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抗菌药物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02-06荆洪英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抗菌药品年龄

方 舟,荆洪英,李 影,方 芳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随着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与监测制度的出台,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此项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我院ADR报告工作得到了完善与加强,ADR报告的质量和数量有了提高。在所报的ADR中,儿童较为多见。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些成人不易出现的有害反应,很容易在儿童中出现。儿童的防御功能尚不完善,易受细菌及病毒侵害,感染疾病较多,使用抗菌药物的机会也较多,由此导致的ADR也较多。本文对我院2012年1~12月收集不良反应资料中筛选出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所致的106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引发ADR抗菌药品的种类、原患疾病的种类、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儿童ADR的预防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12月各科室上报的ADR数据,筛选儿童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所致的ADR报告106例,分别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的种类、原患疾病的种类、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106例ADR报告中男51例(48.12%),女55例(51.88%)。比例为:1:1.07。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0~2岁:36例(33.96%);3~4岁:26例(24.53%);5~6岁:18例(16.98%);7~10岁:26例(24.53%)。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由表2可以看出:头孢菌素类ADR的发生率(59.43%)明显高于青霉素类(29.25%),ADR发生率列前4位的药品依次为:美洛西林>头孢匹胺>头孢硫脒>氨曲南。

2.3 原患疾病分布及构成比

106例ADR报告的患儿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96例),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见表3。

表3 原患疾病分布及构成比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多见于皮肤及附件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居多;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构成比

3 讨论

儿科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常用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的ADR多以变态反应为主,严重的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儿童的全身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不在儿童中进行,因此,儿童在用药中发生ADR的几

率较大。本文对儿童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引发的ADR分析显示:ADR发生率女孩略高于男孩,与文献报道相似[1]。患儿年龄分布:2岁以下较多,占33.96%。在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中,头孢菌素类(59.43%)高于青霉素类(29.75%),美洛西林(29例)趋于最多。ADR可累及的全身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损害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所致的各种药疹,以皮疹、荨麻疹为主,与文献报道相似[2]这可能是其临床表现易于识别和观察。在106例ADR中未发现新的和严重的ADR。大部分患儿ADR发生停药后自行消失,未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无导致死亡的病例。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时虽然没有严重的和新的ADR病例,但ADR发生率较高,为避免和减少儿童ADR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医生或临床药师在患儿用药前,应询问患儿的病史,及时向患儿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注意观察患儿临床表现,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及时处置,防止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1]邢玉柱,毕娟,陈汛,等.2008~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22(6):534-536

[2]赵婷,赵鸿昆,李林春,等.497例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10):929-932

猜你喜欢

抗菌药品年龄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变小的年龄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年龄歧视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算年龄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