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研究

2014-02-09阳作林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阳作林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1 问题提出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大学生从数量与比例上均逐渐上升。但在高职院校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通俗地说就是贫困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有的是来自于偏远山区,自己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家人都只有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有的是来自于单亲家庭,且家里无固定的经济来源;有的来自低保家庭。他们深知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在学校里勤奋刻苦、自立自强、节俭朴素,更加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尽早成才。

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经济困难学生本身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状况容易产生波动,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贫困,在心理上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经济、学习、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他们自我效能感更低,有较强的自卑感与挫折感,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

本文旨在调查分析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同时唤起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并采取相应措施为这一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态,重建自信和尊严。

2 研究设计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基地,随机选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455份,收回有效卷423份。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问卷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包括社会心理、学习心理、职业心理等。笔者对问卷进行Cronbach a系数检验,检测结果其值均大于0.7,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符合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调查过程中加以访谈与观察,结合个案研究法,做到点面结合。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比,对普通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另外,也参考和借鉴了国内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故本研究所陈述的现象并非某一特定学校所指。

3 调查分析

3.1 高职贫困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高职贫困生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经济的压力,其人际关系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异,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与普通学生相比较,贫困生在交友方面更注重寻找与自己处境相同或相似的人,更愿意和以前的老同学交往,而不愿向新同学敞开心扉。尤其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女性贫困生容易脸红,并感到害羞,总觉得自己没有资本打扮自己,不够漂亮,不敢正视异性的目光;男性贫困生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拥有爱情,往往产生自卑情绪。在遇到困难时,贫困生中有76.4%的同学选择自己解决,不愿寻求他人的帮助。相反,普通学生有78.1%的同学选择寻求他人帮助,表明普通学生的社会支持力更大,更容易释放自己的苦闷,而贫困生容易自我封闭。在与同学的和谐方面来分析,有57.8%的贫困生感觉同学间相处不和谐,表明贫困生整体的人际关系一般,同学间相处有隔阂,有困难。

表1 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3.2 高职贫困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各项研究普遍认为贫困生学习动机单纯,学习态度更端正。高职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心理问卷统计结果见表2。表2可以表明,高职贫困生在学习心理方面的特点有:一是学习动机更多的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主选择读职业院校的比例只有34%。他们选择读职业院校的重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的原因,其次是成绩的原因;二是贫困生的学习压力大于普通生;三是高职贫困生的学习更自觉;四是贫困生成才愿望强于普通生,贫困生更想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五是贫困生更趋向于找“合适的职业就业”,而“自主创业”意识不足,或者根本不想尝试。

表2 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3.3 高职贫困生综合素质分析

本调查仍与普通生为参照物,进一步对高职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从道德涵养、心理承受能力、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主要观测点如表3所示。

表3 综合素质分析

从道德涵养来看,贫困生有较强的道德感,更能遵守社会公德,但是在参与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方面,他们显得畏手畏脚,不敢抛头露面,不敢展示自我,与普通生的差异性大。如在是否愿意参加课外活动方面,只有23.4%的同学选择“愿意”,低出普通生43个百分点。调查分析数据表明,贫困生更愿意待在教室或宿舍里看书学习,不愿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也许是他们更喜欢在学习中找到自我。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除了书本知识外,更需要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又如,在面对老师或同学的误解时,23.9%的贫困生感觉“自责”,因为这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分析事件,一味的自我否定,总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是自卑和自尊的矛盾使然;31.3%的贫困生感觉非常气愤,因为这部分同学认为世界总是向着“有钱”的人。这些选项说明,贫困生往往不能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要么隐忍,要么感觉世界对他不公平,表明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应变能力较差。另外,贫困生中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在学校的管理与教育中,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与预见性。

4 预防和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职贫困生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艰苦朴素、学习认真、遵守校规校纪、道德涵养较好等等。但是该群体也存在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自信心不足、自卑、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力弱、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不积极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当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帮助和教育。

4.1 给予物质和经济支持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高职贫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在给予贫困生心理调试的同时,也应注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可对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为在校的贫困大学生建立档案,定期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并构建帮扶工作体系,包括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内容。同时,鼓励贫困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拓宽贫困生的社交范围,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而且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比如,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的黄某某同学,来自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妹妹需要上学,父亲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属于低保户。通过助学贷款来到学院学习,经过辅导员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努力,各项成绩每期都是第一,每年都能拿到励志奖学金5000元,再加上在系里的勤工助学,这样她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4.2 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的班级和学校都要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不失时机的给予贫困生以朋辈的关心与帮助,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在班级里,每月为高职贫困生们举办集体生日,班里的心理委员主动和高职贫困生们谈心,以便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也顺便对心理危机进行排查,以便辅导员及时进行干预。另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博等网络平台,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贫困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疏导。与此同时,学校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传播媒体,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打造立体教育的平台。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公益劳动、心理访谈、心理讲座等,让贫困生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在和谐的外环境下,引导高职贫困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放飞心灵。

4.3 加强心理健康调试和心理健康维护

高职院校可通过院级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课、班会课、课外活动等形式,对高职贫困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对策,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第一,运用赏识教育重塑学生自信心。鉴于高职贫困生自卑心重、自立心强、自我效能感低的心理特点,辅导员以及专任教师们要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的内容[1]。恰当的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的所在,摆脱高考失利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阴影。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和同学们的交谈中,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活动中,教师都应当尽量找出并放大学生的优点,多鼓励贫困生参加班级、系部、学院的各种活动,只要有一点成绩与进步,都不忘用恰当的语言与手势表达教师的赞赏。当然,教师使用赞美语言时要真诚恰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谈心。笔者在班会课上,根据不同年级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别对大一、大二、大三的同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的贫困生主要是为了克服其普遍存在的自卑、孤独与适应困难等心理特点,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积极关系、积极自我、积极适应的三项团体心理辅导[2]。让他们在各种团体辅导中,感受到我们在一起就是一家人,营建信任的团体;让他们能够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度,不至于自我封闭。另外,运用“积极自我”,主要用“优点轰炸”、“自我画像”、“天生我才”等方法,这种自我激励,具有“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有助于大一的贫困生发挥内在的潜能,为精彩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针对大二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倦怠、缺乏积极情感体验以及实习前焦虑现象,在班级中开展积极意义、积极情绪、积极应对等团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旨在提高贫困生的个体适应实习压力的信心和能力。针对大三同学主要在实习中的职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给他们开展职场积极心理的团体辅导,使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在实习期间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

第三,除了进行全体心理辅导外,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辅导员还要特别关注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要做到真诚地关心他们,无条件地接纳他们,仔细倾听同学们的心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要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逐渐走近学生们的心灵,与他们快乐地交谈,可以更快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同时,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更容易使他们配合心理健康教育。

[1] 杨一仁.走近周弘:感受赏识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7,(1).

[2] 叶红萍,陆伟.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3] 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

[4] 胡英娣.高职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及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7).

[5] 阳作林.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 阳作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