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缘障碍因素分析

2014-02-09王明清丁四保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东北亚东北地区经济

王明清,丁四保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2.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长春130012)

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缘障碍因素分析

王明清1,2,丁四保1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2.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长春130012)

摘要: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最根本的地缘障碍因素在于东北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不大,产品主要面对的是国内市场,对东北亚而言缺乏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使得内陆边境相对沿海边境在发展功能上处于劣势,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协同作用难以发挥。东北地区在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立足内需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应认清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把握新机遇,推进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地缘障碍;因素分析

自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多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及企业的努力下,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俄罗斯(及其远东地区)、朝鲜及蒙古等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地位依然处于弱势。本文将基于地缘障碍因素视角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始于吉林省利用中俄边境城镇对俄开展地方贸易。1981年,陈才深入分析了吉林省对苏开展地方贸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吉林省对苏开展地方贸易的几种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开启了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与邻国开展地方贸易的实践探索。[1]1992年,随着黑河市、绥芬河市等边境口岸城市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哈尔滨、长春等内陆边境省会城市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东北地区正式走向了由边及内、全面开放的新阶段。2009年,吉林省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对图们江合作开发再度抱以热烈期望,但由于并没有建立起长吉图先导区对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推进机制,进展并不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在受到高度关注和热议的同时,仍存在着人们对如何推进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的茫然。[2]

2009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使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梳理相关文献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多还局限于向国内介绍远东地区的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强调中俄之间存在互补、大力发展边境地区合作、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等。[3]、[5]但这些年来,东北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俄两侧的边境加工区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俄罗斯(及其远东地区)对中国东北的地缘经济关系地位依然处于弱势。对此,很多学者探讨了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与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成效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但却缺少对这种差距的实证考察和影响机制的深入分析。例如,罗维燕通过对东北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效应绝对指标的回归分析指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足,与全国的差距较大,对外开放度小、出口带动作用不足和外资贡献率小是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6]赵震宇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形成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是形成区际经济差距的直接原因,而这两块区域在资本配置效率上存在的差距则是形成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根本原因。[7]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条件和政策倾向等因素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

定稿日期:2013-11-18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现有文献未能对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的原因给予充分的解释。本文将基于地缘因素视角,从地理区域、位置、相邻等空间视角出发来分析东北地区地缘关系的区域差异性,通过对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成效(主要考察对外经济贸易)的分析,重新审视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缘障碍因素,揭示其规律和内在的机理,从而在总结过去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未来地缘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理性的判断,为新形势下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二、东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贸额增长不快且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份额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整体份额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且近年呈连续下降之势。近些年来,我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一直没有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中俄贸易额仅占全国对外贸易额比重的2%左右,与蒙古和朝鲜贸易的比重只接近0. 1%,与韩国贸易的比重维持在7%左右,与日本贸易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17.2%下降到2012年的8. 5%。①

从东北三省来看,我国东北各省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额及占全国的比重也都很小。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基本都在5%以下。

表1 东北各省对东北亚各国经济贸易情况表

由于东北三省对东北亚各国的外贸额比重较小,其对各省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中国对俄第一边贸大省,黑龙江省的外贸额这些年虽然不断的增长,但是,全省的工业投资十分不景气,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一路下滑,几个主要城市的工业总产值和城市经济的总体地位也一路下滑。2011年,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为2253.7亿元,大庆市为4205.8亿元,远远落后于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4位的沈阳市(11679.0亿元)、第18位的大连市(8730.34亿元)、第28位的长春市(7005.00亿元)和第43位的合肥市(5597.37亿元)。[8]由于全省工业经济的落后,也导致了城市经济总体地位的下滑,哈尔滨市GDP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排名,已由2003年的第17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27位,并且已被长春市赶超(2011年长春市第26位)。2011年,哈尔滨市GDP在全国排名为第27位、大庆市排名为第30位[9],哈尔滨和大庆的地位无论在东北还是在国内,已经跌落到了十分尴尬的位置上。

2.边境贸易发展规模受到局限

我国东北各省都有与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自1982年以来,与俄、朝、蒙的边境贸易相继恢复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不仅出现了一批新口岸带动了地方贸易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边境地区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边境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得以改善。但是近年来,东北地区边境贸易的起色和发展规模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无论“数量的增长和结构功能的增强”都已呈现出一种弱势,从而使其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从发展上看,中俄边境贸易的整体地位在逐步下降。新世纪以来,中俄边贸额虽然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23.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3.7亿美元,但在此期间,中俄边贸额在全国边贸额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52%下降到2008年的27.1%;同时,中俄边贸额占中俄外贸总额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14.7%。而且,从2007年以来,中俄边贸额增幅较小,不但没有实现2010年预期的逾150亿美元的目标[10],至2010年反而下降为75.8亿美元,中俄边贸额占中俄外贸总额的比重也下滑到13.7%。2011年,中俄边贸额虽有所突破,完成了93.6亿美元,但中俄边贸额仅占中俄外贸总额(792.5亿美元)的11.8%。这说明,在中俄对外贸易中,边境贸易相对于国际贸易的边缘地位正日益突显。

中俄边境贸易的边缘地位不仅反映在贸易额数量上,更体现在贸易结构上。以黑龙江省为例,在2000年至2010年间,黑龙江省对俄外贸进出口总额一直逐年增加(2009、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除外),从2001年的18.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9亿美元,2012年又实现了大突破,达到213.1亿美元。但即使是在大突破之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也只占中俄贸易额的五分之一左右(2012年中俄贸易额达881.6亿美元),相对于较小的中俄外贸进出口总额,这个数据并不能太让人乐观。而且,在黑龙江省对俄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值中,一般贸易的增加值占主导地位,边境小额贸易在黑龙江对俄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在全省对外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下降。

三、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缘障碍因素

1.东北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相对不大

东北地区不是一个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外资对东北各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是很突出。其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基础是20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产物,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接受劳动力并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大量引进外资并发展出口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有很大区别。本次金融危机引起西方国家国内消费锐减使我国对加工制造业产品的订单锐减、南方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东北地区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对外加工的产业很少,靠国际市场订单维持生命的企业很少。东北地区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地理相邻,与邻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地位比较突出,但是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在中国对东北亚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地位并不算非常重要。

多年来,东北地区工业产品主要面对的是国内市场,哈尔滨的机电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吉林市的化学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大连的石油化工产业,以及大庆油田的原油、东北地区各个大型煤矿的产品等主要都是供应国内市场,先满足国内,剩余部分出口。国有林区大型企业的产品(木材)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市场上销售。

2.东北亚各国间欠缺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制成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对国外自然资源的需求旺盛,制造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并不低。而俄罗斯和蒙古没有更先进的轻工业技术水平,其优势是自然资源,但对出口严格限制,[11]从而使其与中国东北的比较优势荡然无存。由于俄罗斯和蒙古没有多少人口,特别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对工业制成品需求量十分有限。朝鲜也不可能从中国进口多少制成品,日韩两国更没有中国制成品大的市场。蒙古地广人稀,总人口数量和分布密度都无法支持形成稍大些的居民点,根本满足不了零售商业的“门槛入口”。而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属于日用消费品,必须以零售商业的业态销售。因此,中国东北各省很难从与东北亚国家的对外开放中获得比较大的直接利益,包括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急需的自然资源、开拓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以及为自己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找到增收机会等等。

3.内陆边境相对于沿海边境贸易作用有限

我国东北的边境地区在发展功能上属于“内陆边境”,相对于沿海边境地区,内陆边境发展处于劣势,其被边缘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发展。一方面,内陆边境地区处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理扩展格局的边缘,不仅在接受现代工业文明扩散的格局中处于边缘位置,而且在地理条件上又相对恶劣,开放与发展的成本很大。另一方面,与我国东北内陆边境地区接壤的几个邻国对应地区又同样处于经济落后的边缘地区,俄罗斯、朝鲜、蒙古与我国接壤的地区几乎都是这些国家的边缘地区。显然,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虽然边境贸易的贡献不容忽视,但边境贸易不可能成为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因此,边境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政府力量的重点也不在边境地区,从而也就导致了边境贸易相对于国际贸易的边缘地域效果、边境口岸城市的边缘地域效果、边境相对于腹地的边缘地域效果。而且,边境地区常是国际政治关系最敏感的地带,边境地区及邻国对于发展边贸和经济合作的观点经常不一致,常使边境地区政府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即使可以在口岸城市发生密集的物流,但是以过境流为主,不能成为与地方经济发生关系的“内化成分”[12],边境和民间的贸易往来由于没有制造业的支持,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地区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4.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协同作用”难以发挥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参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中国东北各省与东北亚各国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次区域之间的关系,与沿海地区以市场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不同。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的沿边开放模式,更多的是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的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协调作用发挥更为明显。但是中国的区域是“经济建设型政府”,地方政府在各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而东北亚各国的俄、朝、蒙、韩、日等国家的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既没有经济建设的能力,也没有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尽管我国东北各省与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联系的机制主要还是靠市场和企业的自主选择,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合作机制,制度化建设薄弱,各国经常单方面制定战略与规划,这使得国家间的市场开放结构很不均衡,规制保障很不健全,国家间的内部贸易和投资市场比重较低,边境经济区的开放与合作发展都处在较低的水平。

除以上主要因素外,政治壁垒和政治猜忌、地区安全因素、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也对东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国家把沿边开放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并把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作为重点区域加以规划,在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改善开放合作环境、扶持沿边地区加快发展等方面都赋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东北地区要牢牢把握国家这一政策机遇,明确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对内和对外两个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进“两个资源”的利用,用地缘经济促进地缘政治的良性发展,为东北地区自身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周边关系奠定基础。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实施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FTA)推进战略。国家应推进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建立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可先从“中、俄、蒙古、朝鲜”的自由经贸区谈判入手,之后适时推进“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二,大力推进“次地区合作”,重点开展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即同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地区等资源富集地区的次区域合作战略。力争尽快打开局面,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国战略资源的后备补充。抓住俄罗斯入世和开发远东地区的机遇,深入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围绕“对俄合作框架协议”、“海关检验检疫”展开务实合作,深化两国在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在优势工业、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项目合作。

第三,让企业走向对外贸易的主战场,继续改革现有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把原来的国有企业搞活,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组织指导与“上层设计”,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财税、金融、政策、信息以及法律支持与服务,逐步完善对外合作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对外合作环境。

第四,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商和沟通,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东北三省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在跨区域合作方面的作用,探讨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建立更加长效的地方合作机制,推进地方合作制度化。切实推进我国企业及其产品和投资进入朝鲜国内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中日韩三边合作机制建设。要加强对地区经济贸易博览会场所的硬件建设和会展业的软件建设,将东北亚博览会打造成各国政府间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平台。

第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的时机,争取在图们江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给予当前朝鲜一些支持,帮助其走出最困难时期,以赢得其扩大开放的信心。当前应继续深化与朝鲜的“两个经济区”建设,以港口、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积极组织招商区域的重点企业参与罗先经贸区开发建设,完善对朝合作的配套政策与法律保障,为企业进入罗先经贸区创造条件。

注释

①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参考文献

[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0:349-354.

[2]丁四保.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推进战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147-149.

[3]朱泾涛.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

[4]郭学成.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互动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2):1-4.

[5]李向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报告(2009)——东北亚经济合作新态势与辽宁扩大对外开放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6.

[6]罗维燕.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赵震宇.中国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

[8]2011年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产值排名[EB/OL].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1444487611.

[9]2011年最新全国城市GDP排行榜[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2c2b9970a417866fb84a8e09.html.

[10]中俄边境贸易额2010年力争逾150亿美元[EB/OL].商务部网.http://finance.sina.com.cn.

[11]刘锋,朱显平.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与中俄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3,(5).

[12]冯革群,丁四保.边境区合作理论的地理学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3):58-59.

责任编辑:蔡强

作者简介:王明清(197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丁四保(1952-),男,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34)

收稿日期:2013-09-20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1-089-05

猜你喜欢

东北亚东北地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