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思考和讨论的氛围和空间,在关键环节上进行设问引导,启发他们思考创新。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对怎样摆脱说教,还原以生为本的课堂进行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初中历史;以生为本;民主;问题;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常常被看做副科,认为只要照着教材宣读,然后划出重点让学生识记就可以了,但是事实证明,这样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知识学习停留在了表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是这篇文字需要分析的遵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探索。
一、构建民主课堂,设置开放平台
胡适道: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也容易对一些问题产生质疑。如果我们沿袭传统的理论说教,对学生的疑问动辄呵斥,不给学生设置开放的思考和提问平台,也就无法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这就与高效课堂南辕北辙了。
例如,在教学南北朝相关历史时,我就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结合影视材料和网络信息对北魏孝文帝迁都进行深入的讨论,最后在大家汇总的几个观点上,我们加以启发,让大家认识到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影响。大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该时期鲜卑族、汉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重点讨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识还有血缘的融合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民族融合在历史中的积极意义,迁移知識生成技能。
和谐、民主是生本课堂的根本基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分析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商讨。我们只有打造开放的历史课,民主的课堂平台,才能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进而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探索创新奠定基础。
二、巧设问题启发,关联知识脉络
问题是牵引我们攀登知识果树的绳索,也是我们关联知识脉络的网格。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知识环节和知识转折点,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巧设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创设的问题可以新颖多样,要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推演,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知识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紧抓教学重难点,才能设置紧扣教学目标的话题讨论。
譬如,通常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无非是让学生背诵《马关条约》及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以线性思维来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拘束在中国的立场和角度肯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思考问题:“假如你是当年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你会以哪国利益为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中日两国怎样的建议?为什么?”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重点就不同。历史学习就是训练我们周全的问题分析和探索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以传统的线性思维来指导学生认知,我们还要能跳开角度,引导学生以全新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和发问,这样一定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和全新的观点。这样的角色型角度思考,促使学生去深入了解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吸引学生全面展开独到性的讨论和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迪创新思维,实践学以致用
创新运用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大家以开放的、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基础学习上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探索思考,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从新颖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创新和提高。
如,我们在教学近代史时,可以放开学生思想束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摆脱教材的解说来思考:“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吗?”“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以什么为目的的运动,对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有何启示?”“假如没有慈禧干涉,中国能和日本一样走上君主立宪制吗?”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这样必然从新颖的角度得出创造性的答案。
上文是笔者集合一线教学实际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生本课堂进行的讨论分析。概括地讲,历史教学是开放性知识教学,我们不能拘泥于死板的说教与背诵,而是要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设定符合其认知和发展方式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方能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方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寿永.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2(10).
[2]闫家友.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7(49).
?誗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