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与探索
2014-02-09叶美雄
叶美雄
(株洲市九方中学,湖南株洲 412001)
1 问题思考
思考一:自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文件)首次提出课程改革,2007年湖南省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那么,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做了什么?我们认为一是理念传播,以改变观念;二是教学模式构建,以寻求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些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思考二:新课程改革的本原问题是什么?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都在期待它继续前行,但敢问“路在何方”?
我们知道,作为支撑课程改革继续前行的主要要素教师——课程改革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既需要更新理念,又要创建教学模式,这是对的,但如果把课程改革寄托于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创建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把教师聚焦到一个点上——创建教学模式?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本原性的问题,在先进理念和有效模式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课程[1]。没有课程的理念是无源之水,没有课程的教学是海市蜃楼。而国家课程是集中体现国家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并依据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走出新课改“深水区”的有效途径。
2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中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统一的课程标准下不同的学校,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等因素,本来就有着天然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并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2]。因此,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是不是一种课程实施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课程校本化,更是一种必然性。
3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我们尝试着从课程建设入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校以教务科牵头,教研科负责,学校学术委员会把关,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推进我校的课程建设,制定了《九方中学课程改革战略方案》,明确提出了我校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步骤和课程管理。
3.1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用三年的时间,全面提高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逐步实行走班化教学。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努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审议及评价制度,形成专业化的课程管理与质量保障机制。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图1)
讲座类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类讲座、社会科学类讲座。已经开设的有: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刘友梅院士关于电力机车的基本原理讲座;湖南师范大学杨海明教授的株洲生态环境与发展讲座;本校物理教师关于“玉兔”飞天讲座;本校政治老师开设的钓鱼岛事件影响讲座等。
图1 “九方文化”课程体系
模块辅修主要针对高三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章节知识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如高三生物第一学期开设细胞结构类、细胞代谢类、细胞增殖类、遗传类、变异类等辅修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学、选修一、选修三辅修课程。
技能类课程包括了风筝制作课程、十字绣课程、腐乳及泡菜制作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等。
专业类课程包括了音乐、美术、体育课程。音体美主要针对专业生高考的培训课程;除此以外,我们还邀请了体育局武术教练开设了武术课程、邀请了奥运会铜牌获得者李玄旭的启蒙教练开设了游泳课程、邀请了湖南工业大学的教练开设了篮球课程、邀请我校毕业生回校开设了足球课程、羽毛球课程等。
3.3 课程体系的特点
选择性。课程体系具有选择性,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走班制。除援助类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军事夏令营、社会实践为统一组织进行外,其他课程实行走班制。学生打乱原有的班级建制,根据选择到指定的地点听课和训练。
结构性。高三的模块辅修类课程主要是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上的问题,弥补学生学科短板。
3.4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步骤
一是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体系。即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对所有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和梳理,形成学校的教学目标体系。各教研组在具体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细目表》,各备课组根据《教学目标细目表》制订《模块达成细目表》,作为教师设计学生《个性化助推作业》的依据。
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根据《教学目标细目表》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开发成《援助课程》《基础辅修课程》《拓展类课程》。其中《援助课程》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修的课程资源。《拓展类课程》中技能类课程和学术类课程是以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开发目标而开发的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选修。每周一三五开设选修课。为了更好地开发《援助课程》等课程资源,学校特制订了《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办法》。目的是让课程资源的开发更科学、更能“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三是课程师本化。即学校课程到教师课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开设和实施课程之前要对教师进行研训。通过教师研训进一步完成课程实施之前的二次开发,将文本课程内化为教师课程。
四是课程生本化。即教师课程到学生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后是否真正符合“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的原则,还需要经过学生学习检验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课程生本化过程。
五是校本课程实施。按照《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办法》由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课程评价的三环节全面实施校本课程的开设。
4 校本化课程管理
4.1 课程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同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实施的执行情况。教务科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检查与评估,协调各学科组与年级组的工作,反映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为课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教研科负责对教师校本课程的校本培训并根据《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开发、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对开发的课程进行评审;总务科负责场地的安排和相关设备的配置;年级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组织工作,如学生的报名情况,人事的协调均衡等;教研组负责教学工作,如任课教师的选定落实、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
4.2 教务管理
一是根据学校年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规划开设课程,制订选课菜单,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二是组织做好选课指导,落实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明确选课原则,了解各门选修课程的内容。在学生完成选课后,及时统计选课以便于对全校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并向全体学生公布。三是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校本课程的开设课程、开课时间及场地安排,编排课程表,编制学生名单和成绩登记卡,并协调总务科落实相关设备的配置。四是依据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求,加强对选修课活动过程的师生双向监控,做好开设选修课程教师的指导与测评。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进行考查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在调研和检查的基础上,由学校及时调整开课计划,修订教学内容和要求。
4.3 教研管理
教研科组织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负责开发和审订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社区及株洲地区相关课程资源。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3]。建立并逐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库,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各种充分的条件。学校网络开设专门的校本课程网页,收集整理校本课程资料,实行校本课程资源共享。
4.4 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为了加强校本课程质量分析和监控,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教师教学评价方案》。模块结业考试,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模块考试细目表》命制试题,实行教考分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学校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菜单的重新修订,成熟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并形成特色稳定下来,淘汰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4.4.1 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规划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对教师课堂评价主要是学生满意度调查,评价维度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吸引力、授课方式与课堂氛围、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水平、教学特色、个性化的助推作业设计等[4]。教导科综合整理上述信息,报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对确认为教研成果的,学校给奖励,并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对已开设优秀校本课程的教师优先考虑评选、晋职。
4.4.2 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20%,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根据学校课程计划的要求,高一、高二在校生,校本课程至少修满6学分方可毕业。其中,每周一下午固定1小时为校本课程授课时间,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作为课堂延伸,至少修四门课程,修满4学分;高一年级、高二第二学期选修校本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共6个学分。高三进行模块辅修,不计入学分。
[1]曾 辉.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郭 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课程领导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4]曾文婕.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校对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