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评价研究❋
2014-02-09高国庆宋竖旗卢建新孙自学高文喜顾晓箭贺菊乔李海松张亚强
高国庆,宋竖旗, 卢建新,孙自学,高文喜,顾晓箭,贺菊乔,李海松,张亚强△
(1.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0;4.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5.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9;6.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7;7.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辨证治疗CP为该病的常见治法。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医药治疗CP临床有效性缺乏客观评价,这正是制约中医药治疗CP临床广泛推广的瓶颈。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分层区组随机、西药对照的方法,以客观评价中医辨证治疗CP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共216例,年龄18~50岁,治疗组平均年龄(32.24±7.6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1.88±7.96)岁。其中治疗组入组108例,脱落2例,剔除7例;对照组入组108例,脱落2例,剔除7例。完成试验方案可进行PP分析的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9例和100例。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分层区组随机、西药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方法。
1.2.2 给药方案 治疗组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瘀阻型、肾虚血瘀型3型,分别采用相应处方:(①气滞血瘀型用前列腺汤:丹参15 g,泽兰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红花6 g,白芷15 g,莪术9 g,小茴香10 g,蒲公英15 g,败酱草15 g,生薏苡仁20 g,甘草6 g;②湿热瘀阻型用前列腺汤合八正散:丹参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红花6 g,白芷15 g,莪术9 g,蒲公英15 g,败酱草15 g,车前子15 g,萹蓄15 g,瞿麦15 g,滑石15 g,栀子15 g;③肾虚血瘀型用前列腺汤合六味地黄汤:丹参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红花6 g,蒲公英15 g,地丁15 g,生地12 g,熟地10 g,山药15 g,山茱萸9 g,茯苓15 g,川牛膝15 g。对照组根据NIH分类,ⅢB型采用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国药准字H10970081)、ⅢA型、Ⅱ型采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国药准字H10980067)联合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试验期间禁用任何治疗前列腺炎的其他药物。
1.2.3 疗程 疗程为4周,第6周随访。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标准 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美国国立卫生院前列腺炎分类标准[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制定[5]。
1.3.2 排除标准 过敏体质者;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合并前列腺癌患者;合并精囊炎患者;合并慢性附睾炎患者;合并尿道狭窄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患者;合并精神病、严重神经症患者。
1.3.3 剔除标准 严重违反纳入标准的病例;纳入后未曾用药的病例。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观察指标 ①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评分、NIH-CPSI评分;②次要疗效指标(前列腺液白细胞数);③安全性评价指标。
1.4.2 疗效判断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析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前后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2.1.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均值分别为(10.89±8.58和14.45±10.4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均值分别为(16.40±8.50和13.30±8.48),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11,均<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
2.1.2 NIH-CPSI评分疗效分析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CPSI评分均值分别为(12.22±6.04和15.10±7.58),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12.20±6.73和9.94±6.53),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5),治疗组在降低NIH-CPS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
2.1.3 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5.9%,对照组77.0% ,总有效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1.4 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EPS-WBC)治疗前后变化 治疗组内治疗前后EPS-WBC比较,秩和统计量=-4.3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秩和统计量=-4.63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P=0.4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EPS-WBC)比较
2.1.5 安全性分析 所有病例至少接受1次治疗,且至少有1次安全性评价记录。可进入安全数据集(SS)的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7例。本试验共发生不良事件6例,其中治疗组4例,发生率3.7%;对照组2例,发生率1.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事件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1例,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大多与基础疾病有关。
3 讨论
3.1 研究的必要性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病、难治病,属于中医学“劳淋”、“精浊”、“白淫”等范畴,中医药治疗CP优势较为明显。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能改善C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6]。
但由于在CP的诊治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客观化,单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报道,小样本的临床观察常缺乏应有的盲法对照,疗效判定随意性大,观察病例的选择缺乏国内外公认的统一标准等问题,所得结论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归结为一就是中药临床有效性缺乏客观评价,这正是制约中医药治疗CP临床推广的瓶颈。因此,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开展中医药治疗CP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在既往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基础上,选择全国具有本专业技术实力的5家医院为协作中心,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区组随机、西药对照的临床研究,以客观地评价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3.2 三型辨证及选方依据
3.2.1 文献调研 慢性前列腺炎虽病因复杂,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是血瘀、湿热、肾虚等。施汉章认为,本病发生与湿热、血瘀、气虚、血瘀有关[7]。徐福松将CP病因归纳为湿热、瘀血、中虚、肾虚、混合5种因素[8]。李曰庆回顾652篇中医药治疗CP相关文献,发现血瘀、湿热、肾虚型约占75%,在两证夹杂中湿热瘀阻型是最常见的证型[9]。李兰群等采用DME的方法,统计1322份CP病例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结果发现CP多两证或三证兼夹出现,尤以湿热瘀阻型、肾虚血瘀型为多[10]。在治疗CP时,常选用的经典方有八正散、六味地黄汤、桃红四物汤等。
3.2.2 课题组研究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猷枋教授从20世纪90代开始,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治疗CP的研究,他根据该病中医证候特点及西医病理改变特点,认为血瘀贯穿该病的发生发展始终,是CP的本质特征[6,11],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根据《内经》“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原则研制成“前列腺汤”。采用前列腺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CP。兼湿热时,在活血基础上加清热利湿药;兼肾虚时,在活血基础上加补肾药。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发现,该方能明显改善CP临床症状,尤其在缓解CP患者局部疼痛方面疗效突出。
3.3 对照药的选择和疗程确定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分层区组随机、西药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展现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优势。因此,本研究在选用对照药时,借鉴《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诊疗标准[2],对ⅢA型、Ⅱ型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及α-受体阻滞剂(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ⅢB型采用α-受体阻滞剂(盐酸特拉唑嗪片)治疗。出于CP的临床特点和可操作性考虑,借鉴中药新药关于CP临床研究周期,经专家组讨论,疗程确定为4周,第6周随访。
3.4 细菌培养未作为疗效判定主要指标
临床研究中是否做前列腺液细菌培养也一直是争论的问题。由于许多治疗前列腺炎的中药并不是抗生素,临床上要求有多大的抗菌作用是不恰当的[12]。因此,本研究未将细菌培养结果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来设计,但在每个病例纳入时也做细菌培养,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临床诊断分类依据。
3.5 结果分析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9%,对照组为77.0% (n=106),扣除中心效应,总有效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NIH-CPSI评分均值为12.22±6.04和15.10±7.58,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差值为12.20±6.73和9.94±6.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均值为10.89±8.58和14.45±10.45,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差值均值为16.40±8.50和13.30±8.48,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NIH-CPSI评分、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如会阴部疼痛、频急、尿痛、尿道灼热)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在临床实际中,由于EPS-WBC和临床症状之间无相关性[13],本研究将EPS-WBC作为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前后EPS-WBC组内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安全性分析: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共发生不良事件6例,其中治疗组4例发生率3.7%,对照组2例发生率1.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6 小结
综上所述,216例多中心、区组随机、西药对照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中医辨证治疗能降低NIH-CPSI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改善CP患者会阴部疼痛、频急、尿痛、尿道灼热等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1]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5-146.
[2] 那彦群,孙则禹,叶章群,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0-131.
[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8-169.
[4] Litwin MS, McNaughton-Collins M, Fowler FJ Jr, et al.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outcome measure. Chronic 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J]. J Urol, 1999 Aug,162(2):369-375.
[5] 张敏建,邓庶民,郭军,等.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1):1052-1056.
[6] 刘猷枋,张亚强. 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2-229.
[7] 曲波,刘涛,何晓晨.施汉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3):180-181.
[8] 徐福松.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以补肾导浊为主法[J]. 江苏中医药,2006,27(6):1-2.
[9] 李曰庆,贾玉森,李军.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评述[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5):3.
[10] 李兰群,王传航,刘春英,等.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45.
[11] 宋竖旗.张亚强从瘀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609-610.
[12] 张亚强,胡镜清. 慢性前列腺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88-450.
[13] Schaeffer AJ, Knauss JS, Landis JR, et al. Leukocyte and bacterial counts do not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symptoms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J Urol, 2002,168(3):1048-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