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躁狂的对照研究
2014-02-07刘洪杨
刘洪杨
(温州康宁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目前临床经验都推荐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本文现比较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分别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的住院患者,符合:(1)ICD-10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2)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分≥10分;(3)入院前1周未服抗精神病药物或1个月内未肌注过长效抗精神病药物;(4)无躯体器质性疾病。共入组120例,年龄19-60岁,随机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组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30.7±7.8)岁,本次平均病程(13.6±5.2)d;利培酮组6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8.9±7.3)岁,本次平均病程(10.1±5.1)d。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研究方法。(1)治疗措施:阿立哌唑组给予阿立哌唑(安律凡),起始剂量10mg/d,1周内视病情调整至10-30mg/d。利培酮组给予利培酮(维思通),起始剂量1mg/d,1周内视病情调整至3-6mg/d。两组均联合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起始剂量500mg/d,1周内加至2000mg/d。治疗中伴严重失眠者短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2)观察指标:采用BRMS于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末各评定1次,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等在入组和治疗结束各检查1次。(3)疗效评定标准:BRMS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以BRMS减分率≥50%(痊愈+显著进步)计入有效率。
3.统计学处理。统计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检验、2检验等。
二、结 果
1.两组BRMS评分比较。在治疗后1、2、4、6周两组间BRM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从治疗第1周BRMS评分逐渐下降,直到第6周,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BRM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用SNK-q两两比较,同组各评测点BRMS评分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RMS评分比较
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6周末两组各58例完成临床研究,第6周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4%、9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临床痊愈率最后分别为83.7%、8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阿立哌唑组:体重增加2例,口干8例,心电图改变3例,催乳素升高2例,肝功能异常3例,锥体外系反应24例。利培酮组分别为:12例,8例,13例,22例,12例,锥体外系反应26例。其中阿立哌唑组体重增加,心电图改变,催乳素升高,肝功能异常等方面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见表2)。
表2 两组常见不良反应比较
三、讨 论
双相障碍处于严重兴奋状态的急性躁狂发作患者,往往需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典型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通过缓解过度的多巴胺能神经活性发挥抗躁狂的作用。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增多,在治疗双相障碍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轻[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是一种喹啉酮衍生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不同,阿立哌唑具有D2受体及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和5-HT2A受体拮抗作用,由于其独特的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稳定作用被誉为第3代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不仅有效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阳性症状还能够显著改善其情感症状,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多种脑神经递质受体阻断剂,可平衡和调节DA受体和5-HT受体的浓度正因为具有这种DA/5-HT平衡调节作用,目前已成为双相障碍,特别是躁狂发作时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首选药物,因利培酮相应不良反应多影响推广。本研究两组患者BRMS减分率在第1周末就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且有效率不断提高,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阿立哌唑组副反应较少且大部分较轻,阿立哌唑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临床上一种良好的选择。
[1]Sernyak MJ,Griffin RA,Johnson RM,et al.Neuroleptic exposure fol-lowing inpatient treatment of acute mania with lithium and neuroleptic[J].Am J Psychiatry,1994,151(1):133-135.
[2]东 山,李广录.躁狂的全程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3):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