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取向:现代职教体系招生改革和发展的新视角
2014-04-08项甜美
姜 健,陈 佳,项甜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教育作为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领域,其深化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处于深化改革和发展的瓶颈阶段,要真正完成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实现到2020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远大目标,任重而道远。广大考生、高职院校能否从此次深化改革中获益?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建立起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招生模式,为考生开通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渠道,为高职院校提供优秀的生源,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关注度和参与度。
社会、学生、家庭、行业、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对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现状,研究这些价值取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综合评判招生制度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成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和重要内容。
一、现状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不一
与我国高职教育大发展所不相衬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被认为是次等教育,这可从学生或潜在学生、学生家长、企业人事部门、政府及教育行政人员对待高职教育的态度中看出来。[1]从考生层面而言,能考上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绝不会主动上高职院校;有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宁可复读一年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在一次面向在校生、应届考生、家长、企业的社会调查问卷中,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主要调查选项情况如表1所示。
(二)生源数量不断下降
2008年起全国各省生源均大幅下降,近些年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导致各高职院校录取总体情况较以往有一定下降,各省第一志愿投档完成率不低、计划最终完成率低。生源持续减少加剧高校招生竞争,适龄高考生源不断减少,预计延续到2018年;高三毕业生弃考人数增加,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是弃考的主要原因。
表1 主要调查选项情况
图1 1998~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变化情况
(三)招生环境趋于激烈
《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直至2018年,这些数据表明,由于生源数量的持续萎缩,职业教育招生上诸如地方保护、抢拉生源、恶性竞争、“有偿”招生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职业教育生源挑战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在社会价值取向和生源形势的直接影响下,招生政策和模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实际招生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不平等现象。比如,近年来,生源逐年下降,但本科招生计划非但没有同比例减少,相反招生计划还有所增加,给原本就不足的专科招生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二、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主体(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家庭、个人等)对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改革过程中的社会价值关系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愿望、诉求和利益[2],主要体现在满足需求、公平公正、选拔成效、职业技能、文化素质、专业兴趣等六个方面。
(一)满足需要
根据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3],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分析,满足需要体现了“以生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导向,可以说是考生、家长选择报考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考生能否改善生活条件、获取社会地位、促进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考生、家长认可高职、选择高职、报考高职的必然条件。
(二)公平公正
对大多数人而言,获取更高层次教育机会是促进个人发展、提升个人能力和改变自身命运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在获取这个机会的过程中,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和环节。因此,招生公平公正问题的实质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机会均等要求,主要体现在机会公平、程序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方面。[4]从这个角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对这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三) 选拔成效
人才选拔的成效是招生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基础,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实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使高职院校选拔到合适的优秀人才,更有利于将其培养成高素质职业人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魅力和活力。[5]但从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选拔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潜在素质、有志于从事技术行业工作的学生因为文化成绩等因素无法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另一方面,通过普通高考模式等选拔而来的高职学生或无心在高职院校就学,或缺乏必备的职业技能,使高职院校无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四)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毕业生实现就业所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都将在行业、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潜在素质是高职学生能否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会、学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五)文化素质
作为一名工程师、高级技工或高素质职业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行业、企业而言,有时更为注重高职毕业生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这就要求在高职人才选拔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素养,以便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职业信念,崇尚质量、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沟通协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正面乐观、合作开发的职业心态等工程伦理观和价值观。
(六)专业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和特点。其主要表现在:(1)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兴趣较高;(2)学习选择性较大,对实践操作性教学内容学习效率较高,对理论性教学内容学习效率低;(3)学习自律性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以上三方面的特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过程中,更应注重考生的专业兴趣和个人特长,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影响分析
(一)普通高考模式
以浙江省为例,面向高职院校的现行普通高考模式是普通文理科第三批招生录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技术满分100分,技术科目考试内容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总分550分。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据专业志愿优先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此种招生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普通高考社会关注度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部门投入大量资源统一组织考试、阅卷和投档,能较好地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使广大考生起点公平、机会公平;(2)与其他招生模式录取的高职学生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具有较好的基础,此类高职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学习习惯;(3)虽然考试科目中设置了技术课程,但测试内容均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针对性不强,对考试某方面专业技能和潜在素质的测试较为缺乏;(4)录取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有专业调剂情况,考生的专业兴趣、特长爱好考虑较少,对高职学生后期学习、个人成长和满足需求不利,选拔效果一般。此种招生模式自我国上世纪末兴办高等职业教育起就已出现,历史较长,通过调查问卷,该招生模式评价坐标如图1所示。
图1 普通高考模式评价坐标
(二) 高职单考单招模式
高职单考单招模式是单独对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校,职高)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简称单考单招);考试科目共4门:语文、数学(医学护理类、药学类考化学)、外语(英语或日语,由考生任选)、专业理论,语文满分为150分,数学(化学)、外语(英语或日语)满分为120分,专业理论(全省统一专业考试、技能水平证书考试)满分为300分,总分690分。高职单考单招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由教育考试部门组织全省统一招生录取工作,公正公平能得到较好保障;(2)选拔过程较好的考虑了职业技能的成绩,专业针对性明显;(3)由于考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就已进行了专业分流,通过此类模式选拔的考生较好的考虑到了他们的专业兴趣和特长;(4)选拔的学生在文化素质成绩上与通过普通高考选拔的学生相比较低。通过调查问卷,该招生模式评价坐标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单考单招模式评价坐标
(三)自主招生模式
自主招生是由高职院校在经过教育考试部门审批同意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招生录取方案、自行组织招生选拔考试、自行录取的一种新型模式。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文化课必考科目,分值由各高职院校自定;专业基础测试考试内容和分值由各高职院校自定;总分中还要考虑考试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折算。自主招生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学校自主制定招生录取方案,对职业技能的选拔考虑较为完善;(2)由于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招生录取工作,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受到一定影响,缺乏有效监督;(3)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向心力不足,报考考生均为高考无望的学生,因此文化素质较差,从实际操作情况看,选拔成效较不理想。通过调查问卷,该招生模式评价坐标如图3所示。
图3 自主招生模式评价坐标
(四)中高职一体化模式
中高职一体化招生模式主要为五年一贯制招生和“3+2”招生2种模式,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中职教育培养后,经高职院校测试合格,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同时,探索和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教学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中已修完的课程通过合格测试,高职承认学分有效,形成中、高职柔性衔接。此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选拔因素得到了很好的考虑;(2)选拔的学生已经历过三年中职专业学习,对专业认同度高,专业兴趣较为明显,兴趣特长能得到较好发挥;(3)文化素质较为忽视,选拔学生学习习惯较差;(4)因高职院校自行组织选拔测试,公平公正受到一定影响,缺乏有效监督。通过调查问卷,该招生模式评价坐标如图4所示。
图4 中高职一体化模式评价坐标
四、趋向应对
(一)从社会需求到个体需求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群将越来越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在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今天,应从过去更多考虑社会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培养更多人才,向更多关注个体成长需求,“以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他们的成才需求、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招生改革过程中,应更关注考生的专业认同度、兴趣特长和专业学习潜能,使高职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学习效率更高,成才几率更高。
(二)从一元模式到多元模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模式从以普通高考为主的一元模式发展到以普通高考、高职单考单招并重的二元模式后,招生模式一直以这两种模式为主,即使有其他模式如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等,也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模式;同时,这些招生模式的招生人数较少,招生录取方案也在不断成熟、完善之中。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以构建,招生模式也必将向多元模式发展,除了大力发展高职单考单招、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以外,技能优秀生免试入学、注册入学等方式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尝试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招生模式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的主流,高职招生模式将呈现出多元特点。
(三)从只唯分数到综合选拔的转变
从招生选拔过程来看,以往的招生模式如普通高考在选拔过程中更为注重考生分数,以分数论成败,这实际上造成了高职招收到的学生分数既不高,职业技能也不好的局面,给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带来了很多困惑和尴尬。为了避免和解决这些矛盾,在实施高职单考单招、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等招生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招生录取方案,使高职学生的选拔更为科学、更为结合实际。在选拔过程中,除了考虑考生文化成绩以外,更关注考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使更多有志于从事技术一线工作的考生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
(四)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的转变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招生主要考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能通过招生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培养大批技术一线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以讲求效率为主,过分追求招生数量和录取人数。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时期,高职院校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为了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要通过招生改革,使招收到的学生能在高职院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将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将更多考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而招生改革工作正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这场改革中,通过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更为关注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步、个人不断提高的“三赢”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3(1):64-69.
[2]陈士衡.试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及其取向[J].吉林教育科学,2000(1):10-20.
[3]卢海威,孙岳鹏,胡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专科生教育的启示意义[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1-12.
[4]王彦明,徐继存.高考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趋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9):23-26.
[5]吴成国.高校招生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07(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