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能力解析
2014-02-06时全丽
时全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职院校作为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承担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还承担着传播党的政治路线、领悟党的理论动态、引领学生思想方向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要加强理论自信,从而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提高个人职业幸福指数、促进个人教学事业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的主要内涵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也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理论自信是指,主体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与执着追求。[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信的主要内涵为:(1)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渗透到高职学生上岗、入职的全过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特的科研教学风格;(3)把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职业思考的视角,展现思想政治教师自信豁达的人生理念、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对职业发展的足够自信。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信是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出发点、科学研究的学术保障、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师资保障、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力量来源。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外面临着社会的扶植力度与普通大学相比差距甚远的尴尬局面,对内面临着高职学院普遍重视专业建设和实验实训的尴尬局面。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是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对内、对外的两重尴尬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足够自信,对职业专业性缺乏足够认识,对学科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满足于“上完课”、“完成教学工作量”。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是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保证,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法宝,更是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在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每门课程均有其不同的教学规律性和教学系统性。因此,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理论自信、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研究的学术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总结和探讨,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场走秀,更不是一次热闹的盛宴,而应是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旅行,它需要的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学科信仰。只有坚定的理论自信才能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不受任何杂音的干扰,不受任何不良因素的诱导,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青年学生思想现状、青年学生思想引导、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前沿等问题上深入研究下去,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科学研究水平,总结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规律,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中的规律。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是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师资保障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托底”的教育系统,虽然有其独特的职业教育优势,但是社会认可度的持续走低、高职院校招生多元化渠道的发展、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相对薄弱、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相对欠缺等主观及客观原因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隐形弱化”的问题,面临着比本科院校更为艰难的局面和窘迫的境地。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疑虑、对未来生存的担忧、对职业发展的困惑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着高职学生的求学意志、求学动机。少部分高职学生要么自卑自怨、要么消沉度日、要么浑浑噩噩,缺失方向感和存在感。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理论自信,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而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启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艰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求索的艰辛、中国革命血雨腥风的历程等来鼓舞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激励学生,使高职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效。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力量来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主要受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是否广阔、学生认可度是否较高、自身内源性驱动力是否强大等四大因素的影响。而现实中,这四大因素方面均不是特别理想,此时,教师内源性驱动力对职业幸福感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内源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理论自信能力的塑造。内源驱动力就是从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目的以及对工作本身的兴趣。“积极的工作动机能够激发个体的工作兴趣,促使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一个人在动机的驱动下解决一个问题时,他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当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会产生积极的快感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一个教师从事这份工作是为了工作本身或者是自己的兴趣,那他就更加容易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3]因此,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对于学科的热爱、对于学生的关心、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都是其理论自信的充分表现,更是其建立职业幸福感的内在动力。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学习,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大厦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必须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要力争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著作中寻找原滋原味的理论精髓。要多阅读诸如《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经典著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物传记,从伟人的生平可以读出更多的不一样的人生哲理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著作,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例如,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的原版《马克思传》、萧灼基200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都对马克思一生动荡的生活、不懈的奋斗、伟大的“艺术品”等做了细致而深入的挖掘,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一个有情有义的马克思、一个平凡而又坚韧的马克思;还有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学者季正矩的《列宁传》等人物传记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震撼心灵、获得启迪、增加理论自信的有效途径;(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主义”研究和“问题”研究相结合,“既不封闭地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少数学者潜心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的除外),又不就事论事地研究具体问题”[5],而是要勇敢面对现实问题、揭示出其背后的深层次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揭示出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要经历的种种困境,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独特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标志,开拓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新空间。
(二)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能力,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再认识,构建起完整的理论运用环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际中产生、发展的,必然要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过程,必然要回答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些理论与现实的比较研究,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与信仰,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在于它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于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于它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无数的理论解读中,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任何一个领略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质与内涵的人,任何一个尊重客观事实又遵循科学理性的人都会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至今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坚定自己的理论信仰,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6]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脉络、联系现实问题、将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大框架中。国际上,我国周边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内,随着改革攻坚战的打响,各种社会利益冲突逐渐加剧,社会动荡和不安因素、不和谐音符仍然存在,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腐败行为及其“隐形文化”对党和国家形象及财富的侵蚀、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是思想政治教师关注的热点,也是高职学生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个别思想政治教师缺乏理论自信、看不到时代脉络发展的方向,悲观失望、消极被动,进而影响到思想活跃但认知能力有限的高职学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回答社会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引导高职学生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诸多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和国家正在为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而努力,“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新型反腐格局逐渐形成、鼓励创业提高就业质量的新型就业体系逐渐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加大住房保障”的房产调控局面逐渐显效,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个人事业的追求应成为高职学生心中的力量。
(三)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的再规划,构建起良好的社会情感支持
理论自信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建又以理论自信为前提。二者的相依相偎、密不可分决定了要想提高教师理论自信,必须以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为考量依据。没有幸福感的理论自信不是真正的理论自信,真正的理论自信会给思想政治教师带来内心深处的幸福和安宁。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高职院校应该大有所为:(1)从顶层设计上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特殊性给予关注,认识到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愿景中有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默默的奉献,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适当考虑到思想政治一线教师;(2)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一同写入学校发展规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虽然不会像专业课程建设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似乎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解决高职学生思想困惑、学习能动性、学习目标、学习意志等方面问题时具有其先天的优势,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关键前提;(3)应建立起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体系。不和专业课程比“显性成果”,不和教学实体单位比“教学成果”。以学生满意、教师幸福、师生和谐为核心,以学生思想状态改观、教师精神面貌改观为具体依据,摈弃原有的单纯以学术评价、或以课堂评价等表象指标,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抛弃功利性思维而潜心学问、醉心教育,真正成为理论自信、信仰自信、事业自信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领高职学生乃至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问题上责任重大,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主动增强自身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坚持正确的立场与方向,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强职业幸福感,才能永葆“青春的理论活力”和教师个人独特的“政治魅力”,才能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精神导师”,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西安政治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N].解放军报,2012-10-22(1).
[2]李琴.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2):72-75.
[3]张小红.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锡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可能性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38-43.
[6]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