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跨过作文的“鸿沟”

2014-02-06赵菊红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鸿沟写作文创作

赵菊红(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大都会眉头紧蹙,唉声叹气,一副“无米下锅”、“言之无物”的苦状.即便是绞尽脑汁写成的作文,也语句平淡、毫无特点,读之如喝白开水,无滋无味.老师为之也头疼不已:费了好大劲把作文的要求、方法讲具体、讲明了,甚至在学生写作时“耐心”地段段引、句句导,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仍不近人意,作文教学也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老师只能无奈地抱怨着、怒斥着、叹息着.那么,如何有效预防、诊治这一“常规症状”呢?怎样使生欣然拾起激情创作的文笔呢?鉴于我校的“绿色课堂”多年的探讨、研究,个人认为,只有放飞学生思维,还其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学生才能跨过作文难写的“鸿沟”.

一、少些“条条框框”,变“指导”为“自导”

其实,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小时我们写作文不也是如此吗?那为什么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学生的作文呢?不以哲学家“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欣赏学生的作文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的真切,就是真实可信的,不是胡编乱造的;是自主感受的,不是外加的.著名作家冰心在谈及她的写作体验时曾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作文作为学生心语表达的园地,作为学生心语叙述的场所,我们老师要给予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不吐不快的心境.这样,情动辞发,才会跳出“千篇一律”的“怪圈”,诞生出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老师尽可抛开那么多束缚学生奇思妙想的“条条框框”,变“指导”为“自导”——让学生的大脑指导自己写作的文笔.充分相信学生的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遐想,任其在作文王国里天马行空,肆意遨游.学生的思绪会像脱笼而出的鸟儿,迸发出绚丽的智慧火花,令你眼花缭乱;一篇篇构思奇特、个性鲜明的作文会令你笑逐颜开.我班里有一个同学平时写的作文很枯燥、单调,但很有潜力.自从我“放开政策”后,他那丰富的想象力每次都给我带来一份惊喜.如在《未来海底漫游》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们穿上特制的‘潜水服’和‘潜水鞋’向海底出发了.说到‘潜水服’,那可不一般,它可以随着水的深度调节人体的温度,要不,海底温度那么低,不冻坏才怪!‘潜水鞋’的本领也大着呢!它可以减轻海水的阻力,只要你轻轻一拨,便可游出好远.来到漆黑的海底,我连忙取出‘高强探照灯’,一按按钮,海底如同白昼.荡漾着的海水在强烈的灯光照耀下,五光十色,绚丽无比.这幅美景吸引来了无数的鱼类:有金枪鱼、章鱼、石斑鱼、梭子鱼……真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打开‘鱼语翻译器’,各种各样的鱼声便能一一破解.我们就和鱼儿玩起了游戏……”

二、少些“规规矩矩”,变“小心”为“大胆”

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去积极发现学生写作方面的优势,做正面的引导,而不是在批改作文时专挑学生作文的毛病,这里语句不通顺啦,那里中心不突出啦,而对于学生擅长什么老师心中无数.即使为了响应《语文新课程标准》——“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 形式上虽然有所改进,但老师还是会“不放心”地把学生的作文按自己的意愿改得“面目全非”,毫无童趣可言.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时,眼看着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被否定、被丢弃,还要机械地接受他人强加给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呢?结果是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完全失去了创作的乐趣.久而久之,演变成笔者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并形成恶性循环.我想,老师不妨“偷点懒”,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其充当小老师,体验自己修改作文的快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只有爱写、想写才能去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小学生作文往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因为悟性有高低,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完成一次飞跃.作为老师应换个角度看学生作文,把握时机,适时扶他一把,使其顿悟,而不是替他“一手包办”了.

三、少些“虚虚假假”,变“捏造”为“创新”

罗曼·罗兰说:“生命的第一行动是创造行动.”我们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作文才有生命力.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创新”.每每写作文,总是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抑或胡思乱想,凭空捏造,学生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进行有创见的思维活动,至少是创造出学生头脑中以前不存在的东西,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教材”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有道是“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创新作文,它突破了题材的限制,走向了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的生活图景;它突破了体裁的限制,创作出海阔天空、奇思迭出的诗意佳构;它突破了情感的限制,抒发亲切鲜活、酣畅淋漓的真实体验;它突破了篇幅的限制,接通了哲理深沉、激情浩荡的人文底蕴;它突破了思维的限制,变换出别树一帜、匪夷所思的全新角度;它突破了手法的限制,显示出石破天惊、美轮美奂的语言奇观.孩子们用他们那鲜活的创新思维,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全新的、独特的世界,让人欣喜万分.习作《我想有一双翅膀》中学生这样写道: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向碧蓝的天空,和小鸟在云朵里捉迷藏;如果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就要飞去上海看世博,和全世界人们一起感受中国的骄傲;如果我有一双翅膀,那我就带着食物、医药飞往灾区,紧急抢救更多的伤员……

四、多些“看看想想”,变“无米”为“粮仓”

自由创作为什么有的学生也会无从下笔呢?归根于缺少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生活慷慨地给予,犹如赠与学生一座取之不尽、掘之不完的金矿.“作文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老师可指点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展现想象,在司空见惯中寻找“新异”,在习以为常中去发现“特别”,变“无米”为“粮仓”,就不怕没得写了.有一位女学生平时很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一些细微的变化,佳句美语也由她笔端涓涓而下.例:当初秋悄悄与我们邂逅时,细心、敏锐的她已早早感受秋的气息,并将之化作言语快乐地传递:“……秋姑娘带着美好的祝愿姗姗来到人间,给我们的校园穿上了华丽的秋装.瞧!芳香四溢的桂花披上了嫩黄的新衣,一簇簇,一丛丛,躲在绿叶之间,仿佛一个个探头探脑的小娃娃不时偷着乐.还有那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枫树,叶儿是那么的红,红的似火,红的胜霞,红里还透露着几分清香,几分淡雅,几分可爱,让人如痴如醉……”

孩子是大自然中的精灵,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奇特.放飞他们的思维,使其拥有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他们一定会跨过作文的“鸿沟”,描绘出一幅幅鲜亮、动人的美丽画卷,使我们的课堂绿意盎然.

猜你喜欢

鸿沟写作文创作
写作文的烦恼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一墙之隔》创作谈
鸿沟为界
创作随笔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写作文等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