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塘小学:中国农村小学教育一枝花
2014-02-06陈星
陈 星
笔者和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本刊主编姚文俊(左二)与马塘小学三位校长曹玉兰(中)、曹爱东(左一)、孙雪峰(右二)合影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一个不起眼的农村集镇,距离南通市区约50公里,距离如东县城约15公里。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小集镇中,有一所百年老校——马塘小学,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开出了香满全国的绚丽花朵,被誉为“马小现象”“集团军作战”“全国之最”。最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全国县区义务教育联盟主席、本刊主编姚文俊再次来到学校参观考察,并欣然题词:“中国农村小学教育一枝花”。
“马小之魂”
提起马塘小学,就不能不提起一个曾经享誉全国小学教育界的名字——曹玉兰。出生于1941年的曹玉兰,从1962年参加工作到2001年退休,从扎着小辫到两鬓斑白,近40年的时间她从未离开马塘小学这块她心目中的圣地。有人说,校长是学校之魂。许多人都说,曹玉兰就是“马小之魂”。几十年来,她以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努力塑造着教师闪光的师魂,塑造着学生美好的灵魂,塑造着学校崇高的校魂。
由于身体原因,年逾古稀的曹玉兰如今已经很少出来参加社会活动了。然而,当笔者陪同比她年长一岁的姚文俊先生专程登门探望时,谈起二人整整30年的真挚友情,谈起当年共同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拼搏奋战的激情岁月,两位老人兴致勃勃、神采奕奕。她还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陪着我们在马塘小学的老校区座谈,到即将落成的新校区参观。于是,我也得以有机会和这位老前辈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
曹玉兰说,我由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女儿成长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共产党员,党和人民给了我诸多的荣誉,如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人大代表等等。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必须具有原动力,而我成长的原动力是有一腔对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在家排行第七,且又是一个女孩。父母养不活我,就将我挂在土地庙前的树上三天三夜。后来父亲见没人要,只好又抱了回去。接着又将我送给人家当童养媳,人家一算命不合,又退了回来。好不容易度过了一个辛酸的童年之后,迎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翻身解放。在学校,我靠国家助学金完成了初中和师范学业。工作以后,我时常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在困难面前,在挫折当中,这种朴素的思想感情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南通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严清曾多次到马塘小学考察,他说:“马塘小学的发展不占天时,不占地利,唯独占有人和。”而担任了马塘小学30多年校领导的曹玉兰,应该是“人和”当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
翻阅曹玉兰校长送给我的两本书《走上科学管理之路》和《学校管理经验谈》,虽然都是出版自上个世纪90年代,但直到今天细细读来仍感觉字字珠玑,发人深思。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校长既要治校,又要治学。治学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的,把治校与治学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必有所报。”
曹玉兰非常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马塘小学的成功有着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就是曹玉兰校长善于借助学校科研这个支点,使马塘小学从如东、从江苏脱颖而出,进入全国知名学校的行列。
曹玉兰敢为人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创造性地提出了要走科研兴校之路。为此,马塘小学在1981年成立了教科室,主抓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同时,校领导班子坚持做到“四个一”:分工一线(德、智、体、美、劳),蹲好一点(教研组),抓好一块(年级组),搞好一项(课题研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
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曹玉兰在学校设立了“曹玉兰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学校每年评选一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每两年评选一次科研型教师,每三年举办一次“教海扬帆”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展评活动,不但对每位获奖者颁发证书、奖金,而且对通过投票评出的金帆奖、银帆奖、铜帆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要长期陈列保存,让家长、来宾及全校师生参观。
马塘小学设立了“曹玉兰教育科研奖励基金”
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30多年来,开展教育科研已在马塘小学蔚然成风,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县几十个立项课题,全校教师100%都参与了课题研究。一所农村小学,竟然有如此大数量、高比例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姚文俊先生曾经评价说,在我国小学教育战线曾经涌现出一批勤学博采、实践创新的“管有主见,办有特色”的专家型校长。他们不仅具有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曹玉兰校长就是其中有影响的代表之一。
作为全国名校的名校长,曹玉兰曾先后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讲学。为了充分发挥名校、名校长的双料名牌作用,培训一批好校长,建设一批好学校,1993年,如东县教育局成立了“曹玉兰校长管理研究组”,由曹玉兰亲自担任研究组的导师。
研究组的活动形式多样:定期的,不定期的;专题讲座,互相交流;研讨质疑,现场参观;书信往来切磋,电话咨询解答……在曹玉兰的言传身教下,一个个年轻的学者型校长脱颖而出,一所所各具特色的小学争奇斗艳。曹玉兰经常勉励小组成员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名牌总是相对的。”她说,她担任这个研究组的导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年轻的校长们能超过她,管理的学校能超过马塘小学。
1995年,曹玉兰荣获南通市首届人民科教奖励基金一万元。1998年,鉴于曹玉兰对马塘小学的特殊贡献,她被如东县教育局任命为马塘小学名誉校长。2001年,60岁的曹玉兰正式退休了。然而,马塘小学就像她精心哺育的子女一样,已经深深地融进她的血液。每逢学校有什么重大活动,她都一定要参加。而每一位继任的校长,都会常常去看望她,向她汇报学校的最新发展情况,再听一听她的意见和建议。
曹玉兰说,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单位是马塘小学,最终我退休的单位也是马塘小学。我自豪,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比热爱的小学教育事业。我曾对我的女儿说,在我百年之后,要将我的骨灰撒在马小的校园里。
玉兰花开,万里飘香……
“马小之火”
曹爱东,作为曹玉兰校长的得意弟子,曾在马塘小学担任校长8年,先后获得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科研型教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东县名校长、如东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如今,他虽已担任了如东县实验小学校长,心中仍割舍不下对马塘小学那份浓浓的情意,所以,专程陪同我们到马塘小学进行采访。
在马塘小学资料丰富、形式多样的展厅内,中间一组明显带着岁月痕迹的“教育科研展览”展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曹爱东介绍说,这是当初曹玉兰校长在学校原来的展厅内所做的一组展板,后来我们在布置这个新展厅时,认为这是马塘小学宝贵的历史财富,能够形象地反映出我们马小人“立足农村、自力更生、集团作战”的奋斗足迹,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毁掉它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就把它整体搬迁到了这里。现在看来,我们的这一决策是绝对明智而富有意义的。
笔者注意到,展厅的墙上有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办好教育科研成果展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让教师人人争“一席之地”,全校最终达到“座无虚席”,实现三个“100%”。曹爱东说,三个“100%”就是100%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100%的教师有文章发表,100%的教师有论文获奖。他指着展厅里的《教师发表文章、论文获奖一览表》说,从1981年到现在,马塘小学教师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300多篇,论文获奖2600多人次,被誉为“马小现象”“全国之最”。
4300多篇!2600多人次!这些数据既让笔者惊叹不已,也让笔者一直在思索:一般学校往往只有少数几个人发表文章多些,像马塘小学这样一所农村小学,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为什么竟能够呈井喷之势,有如此多的文章发表、有如此多的论文获奖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发表文章较多的,学校在展厅内设立了专门的展台。在曹玉兰校长的展台前,我们看到,她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了200篇。笔者暗暗算了一笔账,即使一个月发1篇,也要差不多20年的时间,这得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智慧,拿出多大的毅力和恒心啊!难怪爱默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曹爱东说,4300多篇文章不是几个教师写出来的,而是教师全员参与、长期笔耕不辍的结果。学校采用的是“集团作战”的策略,通过转变观念、循序渐进、分类指导、集体打造、注重激励等措施,就连档案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和校医也分别有10多篇文章发表。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教师的发展只能算作学校的1%,只有全体教师的成功才能铸就学校的100%,形成“集团作战”之势。
曹爱东校长在江苏省著名小学办学特色展示活动马小现场会上介绍经验
谈起鼓励、引导教师写文章这个话题,曹玉兰校长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学校有一位音乐教师叫王学农,专业水平非常高,辅导校乐队夺得了南通市一等奖,但他就是不爱动笔写东西。有一次开教师会通报教师文章发表情况,他偷偷溜掉了。我就找他谈心,一开始并没有提及发表文章的话题,而是请他谈谈如何辅导学生获奖一事,结果他谈起各个步骤来头头是道,思路非常清晰。我就引导他把自己刚才讲的内容写下来,然后手把手地帮他修改润色,并鼓励他勇敢地向报刊投稿。后来有一天,我正在学校操场上参加一个活动,他手里举着一本杂志,一边跑一连喊:“曹校长,我的文章发表了!曹校长,我的文章发表了!”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渐渐地,他写起文章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对他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现在他已经担任了如东县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主抓全县的艺术教育工作。每次见到我,提起当年之事,都再三表示感谢。
在马塘小学教工俱乐部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引人注目的奖状,那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该校青年教师“红烛社”读书组“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先进小组”的奖状。曹玉兰校长说,“红烛社”读书组创建于1981年。那一年3月,《山西青年》登出了刊授大学招生的喜讯,杨曙明、陈泽、徐志敏、陈小平四位青年教师立即报名,并自发组建了“红烛社”读书组。他们学习的宗旨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教书育人而学习。”后来,读书组的成员从四个发展到十几个,又发展到几十个。大家课余时间在一起读书学习、备课研讨,从而奠定了马塘小学声名鹊起、蜚声省内外的基础,一批批教育教学骨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
时过境迁,进入新世纪,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学校骨干教师的不断向外输出和30多位青年教师的调入,如何迅速打造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青年教师群体,成为摆在马塘小学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迫切任务。曹爱东校长想,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差异在于业务时间,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他周围的人。要是将这些青年教师下班后组织在一起,每周坚持用适当的课余时间开展一次校本研修活动,行吗?他与分管师资队伍建设的沈澄副校长、刘剑华主任一商量,三人一拍即合。2007年,学校将校内48位30周岁以下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共同体——马塘小学青年教师研究组,简称“青研组”。曹爱东校长对老师们说,教师的自身发展不是外在力量的迫使,而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唯有自身获得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教师成长中的自由。学校选定每个星期三晚上“青研组”开展一个半小时的校本研修活动,每学期订有具体的活动计划,逐周落实专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读书学习、科研讲座、学术沙龙、即兴演讲、专题写作等,深受青年教师们的欢迎,被亲昵地称为“相约周三”。
青年教师陈鸾鸾说,加入“青研组”以来,我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几年下来,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会写论文、随笔了,好几篇文章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了;我的班主任工作渐渐有了起色,班级管理渐渐得心应手了,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班主任、如东县十佳辅导员;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课堂越来越有效率,被评为南通市教坛新秀、如东县骨干教师……昨天的“红烛社”,今天的“青研组”,明天还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不管名字叫什么,她都为马塘小学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教师,她都会将马塘小学的这种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马小之梦”
“马塘小学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校区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在历史的节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光是有了新的地点,更是站在了传承马小精神、立足现实境遇、展望未来发展的新起点上。让历史与未来、物质与精神同构,成为现在最需要坚定与弘扬的旋律。”马塘小学现任校长孙雪峰如是说。
孙雪峰,如东县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优秀德育管理工作者、如东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曾在市“乐达”多媒体说课竞赛、“全国新一轮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展示研讨”教学竞赛、如东县“校长杯”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当交接棒传到他手中的时候,他分明深切地感受到,马塘小学这副千斤担子已经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肩头。不过他说,有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根基,有曹玉兰、曹爱东等老校长的言传身教作支撑,有马小人多年积累的优良传统作依托,我相信马塘小学一定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马塘小学的校训。100多年来,一代代马小人倾注着心血和智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逐梦的脚步。阿·安·普罗克特有一句名言: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在马塘小学里,还有一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所农村小学儿童科学宫。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就得到全面发展,当年曹玉兰校长提出要为孩子们建造一个科技乐园——科学宫,为他们迈向科学殿堂铺设阶梯。面对一无钱、二无地的困境,曹玉兰校长带着校领导班子的几位成员,去教育局、去企业、去各级政府求助,从筹集资金到落实地基呕心沥血,费尽心思。仅是动员拆迁户一项工作,就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累,作了多少难。她的诚意感动了教育局的领导,感动了各级政府,感动了社会各界。终于在1987年6月,一座建筑面积为900多平方米、拥有22个活动室的全国第一所农村小学儿童科学宫在马塘小学落成。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听说科学宫落成,欣然题词“科学育人”。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闻讯也非常高兴,为科学宫题写了宫名。“原来他题写的是‘科学宫’三个字,我一看,这不行,看不出马小的印记啊。后来他又重新给题了 ‘马塘小学科学宫’几个字,足见上级领导对我们马小的肯定和厚爱。”曹玉兰笑着说。
2006年,马塘小学迎来了百年华诞。翻开由曹爱东校长主持编印的《有心与无意——如东县马塘小学校园文化标识手册》,从一些细小的条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小人愈发成熟的精神内核。学校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笃行爱岗、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崇尚科学、严谨治学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科研精神:“烛光”精神和“海子牛”精神。行政人员作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教师,用反思的眼光看自己。教师的学生发展观:教学生六年,想学生十六年,看学生六十年。校风:教学相长,和谐共生。教风:用智慧点燃智慧。学风:敏思,博学,综艺。办学思路: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正像手册封面上所写的那样:对于学校文化而言,如果我们有心打造,有心传承,必然会在无意间生成,在无意间超越!
2012年,如东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6000万元,实施马塘小学整体搬迁工程。今年9月,新校区将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全新的校园、一流的教学设施将给马塘小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孙雪峰校长的陪同下,我们专程参观了马塘小学的新校区。
孙雪峰校长在向曹玉兰、曹爱东两位老校长介绍新校区建设情况
孙雪峰介绍说,我们经过多方考察,深入论证,在校园建设上努力体现了儿童化、数字化、精品化的核心理念。比如在儿童化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身高,在楼梯、卫生间洁具高度的设定、学生桌椅的配备等方面都有贴心设计;教师办公室也安排在所任年级的楼层,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独具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一应俱全的专用教室,幽静典雅的“晚香园”,六米宽的连廊……无不诠释着适合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核心理念。在数字化硬件方面,我们建设了三个学生机房、一个机器人实验室,配备了150台全新电脑,高标准建设了中心机房,可以并行三个班开设信息技术课;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了米黄板、电子白板,提供了现代教学的硬件支撑……让我们的学生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现代教学手段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在精品化实施方面,我们建立了政府代表、施工方、监理方、学校每周一次的磋商例会制度,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碰头解决。如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学生厕所的蹲位安排不太合理,施工方已经贴好面砖准备结束这项工作,校方及时与设计、施工等方面协调,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予以弥补,保证将来学生用得舒心。总之,我们要以百倍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打造让领导放心、家长安心、学生舒心的精品工程。
马塘小学是靠“软件不软”而享誉全国的,搬迁到新校区,校领导班子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呢?孙雪峰说,新校区提供的是物质上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学校新起点的新发展就必须要在精神层面有一个跃进,特别是要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进发展。从传承的层面来说,要让学校的教育研究回归本真,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引领同类学校开展真研究,理应成为马塘小学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责任和追求;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学校的生命线在于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所以要着力教育质量提升,做到立德树人的标准不降低,轻负高效的价值不背离,和谐共生的追求不放松;从创新的层面来说,要在传统的教育科研文化中提炼内涵,要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将首先致力于以下三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马塘小学师生共读共写”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球类为主的体育课程建设。
孙雪峰最后说,2014年,马塘小学将开启新的历史纪元。按照既定的蓝图,我们将着重在推行民主型管理、造就科研型师资、培育智慧型学生这三个方面去努力,使理想和现实“链接”起来,将目标和措施“对接”起来,让汗水和欢笑“衔接”起来,通过实施有温度、有高度、有长度的智慧教育,从而达到师生和谐、教学和谐、身心和谐、智趣和谐的教育境地。
逐梦马小,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