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煤矿7130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2014-02-08王传武陈增宝邢海洋苗小芒
王传武 ,陈增宝,邢海洋,苗小芒
(1.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2.皖北矿业集团卧龙湖煤矿,安徽淮北 235000)
1 引言
祁东煤矿是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型现代化矿井,是国家“九五”建设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矿井1998年10月开工建设,于2002年5月建成投产,可采储量1.28亿吨,年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服务年限约为89.9年。7130工作面位于井田东翼一水平三采区,东以切眼为界,西以三采区上山巷道保护煤柱线为界,南北分别以风、机巷为界。工作面沿走向布置,风巷靠近“四含”防水煤柱。其中工作面起止标高-370 m~-431 m,平均采深为 426 m,平均走向长1 530 m,倾向宽 88 m~172 m,面积约18.4万m2,倾角平均约12.5°。
工作面老顶为浅灰色中砂岩,局部为细砂岩及砂泥岩互层,厚度为 8.41 m~20.75 m,平均约14.4 m,其上依次为泥岩(均厚 4.4 m)、63煤(均厚1.5 m)、泥岩(均厚 4 m)、中砂岩(均厚 12.31 m)。直接顶板为深灰色泥岩和细砂岩,厚度不稳定约为0 m~3.7 m,平均厚 1.7 m。直接底版大多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结构致密且含植物碎片。地面标高一般为+21.6 m,地势较为平坦,其中大李庄和后桥村在采动影响范围内。
2 移动观测站的设计与观测
为了能够获得科学、准确、有代表性的观测数据,观测线的布置应完全满足《观测站设计书》的五大原则。根据观测站设计原则,在7130工作面上方的地表共布置了两条观测线,走向观测线长度为 680 m,倾向观测线长度为 1 220 m,共计约 1 900 m。根据《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煤矿开采工作面的移动观测站的控制点间距为 50 m,测点间距为 25 m,由两条观测线的长度可得测点点数76个,控制点点数5个,共计81个点。所有测点和控制点全部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而且钢筋须露出混凝土桩的高度约为 5 mm。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开采工作面推进进度与观测日期如表1所示。
图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平面图
开采工作面推进进度与观测日期 表1
在本次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在平面连接测量方面采用了D级GPS网控制,在原来已有的两个C级GPS点(FN3和G03)基础上,又重新布置了D级GPS网,其网形如图2所示。并且以G03水准点为基点,分别向观测线上的其他控制点引测三等水准路线,采用单程双转点的方法,形成附合水准网,其网形如图3所示。
图2 GPS网形图
图3 附合水准网
在7130工作面开采之前和开采之后分别做了两次全面观测,并且全部采用全站仪(J6)导线,盘左盘右往返观测水平角度,同一点的高程差值在这两次观测中均处于 10 mm之内,同一边长的长度差也均处于4 mm之内,最后取两者的算数平均值作为原始起算数据。7130工作面各个进度开采动态沉降曲线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走向观测线动态沉降曲线
图5 倾向观测线动态沉降曲线
3 地表移动参数求取
3.1 动态参数
在地质采矿条件非常复杂的祁东煤矿,要想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动态参数的求取是至关重要的,其包括起动距、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移动超前影响角和开采因子。由具体的实际测量数据知,下沉盆地的起动距约为 43.5 m,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约为78.34°。超前影响角ω可由公式ω=arcctg(l/H)计算,开采因子ρ可由公式ρ=l/H计算,最终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开采因子和超前影响角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超前影响角和开采因子 表2
图6 开采因子与超前影响角关系图
3.2 预计参数求取
在预计参数的求取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线性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这两种基本方法,对半观测线、单观测线、双观测线和水平移动观测序列反复进行迭代求参,然后再根据拟合中误差最小原则,最终所求的预计参数如表3所示。
预计参数 表3
然后用表3的预计参数计算倾向线和走向线上各个点的沉降量和水平移动量,与实际测量的比较结果如图7~图10所示。
图7 走向线预计的下沉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图
图8 走向线预计的水平移动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图
图9 倾向线预计的下沉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图
图10 走向线预计的水平移动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图
由以上的拟合计算结果可得以下几个结论:①走向拟合的沉降中误差为 21.1 mm,是最大值的1.3%;②倾向拟合的沉降中误差为 20.3 mm,是最大值的1.1%;③走向拟合的水平移动中误差为 16.5 mm,是最大值的2.5%;④倾向拟合的水平移动中误差为25.4 mm,是最大值的2.6%。
4 结论
本文采用线性最小二乘和非线性最小二乘这两种方法,分别对水平移动观测序列、下沉观测序列进行了反复迭代,得到了最适合的预计参数,初步掌握了祁东煤矿7130采区地下开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研究结果可作为祁东煤矿未来地表沉陷所产生损害等级的预测、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和“三下”开采的主要参考资料。
[1]国家煤炭工业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 煤炭工业部生产司.煤矿测量手册(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3]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4] 蔡怀恩.开采沉降预计的方法及发展趋势[J].露天采矿技术,2007(4):73~74.
[5]李德海,苏美德,宋常胜.巨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移动特征研究[J].煤矿开采,2002,7(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