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如婴儿——读《道德经》有感之八

2014-02-06李良智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不争道德经原点

李良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思是说:精神和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吗?

“能如婴儿乎”,王弼本、帛书本皆作“能婴儿乎”,今从傅奕本。

婴儿、水、女性,这是老子常用的意象,正可以代表老子的无为、柔软、低下、谦和、素朴、不争等思想。婴儿,又是老子所重笔刻画的:在第二十章里,老子写道:“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意思是:我独自恬然淡泊而无动于衷;混混沌沌的样子啊,好像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在二十八章里,老子写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在五十五章里,老子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浓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由此可见,“婴儿”是老子五千言中反复提到的意象。

在我们的教育上,应该倡导一种“向孩子学习”的观念。婴儿,人之初,性天真。身上没有岁月的印痕,处事简单,从不把事想复杂了,富于好奇心,充满求知欲,初生牛犊不怕虎,毒虫猛兽都会让他三分。老子说,对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虎来了,大人没命地奔跑,结果跑不过老虎,还是被吃掉。老虎来了,婴儿或者压根不把老虎放眼里,依然泰然自若,老虎一般不去动他,还可能与之嬉戏。这就是婴儿身上的那种气场。我们的教育要摆好这种天理与人欲的度,不仅要把孩子教育成社会人,还要保护孩子固有的那种自然的天性。依托天性来教育,扬长避短。同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些可贵品质,学习那些成人世界里已经不复存在的单纯与美好,见素抱朴,清心寡欲,不让我们的教育游离人的原点太远,时时刻刻守住本原。

关于这种人的原点和本原,《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论语》中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的根本是需要坚守的,而婴儿不正是站在人类的原点上吗?

“能如婴儿”,正是老子所追求的自然真朴的境界。

这是因为婴儿更能符合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主张:

首先,婴儿非圣非智非巧非利。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巧和利,盗贼自然消失。老子认为人的本性应是真纯质朴的,知识和智慧腐蚀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产生出诸如追名逐利的恶习。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文明垃圾,使人民恢复到无知无欲、宁静不争的自然状态。

其次,婴儿既素又朴无私无欲。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认为要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学问,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而婴儿恰恰符合这一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也就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不追逐声色之娱,摈弃物欲的诱惑,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婴儿,正是既素又朴无私无欲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次,婴儿是柔弱不争的,这符合老子“贵柔”的观点。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水是柔弱的,善于居下不争,老子认为最好的善应该像水一样,提出“上善若水”的观点。刚则易折,柔则长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要像婴儿那样,不要争强好胜,做人要藏锋,而不是磨得锋芒毕露,那是“不可长保”的。

我一直觉得,人生是个轮回。婴儿出生,到教育使之社会化,到老年人的习性又“复归于婴儿”。这人生轨迹,整整就是一个圆圈。人生的路,要经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而婴儿化,是人生的开端,又是圆满结局。记得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成人间最美的祝福莫过于——“愿你像婴儿一样永远生活在儿童节里”。返老还童,是道家的追求。童心常在,谁又能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追求呢?

我们看绘画,很多大师的作品,充满朴拙气息,有的甚至像孩子的涂鸦,却韵味无穷。

“能如婴儿乎?”做老师的,不仅要自己保持一颗童心,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想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处理问题。同时,不要先忙着去刻意改造孩子,当是先从人之初的孩子身上感悟些什么,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另外,我觉得“向孩子学习”这个观念,当是教师必须确立的观念,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不争道德经原点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