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
2014-02-06李佳芳
李佳芳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扩招,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就业难的问题。据调查统计得知,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得因素很多,例如,专业技能一般、就业自信心不足、自我定位不明确、过度重视工作的薪资待遇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作为就业群体的高职毕业生想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同时,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为高职院校的具体就业指导提供有力的实际依据。笔者开展了对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调查,以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步骤
课题组在明确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和用人单位调查工作的重要目的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组建相应的调查工作团队。通过召开定期的专门会议,部署工作任务,规定了完成时间。真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为切实完成本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作调查小组分批次分阶段逐步对宁波城市学院2013届和2014届共594名毕业生开展调查。
1.第一阶段:信息收集阶段。本阶段调查用人单位对宁波城市学院毕业生总体评价,了解两届毕业生在工作后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反馈意见与用人需求,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后期的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基础材料。此项工作在调查工作小组的组织下已经圆满完成。
2.第二阶段:具体情况分析阶段。本阶段对前一阶段所收集来的各种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类、整理,并归档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所搜集的调查材料的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宁波城市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等工作方面,认真执行了国家、宁波市、校有关规定,已形成符合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适应社会能力较普通的本科生能力要强,而且大部分同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能及时正确处理工作事务,工作能力相对强。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部分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与人沟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良现象。
3.第三阶段:结论形成阶段。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宁波城市学院毕业生综合情况相对不错,两届毕业生的社会总体评价满意度优良率为95%以上。大部分用人答案对培养的高职毕业生认可度较高。但是一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持久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调查方法
调查小组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以调研的模式展开研究。
1.问卷法。向用人单位发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调查表》,经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2.访问法。调查工作人员通过走访部分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征询他们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同时作有关记录,为后期撰写调查报告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3.电话访谈法和电邮问卷法。考虑到本次调查涉及的面广量大,为了有效节省调查工作组的时间和经费。调查组对部分外省和偏远地区的毕业生,会根据其联系电话采取电话访问,或者是通过发送电邮的方式进行访问。
(三)调查资料分析
宁波城市学院印制了《用人单位调查报告》,内容涉及毕业生情况及用人单位总体评价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用人单位性质;(2)专业与工作对口率;(3)毕业生对所做工作的评价;(4)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表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组织管理能力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统计,2013届和2014届的用人单位中,只有66.8%和61.3%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持满意单位,近1/3的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一般。而且,部分用人单位调查表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较以往有所下降。很多学生因为在高考中失利,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但是由于心态没有及时调整好,没有重新确立相应的人生目标,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大流趋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从而在大学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年。另外,有的高职院校聘请了外聘教师进行教学,外聘老师多为本科院校在读研究生,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完全承担高职教学的要求。而很多高职院校课程理论课过多,实训课过少,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二)社会就业“软能力”存在一定的缺乏
相对于毕业生的硬实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软实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笔者对宁波某一所高职院校的2013届学生和2014届学生的594用人单位做过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院培养的学生认可度较高,但是也不排除,学生在与人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据调查统计得知,除了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基本上也是过着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而且很多同学日日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电视剧,日积月累,部分学生有时就会缺乏一定与人沟通能力,更别提组织管理能力。
(三)就业工作单位性质差距明显,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薄弱
通过调查发现,两届学生有84.5 %的毕业生主要在私营企业就业,4%的学生是在中外合作企业,2.7%在国有集体,1.3%在外贸独资企业,3.4%在机关单位,4.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据调查,32%的用人单位认为,城市学院毕业生的优势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30%的单位认为,毕业生个人素质较高,18%的用人单位认为,具有较好的专业特色。但是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只有5%的单位认为,宁波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在有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60%的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一般。从这些数据明显看出,宁波城市学院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对高职毕业生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意识到学校中最主要任务是将所学课程掌握扎实。据问卷调查得知,许多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的基础课成绩以及计算机、英语成绩,并且很多有专业性比较强的企业注重专业对口性,对专业技能知识的要求也比较高。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就更需要高职大学生在学校要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
2.注重提升自己的就业软能力。根据用人单位调查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多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各种历练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从而提高企业用人单位所需的各种就业软能力。[1]同时,建议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平时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尽量开拓视野,关注行业新闻,以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缩短在企业用人单位中的岗位适应期。
3.合理正确定位,理智选择求发展。高职毕业生从一开始的踏上工作岗位,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于“买方市场”。在当今的社会趋势下,毕业生要意识到岗位竞争实际是一个趋强能力的竞争,在就业和择业的问题上,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确立求职目标。
4.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出击抢先机。在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要积极面对就业中所遇到的各项挑战,多关注与浏览网上相关就业信息,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合理就业观念,抓住机遇,不要犹豫不前。同时,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把握机遇,主动出击。
(二)对学校的建议
1.更新就业工作理念,实现就业工作从“推销”到“营销”。高职院校的就业培训工作应不断贴近市场,与时俱进,不断理新观念,把将企业营销模式引入就业工作体系,立足长远,积极探索从“市场调研-教育培养-就业安置”三个阶段全程落实就业工作,突出服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各种特长生班,通过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实现毕业生就业工和从“推销”到“营销”的转变,抓人才质量。
2.实施全方位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考虑用人单位毕业生要求的基础上,全面细致的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1)加强就业政策与形式教育。在学生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正确就业;(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勤奋,爱岗,敬业精神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就业心理教育。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里问题,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正确定位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4)就业观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定位。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应秉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和“实践实训”的培养模式,让企业用人单位参与高职院校育人的全过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
4.完善就业教育体系,实现就业工作从“阶段性”到“全过程”转变。高职院校在就业教育体系中,应建立三年一贯制的就业生涯教育,培养就业意识。大一可以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大二可以职业规划指导,体验职业,针对性地开展生涯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可以结合“虚实结合”就业职场训练,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大三可以通过“2+1”校企合作全覆盖,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和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
参考文献:
[1]范迪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63-64.
[2]冯景贤.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出国与就业,201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