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主义信用消费亲周期性研究

2014-02-09王丽荣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

王丽荣,朱 奎

(1.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太原030006;2.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

资本主义信用消费亲周期性研究

王丽荣1,朱奎2

(1.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太原030006;2.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

摘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绝对的消费能力”无法满足吸纳剩余产品的需要,信用消费便成了调和这一矛盾的重要工具。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信用消费与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呈现亲周期性特征。信用消费用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而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投资转移和下降,资本主义虚拟经济的膨胀和全球化浪潮强化了这一效应。因此,就业和工资水平下降,预期还债能力降低,信用消费萎缩乃至信用链条断裂,金融危机不可避免。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压缩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产生恶性循环。虽然政府干预可以熨平这一波动,但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关键词:资本主义;信用消费;亲周期性;第二级剥削

一、引 言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与生产过剩相对的“消费不足”,即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548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在这一制度中,资本与劳动存在着根本对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形成了生产的扩大和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需求增长经常赶不上生产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清晰地论证了劳动者的贫穷与受限制的消费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而且明确指出贫穷与受限制的消费源于资本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对劳动的剥削。剥削的存在使得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进而产生产品的相对过剩。低廉的劳动力迫使劳动者产生借贷的需求,生息资本逐利的需要及产业资本家迫切需要剩余价值的实现,促使资本家要把购买力“转移支付”给工人,以消化过剩的产品,这些因素促成了信用消费的产生,不过工人获得“转移支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利息。

“预付的价值额要作为资本回流,就必须在运动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增殖自己,增大自己的价值量,也就是必须带着一个剩余价值,作为G+ΔG流回。”[1]392银行资本借贷给产业资本家,利息是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剩余价值的一种分享。然而,劳动者由于消费借贷而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则直接来自于对劳动报酬的扣除。因此,利息或利率并非只是一个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技术变量,而且是一个调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分配关系的分配变量。“这是伴随着在生产过程本身中直接进行的原有剥削的一种第二级剥削。”[1]689马克思认为,这种“第二级剥削”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有剥削”同等重要。

定稿日期:2013-10-23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存在使得劳动要素的付出和所得具有不对称性,资本主义也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来调节分配关系,使其向有利于资本的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提出的“利润挤压”和“工资崩溃”也变成一种的趋势,这一系列因素促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断下降。[2]因此,信用消费及“第二级剥削”的产生有其内在动力。当然,资本主义产品相对过剩的吸纳,也是资本所有者促进信用消费发展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信用消费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在投资转移、实际工资下降、资本家非基本品不断增长及利率上调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在抑制经济增长、降低就业率和实际工资的同时,也导致信用消费萎缩,甚至信用链条断裂,进而经济扩张必然走向衰退,乃至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信用消费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就是马克思“第二级剥削”理论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本文试图基于马克思的“第二级剥削”理论,阐明信用消费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信用消费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亲周期性特征,进而建立起信用消费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相互作用关系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资本主义信用消费的产生根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信用消费与工资、投资、利率等市场参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机理;结论性评述。

二、信用消费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贫穷及其受限制的消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由资本主义所有制所决定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中,如果从总量上来看,不存在产品实现困难的问题。然而,资本与劳动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利润(剩余价值),而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只能是与利润量相匹配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取决于工人,因为他们已经花费了他们所得到的,而资本收入的边际支出倾向要远低于工人的支出倾向(包括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因此,供给和需求必然是不相匹配的,这种矛盾必然导致资本积累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典型特征就是存在通货紧缩缺口,资本正常循环必须以存在弥补这种缺口的渠道为前提。

消除或缩小通货紧缩缺口的手段常常包括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促进出口和扩大消费等。扩大消费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而这是资本家不愿意看到的,违背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二是把购买力“暂借”给劳动者,即所谓的信用消费,这是以还本付息为前提的。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金融垄断资本的主导和推动下,自19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负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暂时缓解工人贫困化导致的产品相对过剩,从而弥补通货紧缩缺口,还可以实现“第二级剥削”。针对资本家的信用付息直接来自于对剩余价值的分享,这意味着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率下降;而针对劳动者的信用消费付息只能来自于对劳动者的进一步剥削,即对工资的扣除,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进一步上升。在1971~2007年间,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激增至2.5万亿美元,增加了近20倍,这还不包括11.5万亿美元的住房债务,如果两者相加则超过了美国当年的GDP。美国民众工资的40%用来偿还住房贷款,15%偿还上学贷款,11%用于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剩下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不足19%。[3]从资本家的主观角度来说,通货紧缩缺口的大小是决定信用消费规模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然这还受到其他吸纳商品剩余手段及金融制度的客观条件限制;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信用消费规模受当期收入、目标消费水平及预期还债能力的多重限制。预期还债能力主要受预期收入、利率及负债规模等因素影响。达万扎蒂(G.F.Davanzati,2011)曾在未考虑预期还债能力这一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信用消费即个人负债,其大小由劳动者目标消费水平与现实消费水平之间的差额决定。如果假定目标消费水平、现实消费水平及个人负债分别为Ct、Cr、D,则:

式(1)表明,两种消费水平差额越大,工人借债水平越高,还债付息的压力也就越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资本家不但在生产领域无偿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中也再次无偿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如果把目标消费水平Ct看成是既定的,那么个人负债D则由Cr决定,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显然Cr又由实际工资决定,其中w为名义工资,P为消费品价格水平。

仿照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方法,假定两部门经济:部门一生产消费品;部门二生产投资品。消费品市场价格可依据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计算出:

其中,Q1为消费品产量,C为工人的消费量(假定消费倾向为1),G为公共支出。因此,可获得:

式(2)中,N1和N2分别为部门一和部门二的工人就业水平,α为劳动生产率。该式表明,公共支出越高、消费品部门雇佣人数越少,消费品价格越高。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价格取决于两个部门之间雇佣人数的分配。

如果利率为i,资本家的融资额为F,则其融资成本为iF,实际工资可表示为:

同时,资本家的利润率可表示为:

另外,在名义工资预付的前提下,资本家都有一种事后提高产品价格的冲动,因为价格的提高可以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提高资本家的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这样会提高工人借债水平。不过,个别的资本家并不能独立决定产品的价格,提高价格的任务只能由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手段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名义工资有所增加,“通货膨胀税”也会降低实际工资和提高工人借债水平。因此,通货膨胀导致的价格水平上升,也是促使信用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信用消费的产生,同时信用消费和利率及通货膨胀等因素还存在内在的联系,那么信用消费是如何通过这些经济变量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呢?

三、信用消费与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机理

为了分析信用消费与经济扩张及经济衰退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我们仍仿照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方法,假定两部门经济:部门一生产消费品;部门二生产投资品。这样,部门一的总产出表示为:

在(4)式中,n为部门一企业的数量,Qi为第i个企业的产量,K为固定资本存量,λ为技术系数,第i个企业的雇佣水平则为Ni=(K/λ)i,αi为第i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结合式(1),部门一的企业利润可表示为:

进而可得:

在式(4)中,在技术系数λ既定的前提下,资本存量K和劳动生产率α的上升意味着经济扩张的到来,相反则走向衰退。从式(5)中可以看出,利率下降和工人负债的上升导致资本家的利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式(5)进一步表明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工人负债水平D越高,资本家的利润便越高,这表明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冲突。另一方面,利率i越低,货币资本家得到的收入就越少,而产业资本家的利润越高,这表明了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之间的冲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工人工资的减少是有利于产业资本家的,而这必然涉及到货币资本家收入的减少(iF),这也表明了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4]

在经济扩张期,产出和总需求同向增加,较低的利率伴随着价格上升,同时促使工人负债上升,信用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信用消费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刺激了经济持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的扩张蕴含着投资逐步下降和转移,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首先,经济扩张导致就业和工资率上升,工资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为防止经济过热,利率逐步上调,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势必提高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导致资本向非实体经济转移不可避免。其次,资本家更关注资本周转速度,金融领域资本周转速度快有利于实现更多的利润,20世纪后期以来的金融化浪潮也加速了这种趋势。根据美国2008年度《总统经济报告》,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转型,金融利润占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几乎翻了一番。[5]再次,广大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资本转移的场所。最后,资本家的非基本品消费也大幅增加。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被假设为较低的水平甚至是零,这和现实存在很大出入。如2010年《胡润财富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奢侈品消费大幅增加,尤其在美国,这导致了奢侈品价格上升比以消费品价格指数为基础的通货膨胀率高5%。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下降,最终导致了:一方面资本主义虚拟经济的膨胀,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就业率的急剧下滑。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以信用消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信用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虚拟经济不断膨胀,虚拟经济逐渐背离为实体经济服务之本位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6]如表1所示,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比重从1970年的49.96%下降到2007年的33.99%,而同期虚拟经济占全部GDP的比重却从14.64%上升到20.67%。

表1 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单位:%)

实体经济的衰退大幅降低了就业率,从1997年到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美国制造业的就业率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7]

实体经济投资下降,存量资本K也随之下降,因此就业压力必然上升,工人工资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工资下降,一方面刺激了工人的借债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预期工资的下降又削弱了工人的偿债能力。为防止发生经济过热所导致的利率上调,进一步加大工人还债压力,信用消费的链条很可能就此断裂。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便根源于此。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本来就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旦金融危机爆发,银行更不愿意向产业资本家贷款或提高利率,使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进一步萎缩。另外,失业率上升导致消费支出减少,而在利率上升和信用链条断裂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目标消费水平的信用消费更难实现,同时,工人的还债压力也不断上升。因此,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危机恶性循环。

显然,信用消费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以利率、价格和工资等市场参数为媒介,不断强化经济的扩张与衰退。这种亲周期性不仅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而且也加大了资本主义金融动荡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风险。

四、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信用消费产生的多重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资本和劳动间的分配冲突导致了工资削减和工人负债增加,进而产生信用消费,结果需求提升,利润率也随之上升。其次,为追逐更高的利润,资本家减少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进而导致就业和实际工资的下降,利率的上升又进一步减少利润和投资,同时加大工人的还债压力。再次,利率的上升减少了产业资本家的利润,从而产生了货币和产业资本家间的冲突,这直接导致了信用消费下降,及由此产生的消费品需求下降和该部门利润率的下降,间接地导致了就业和工人工资的下降。最终,投资下降、利率上升和信用消费萎缩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总需求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信用消费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固有矛盾,只能在短期“熨平”经济波动,但这是以长期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代价的,因为资本主义信用消费的亲周期性是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程恩富,马艳.高级现代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88.

[3]朱炳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加速金融化和虚拟化[J].红旗文稿,2012,(4).

[4]Davanzati,G.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risis in a Marxian Scheme of the Monetary Circu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161.40,no.3.

[5]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Counci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The 2008 Economil Report of the President[R].Co-simo Inc,2008.

[6]杨慧玲.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轨迹与美国金融危机——全球化与金融化的角度[J].海派经济学,2009,(4).

[7]格雷厄姆·特纳.经济危机——自由市场的末路[M].龚东风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82.

责任编辑:刘威

作者简介:王丽荣(1970-),女,山西原平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朱奎(1974-),男,江苏宿迁人,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231)

收稿日期:2013-08-27

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1-011-05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资本主义”认知视域的拓展——科卡的历史阐释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强迫、剥削的不正义性与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