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莱子墓为何在株洲

2014-02-07鲁新民

关键词:蒙山株洲江南

鲁新民

(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湖南 株洲 412007)

株洲有老莱子墓,而且全国惟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除了少数学者,大都没有细细探究其缘由。近年,株洲湖湘文化志愿者们在进行老莱子的研究和遗迹保护中,发现某些文章资料说法不一、有待厘正。如老莱子墓的原址究竟是株洲荷塘区的余家塅还是良图塅,老莱子墓的最后维修是清光绪年还是同治年,以及老莱子自蒙山隐居株洲的线路、理由,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2013年秋,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部分同志,通过对株洲仙庾岭“莱子捐碑”的现场考证、拓片和解读,走访曾目睹老莱子墓被破坏情况的老人,求证文博专家,查阅相关资料等,对老莱子墓为何在株洲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 “莱子捐碑”与“老莱子”墓

据株洲文物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调查考证,老莱子墓原位于株洲市荷塘区余家塅余家祠(现株洲车辆厂内),座南朝北,圆形墓周,周长4.1米,中嵌祁阳石墓碑,中刻“古孝子老莱子墓”,侧刻“清乾隆壬子年三月”(公元1792年即乾隆57年)。墓前有石华表一对,墓地面积达190平方米。距墓约1 000米处,有古孝子祠,坐落于杉坡里,是一栋民居形式的土木结构房,面积300平方米。门额书“古老莱子祠”,左右有对联“灵钟楚国,迹继蒙山”。[1]204今天我们看到的“莱子捐碑”,当年就嵌于祠左壁中。

1951年,株洲从原湘潭县撤镇建市,开始了共和国工业新城的建设,成为南方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故株洲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说。1958年,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职工6 400余人、年产5 000车辆的株洲车辆厂开始兴建,它的厂址就在株洲宋家桥,即当年的良图塅。老莱子墓也就是在建厂时被毁了,现株洲有不少老人曾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居住在株洲车辆厂生活区的许盛梅先生,已到耄耋之年。1955年他在市城建局规划科工作,参与了株洲第一个五年城市规划工作。据他回忆,自己曾经到过老莱子墓,并目睹老莱子墓被毁。现年82岁的刘斌先生是位离休干部,曾任铁路公安民警。1953年初秋,他与战友韩某、梁某从株洲市区步行到宋家桥执行任务时路过老莱子祠。他回忆道:“当时天气还很炎热,发现一处有围墙的民居特别凉爽,周边古树参天。砖围墙的进口两旁有青石板剔刻的对联,各有4个字。进口上方横嵌一块石板,记得横写着什么莱子祠。临进口还有几级麻石台阶。院内右側有间小屋,一个老婆婆正在弄饭,还给我们茶水喝。院中央是一间空瓦屋。前后有大门,像搞祭祀用的。不过两旁堆了柴,院内还喂了鸡。”

2013年9月初,湖湘文化志愿者彭水明、黄祖康等联络当年参与株洲车辆厂建设的龙培和、许建梅老人,到老宋家桥实地考查。两位老人现场指认了昔日良图塅余家祠中的老莱子墓原址,它就在厂内经三路与纬一路交叉处,即该厂总仓库与铸钢车间之间。当年一心为建设,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墓地与孝子祠等珍贵文物被毁于一旦。想到此,年逾八旬的龙培和许建梅倍感惆怅与惋惜。

40年后,仅存的“莱子捐碑”终于重现。1999年,荷塘区政协机关干部经过几个月的查访,这块被当作 “四旧”而流落民间、腰身已经折断的石碑,在宋家桥杉坡里一袁姓村民的屋后找到。袁将其献于政府,现保存于仙庾庙内。[2]古墓虽去,捐碑犹存。这块饱经历史沧桑的捐碑,为解老莱子的隐迹之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该碑刊刻于清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记叙了同治九年老莱子墓焚毁后捐款修复及老莱子墓的由来。此碑长 1 130mm,宽400mm,厚60mm,碑额“莱子捐碑”4个大字阳刻,颇具颜体风范。正文小楷阴刻,约373字。(见图1“莱子捐碑”拓片)

图1 “莱子捐碑”拓片

碑文前言载:“老莱子,楚人也,殁葬此地。乾隆间,向湘邨等捐石修墓。嘉庆初,宾南生等重修。竖墓表,置田业,建墓庐。同治九年被火焚毁,宾牧村等再劝重修。”(标点为作者所加)其后,有36名代表个人或族祠的人名和捐款数额,捐款共73.5串文,即73 500文(枚)方孔钱。1串文为1 000文(枚)制钱,亦称一吊或一贯。1850年上海英租界伙食铺售价:鸡肉每市斤95文,鸭肉每市斤110文,鸡蛋每个6文。株洲乡野之地,物价低于都市。按现在的物价,73 500文制钱应抵人民币15 000元左右。

碑文捐款名录中最多者为付虔丞,捐20串文,名字排在最前列。最少者也有500文,计有5人,估计是上碑扬名的底线。还有一个名叫王云轩的人,碑上特意标明“共募捐钱拾串文”。可见其背后还有无数村民百姓捐款修墓,只是名额有限,无法上榜罢了。按姓氏捐款看,宾姓捐款人最多,有15人,约占42%;另外刘姓5人,言姓4人,袁姓3人,其他姓氏合计9人,这也与现在株洲荷塘区宋家桥宾姓者居多情况相符。

二 老莱子其人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公元前479年),楚国人,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诸子百家即道家创始人之一,故又名老子。曾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他在与孔子对话中,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其言论广为名家策士摘引。老莱子“言道家之用”的思想,虽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3]

有的学者认为:老莱子的《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哲学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之一。他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现后,其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莱子就被尊为神仙。其《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千余种,是被翻译最多的中国书籍之一。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的长江以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宋代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据此,老莱子以“戏彩娱亲”被推崇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老莱子生平中,有晚年隐居江陵蒙山,为避楚王相邀携眷南迁并殒于江南一说。而株洲的老莱子墓,时代久远,流传有序,为老莱子的最后归宿提供了有力佐证,从而回答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老子完成《道德经》五千言后“而去,莫知其所终”的疑惑。

史说老莱子隐居蒙山。而“蒙山”,全国有6处,即山东临沂蒙山、四川雅安市名山县蒙山、山西太原市晋源蒙山、江西新余蒙山、湖北荆门蒙山(象山)、广西梧州蒙山。这6处蒙山似乎都与老莱子“沾亲带故”,但大都实质内容不多,有点牵强附会。

老莱子真正隐居的蒙山应是湖北荆门蒙山(象山)。它是6处蒙山中老莱子遗迹最多的,其地理位置距楚都郢城仅100余里,故荆门蒙山最合史料记载,亦合“楚王至门迎之”之理。《荆门州志》载:“周老莱子,性至孝,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荆门古代曾属江陵府(或州郡,也曾名荆州,辖地相当今湖北荆州、枝江、潜江、荆门、当阳县部分地区)。其象山古称蒙山,存有老莱子隐居时的“老莱山庄”“孝隐亭”等诸多遗迹、遗碑及民间传说;1993年,在荆门市郭店村战国楚墓(原楚国都城纪郢近郊)中发现了世存最早的竹简本《老子》,都佐证了老莱子曾在荆门等地活动并发生过深刻影响。

三 老莱子再隐江南选株洲

老莱子晚年离开蒙山后“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有人说“老子最后死于江南何地待考。但从他隐居的路线看,是由北而南,沿洛阳-襄樊-荆门-江南”。这个“江南”到底是何方呢?当然,它不会是被后来文人美化了的南京至苏州一带的核心区域。那里太远,早年的楚国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以湖北荆州大地和湖南的北部为中心。古人广义上的江南含湖南的湘中湘北,从江陵南渡长江便是江南。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就是写在长沙的事。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老莱子应是从江陵蒙山南移,穿过水网密布的松滋、监利和公安一带的江汉平原,过长江后进入湖南常德地区,经洞庭湖溯湘江而上,最后隐居在距湘江河边约20华里的株洲良图塅,大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见证:

1. 有文字可查。株洲荷塘区宋家桥原属长沙府湘潭县,而《湘潭县志》就有 “周老莱子墓在县境良图塅老莱子园”的记载;前述“莱子捐碑”亦有“老莱子,楚人也,殁葬此地”的记载。良图塅是株洲市荷塘区宋家桥一丘陵中的小平原,有一条三五米宽的宋家河流淌塅中,河南即为良图塅。据湖北荆门市东保区文史委副主任李勋明先生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关于老莱子避居蒙山后迁徙南方隐居何处的问题,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和明太祖等,均曾昭示寻找老莱子故居及墓庐而未果,直至清康熙年间,长沙府在今株洲良图塅发现一石碑,经识篆者辨别为老莱子墓碑。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知县白瞡自一凌姓百姓手中赎回老莱子园,重修老莱子墓,并立“古孝子老莱子墓”石碑,距墓约1公里处建“莱子祠”,门联书“灵钟楚国,业继蒙山。”祠左嵌清同治十三年所立“莱子捐碑”,记载着历代民众捐资修墓情况[4]。湖北李勋明先生的考查,与株洲有关人士的民间走访相符[5]。故此,有关老莱子墓的记载,至少明、清以来已经形成了脉络清晰的文字证据链。

2. 株洲发现与老莱子同时期的楚墓多处。解放初期,株洲先后发现两处春秋楚国墓葬群,并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进行了调查清理。一是1955年5月在株洲城市中心区的洋屋岭发现10座楚墓,出土了鼎、罐、铜镜和料璧等物,墓葬形式和随葬物品与长沙春秋战国墓相同,都属楚文化系统。洋屋岭当年是株洲市粮食局和大米厂的基建地盘,距湘江和株洲火车站均不到500米,距老莱子墓约10公里。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株洲湘江边的三门镇清理了8座楚墓,出土文物和墓葬特点与株洲洋屋岭楚墓和长沙楚墓风格一致。[1]218这些楚墓说明,春秋时株洲并非荒蛮之地,同时代的老莱子墓葬株洲完全可信。

3. 说老莱子新余而来不可取。有学者认为:老莱子晚年应隐居江西省新余蒙山[6]。新余距株洲不远,翻过罗霄山脉即可。这样与株洲所发现的老莱子墓遥相呼应顺理成章。但其实这种猜测不对。其一,明初学者梁寅曾考证,鲁国拥有“龟蒙”(蒙山的最高峰),在“东海之地”,周朝末年鲁国被楚国吞并,原属鲁国的“龟蒙”归楚国管辖,因此当时南北两个蒙山都归楚国管辖,故老莱子隐居的蒙山,可能是“东海之地”的“龟蒙”,也可能是南部新余蒙山,可见梁寅也难以定论。其二,罗霄山脉山高险阻,当时江西新余没有通往湘东株洲便捷的陆路水路,老莱子无法迁徙。其三,老莱子隐居不会舍近求远,若真从新余蒙山而来,沿途有多处山高林密之地可以隐居,何必远赴株洲丘陵之地呢?其四,史料多处记载老莱子隐居“至于江南而止”,而新余蒙山也属江南,古人的语言叙述逻辑总不该是老莱子从江南迁徙江南吧?所以,老莱子隐居株洲不是自新余蒙山而来。

4. 迁徙江南应有船。据史载:老莱子晚年为逃避楚王“骑青牛(水牛)南迁并殒于江南”[7]。由此可见,老莱子隐居之行是有交通工具的。离开江陵蒙山,起先走山路,自然可能骑牛。又因楚王在蒙山见过老莱子,故老莱子离开蒙山不是秘密。所以才有史载“骑青牛南迁”。而后,老莱子继续南行,必然坐船走水路,经江汉平原,过长江入洞庭。然后沿南北大通道湘江南行,在株洲白石港入支流,到连接宋家桥的溪流处上岸,步行数里后,隐居良图塅。此地距长江约300公里,当时唯有船才可能有这样的长途旅行。老莱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船运已十分成熟。从考古看,河姆渡遗址已经出土船桨,至春秋时用舟楫的历史至少已上千年。屈原在《楚辞》中就记有“乘舲船余上沅兮”——当时速度快的小船称“轻舟、扁舟”,有棚有窗的小船称“舲船”,而南楚长沙的大船则称之为“舸”。可见,船运已经成为代步的重要工具,所以,老莱子坐船并不奇怪。

5. 株洲系最佳隐居地。老莱子为何选择株洲隐居?南渡长江后,常德澧阳平原及环洞庭湖区域紧靠楚国政治中心,显然不适合隐居。江南的洞庭湖倒有几条大江大河可供前行。走沅水?那里地势险要,边民彪悍,安全无保障。湖南出土的里耶战国秦简,证实了湘西一直是军事边塞。走资水?也不妥。资水中游的有效统治直至北宋熙宁五年才以“招纳梅山蛮,赐邑名”解决问题。湖南的安化县就取“归安德化之义”,新化县则以“王化之一新也”得名[8]。唯有湘江自古是南北大通道,老莱子的江南隐居之路只能走湘江。株洲属江南丘陵,四季分明,物华天宝,可满足老莱子“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的物资条件。同时,隐居不易发现,远行交通方便,还可通过长沙洞察天下。

6. 几点疑异不影响老莱子墓的确认。目前关于老莱子有几点疑异:一是老子到底是何人,是“老莱子、赖子、还是佴子”,是一人或二人或多人?因时代久远,资料有限,学术界颇有争议,连司马迁也是“或曰老莱子”而含糊其词[9]。二是老莱子享寿多少?史记有“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之言。有学者估计老莱子活了120岁。国人自古有将圣人神化之嫌。故上述论断不可信。老莱子享年几何才入土为安,无法定论。但无论怎样,一是可以肯定于江南生活过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二是上述疑异也并不影响老莱子隐居株洲,并最后殁葬株洲的事实。

株洲良图塅的老莱子墓,时代久远,古籍有载;维修有序,碑刻留存;地点清晰,全国惟一。笔者演绎和复原的老莱子隐居江南的历史,其路线合理,交通有船,地点适当,合符史实。株洲能说的历史很多,但能看的历史太少,老莱子所创建的道家学派和哲学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老莱子墓能重修,则一定能大大促进株洲社会和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株洲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升温和发展。

[1] 曹敬庄.株洲文物名胜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2] 赵云超.仙庾岭:远古散落荷塘的奇异“珍珠”[N].株洲日报,2010-04-02(2).

[3] 李林林.“楚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莱子”[J].荆楚风,2010(4):43-45.

[4] 李勋明.老莱子隐居地蒙山之争及其墓[N].荆门日报,2012-08-12(2).

[5] 马立明.株洲——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EB/0L].(2012-04-27).http://www.zzsskl.gov.cn .

[6] 陈科华.老莱子墓及其对株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意义[C]//彭雪开,骆晓会,刘俊男,等.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文丛之一.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87-98.

[7] 王国银.破解老子之谜[N].荆门日报,2008-12-21(2).

[8] 杜仲华.湖南省地图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82:85.

[9]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4:493.

猜你喜欢

蒙山株洲江南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蒙山医药随想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株洲工业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
古风盎然的蒙山山歌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