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4-02-06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病虫冬前基数监测结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结合水稻病虫基数、栽培制度、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会商,预计2014年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分别为9.8亿亩次(“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保留数字的完整性和方便读者阅读,本文暂时保留使用该单位,1亩=666.7 m2,下同。)、14.4亿亩次和11.7亿亩次。其中,水稻“两迁”害虫、水稻螟虫、小麦蚜虫、黏虫、玉米螟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风险高,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可能,二点委夜蛾、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
1 发生趋势
1.1 小麦病虫害
2014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发生9.8亿亩次,其中虫害5.4亿亩次,病害4.4亿亩次。
小麦蚜虫发生面积2.5亿亩。其中,河北、山东大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麦区、江苏和安徽沿淮和淮北、四川、宁夏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和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约3 500万亩。其中,河北平原麦区、河南北部偏重发生,陕西关中中东部、天津北部中等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麦区偏轻发生,西北麦区轻发生。麦蜘蛛发生面积9 500万亩。其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山东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的山地旱麦偏重发生,以上5省其他麦区中等发生,江淮、西南、西北大部麦区偏轻至轻发生。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发生面积8 000万亩。其中河南、山西、甘肃中等发生,华北、黄淮、西北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8 000万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沿淮及其以南、江苏沿江和苏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威胁,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华北南部麦区有偏轻流行的可能。小麦条锈病全国流行面积3 000万亩。其中,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三江一河”(嘉陵江、涪江、岷江和安宁河)流域、甘肃陇南和陇东及陇中晚熟麦区、陕西汉中、湖北西北部、宁夏南部偏重流行,偏重流行区域大于2013年;西南其他大部、陕西关中西部、湖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甘肃天水、宁夏中北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疆等地中度流行;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和东部、河北南部、新疆其他麦区有偏轻及以下流行可能。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1.0亿亩。其中,河南沿黄稻茬麦和中北部高产区、江苏沿海和沿江麦区偏重发生,黄淮、江淮的其他麦区,西南、西北和新疆大部麦区,华北南部麦区中等发生,华北北部、长江下游麦区偏轻发生。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1.3亿亩。其中,安徽、江苏的沿淮和淮北麦区、河南北部高产麦区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一代黏虫、灰飞虱、土蝗、麦叶蜂、麦茎蜂、小麦叶锈病、叶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病毒病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1.2 水稻病虫害
2014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14.4亿亩次。虫害发生面积10.2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4.2亿亩。
稻飞虱发生面积4.0亿亩次,其中,华南、西南东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2.7亿亩次,其中,华南、江南、西南东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螟虫发生面积2.5亿亩次,其中,长江中游、西南中北部、江南北部、江淮西部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灰飞虱、稻苞虫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0亿亩次。
稻纹枯病发生面积2.7亿亩,在全国大部稻区偏重发生。稻瘟病发生面积7 000万亩次,其中,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游和东北大部的常发区将中等发生,东北、西南、江南局部地区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华南、江南和西南部分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长江下游稻区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仍有在局部地区流行的潜在风险,发生面积1 000万亩以上。稻曲病、白叶枯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
1.3 玉米病虫害
2014年全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偏重发生,明显重于常年,预计发生面积11.7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8.5亿亩次,病害发生3.2亿亩次。
玉米螟全国总体为偏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3.7亿亩次。其中,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北部偏重发生,东北其他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亿亩;二代玉米螟在内蒙古东部偏重发生,东北中南部、华北、新疆和西南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亿亩;三代玉米螟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其中河南东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二、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和西南地区仍有偏重发生的可能,部分地区存在暴发的风险;全国累计发生9 000万亩次。蚜虫在华北、西北大部偏重发生,全国发生8 000万亩。蓟马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4 500万亩。叶螨在华北、西北大部有偏重发生的可能,发生面积2 500万亩。地下害虫在东北大部、西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9 000万亩。双斑萤叶甲在东北、华北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 500万亩。二点委夜蛾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局部中等发生,在黄淮海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 500万亩。
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 000万亩。小斑病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 000万亩。褐斑病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4 000万亩。灰斑病在东北北部、西南局部(云南西南部、南部、四川西部、湖北西部等高海拔地区)偏重发生,发生3 000万亩。弯孢叶斑病在黄淮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 500万亩。
2 预测依据
2.1 小麦病虫害
2.1.1 秋苗条锈病和麦蜘蛛发生较重,其他病虫冬前基数低于常年或2012年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3年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面积较大、部分地区病情偏重,具备翌年中等以上流行的菌源基数[1]。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秋苗见病面积共计449万亩,发病面积比2012年同期和2009-2011年平均值分别增加42.1%和10.3%,比2001-2012年平均值减少4.8%[2-3]。青海发病面积 13.5 万亩,明显重 于常年。四川北部于11月11日始见,是自2010年以来见病最早的年份,目前有梓潼、宁南、金堂3县零星见病,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河南等西南和汉水流域的其他冬繁区尚未见病,见病县数是2001年以来最少的一年。新疆5个地区(州)的7个县查见零星病叶,发病面积0.21万亩,明显轻于常年。小麦白粉病秋苗总体病情轻于常年。其中,甘肃、陕西、宁夏、山西等地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为500万亩;平均病叶率0.1%~2%,发病程度轻于常年和2012年同期。河南西北部、山东胶东半岛、四川西北部、云南楚雄零星见病,华北北部(河北、北京、天津)和长江流域麦区大部(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尚未见病。小麦纹枯病秋苗病情轻于常年,部分地区重于2012年。其中,华北、黄淮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800万亩;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和安徽平均病株率分别为 3.6%、2.7%、2.1%、1.9%、0.9%,与2012年同期相比,其中安徽偏高58%,河南、河北偏高10%左右,山东、山西偏低10%左右。
小麦蚜虫在黄淮、江淮、华北和西北麦区秋苗上普遍发生,发生面积1 600万亩,大部地区虫量低于常年和2012年同期。平均百株蚜量,湖北为57头,北京为13头,陕西、山西、山东为3~5头,安徽、河北、宁夏、甘肃为2头以下,比常年和2012年同期偏低40%~90%。麦蜘蛛在黄淮、江淮、华北和西北麦区秋苗上普遍发生,发生面积600万亩。平均33.3 cm2单行虫量,安徽为33头,山东、河南、陕西为10头左右,山西为7头,甘肃、河北、宁夏为2~3头,与2012年同期相比,除陕西、甘肃分别偏低50%、14%以外,黄淮和华北主发区均偏高20%~90%;大部地区虫量接近常年同期。吸浆虫发生范围较广,大部地区虫口密度较低,华北和黄淮局部仍有高密度田块。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样方(100 cm2×20 cm)虫茧量,北京为6头,天津为4头,安徽、河南、河北为3头左右,陕西、宁夏为2头左右,甘肃、山西为1头以下,与2012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宁夏偏高1~2倍外,其他地区均偏低30%~60%;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区均偏低。河南华龙区、浚县、河北滦县、北京大兴局部田块虫口密度高,最高每样方虫量分别为387、332、290、256头。地下害虫大部分虫口密度较低,平均每方(1 m2×0.3 m)混合虫量,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分别为6.4、2.6、1.5、1.3头,与2012年和常年同期相比,除河北偏高,其他大部地区均偏低。秋苗被害株率,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北京、陕西、甘肃等大部地区为0.5%~1.5%,除山东、北京比2012年同期偏高30%左右,其他地区均偏低。
2.1.2 小麦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2013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9亿亩,全国冬小麦一类苗比例49.2%,比2012年同期增加3.5百分点;一、二类苗比例合计达到85.6%,比近十年同期平均高5.0百分点,是2005年以来长势最好的一年[4]。且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主产麦区存在过量播种,致使生长中后期群体偏大、田间郁闭现象,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繁衍和危害。各地小麦品种布局没有明显变化,抗病虫水平较低。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有一定比例的条锈病抗性品种种植,东部主产麦区品种抗锈性较差;长江中下游、江淮部分麦区种植鄂麦、扬麦、宁麦系列品种对赤霉病有一定抗性,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另外,北方高产品种跨区引种到江淮麦区,加大了赤霉病流行的风险[5];除山东白粉病抗性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外,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
2.1.3 气象条件对大部麦区虫害和部分地区病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6],2013年冬季,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对蚜虫、蜘蛛、地下害虫等虫害的越冬或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地区中部和东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冬繁,扩大了春季流行菌源。2014年春季,大部麦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气温明显偏高(高1~2℃),有利于虫害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南方麦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特别是湖北南部和重庆东部降水偏少20%~50%,对条锈病、赤霉病等病害的流行有抑制作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麦区降水偏多,有利于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也加大了条锈病、赤霉病在北方麦区流行的风险[7]。
2.2 水稻病虫害
2.2.1 水稻病虫害基数较高
水稻“两迁”害虫在华南南部越冬稻区虫源基数较高,其中稻飞虱在海南南部冬秧田、稻桩和杂草上每亩2 000~2 500头,稻纵卷叶螟亩活虫数2 000~3 300头。与越南植保局项目合作了解到,2013年越南中北部稻区褐飞虱虫源面积较2012年增加62%,其中重发面积是2012年的4.3倍,为2014年稻飞虱发生提供充足的虫源基数[8]。二化螟冬前基数,长江下游、东北稻区高于2012年;华南、西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较2012年有所下降,但仍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其中,东北大部稻区亩活虫数为300~1 000头,较2012年略偏多;长江中游、江南稻区为1 500~3 500头,西南稻区为1 000~2 000头,华南稻区为300~750头,较2012年减少10%~19%;长江下游稻区一般200~300头,较2012年增加3%。三化螟在华南稻区亩活虫数一般300~700头,与2012年相当。另外,大部稻区稻瘟病和稻纹枯病田间菌源广泛存在,具备病害流行的菌源基础。
2.2.2 栽培措施及水稻种植品种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当前,我国华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多,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残留稻桩高,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另外,水稻主栽品种仍以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且大部水稻品种抗病抗虫性普遍不高,其中西南常发区抗稻瘟病品种比例不足20%;黑龙江省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为60%以上,且品种抗性普遍呈下降趋势,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2.3 气象条件总体对水稻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3年冬季,华南稻区平均温度较常年偏高1~2℃,总体大气热量和水分条件对“两迁”害虫的越冬存活和繁殖有利;2014年春季南方稻区温度较常年偏高,华南稻区降水较常年偏多2成,非常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东北稻区2013年冬-2014年春季平均温度较常年偏低1~2℃,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0%~50%,对螟虫的越冬有一定不利影响。西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2013年冬-2014年春季温度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对螟虫的越冬、存活、孵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玉米病虫害
2.3.1 玉米螟和黏虫基数比常年偏高
据调查,2013年秋季北方和南方多个系统监测点灯诱三代黏虫成虫种群数量比2012年同期显著降低,但仍高于2011年同期和常年。与2012年同期比,辽宁彰武、河北栾城和北京延庆8月下旬至9月上旬灯诱累计蛾量分别减少95.3%、99.0%和90.6%;山东北隍城岛9月上、中旬回迁黏虫量减少93.1%;上海奉贤9月份累计诱蛾量减少94.0%。与2011年同期比,山东北隍城岛、上海奉贤分别增加17.5%、45.6%。与常年同期比,山东北隍城岛比2003-2011年平均值增加80.4%,上海奉贤比2007-2011年平均值增加108.6%。玉米螟冬前基数东北地区较偏低,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和新疆明显偏高。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为101.3头、吉林为52.0头、辽宁49.5头、内蒙古26.4头,比2010-2012年平均值分别减少32.5%、31.8%、38.5%和24.3%,与2012年同期比,吉林增加16.2%,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分别减少18.9%、14.5%和20.7%;新疆、江苏、河南、安徽和山东为41~60头,陕西、天津、河北、山西和湖北为22~31头,四川、重庆、云南和湖南为9~19头,北京和宁夏低于5头,其中,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和新疆比2012年或2010-2012年平均值增加30%以上。玉米大斑病等玉米病害田间菌源分布广、基数大。二点委夜蛾冬前发生基数低于2011-2012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和北京等7省(市)34个市(区)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16万亩,接近2012年;平均虫口密度为0.05头/m2,比2012年减少76.8%;河北邢台、邯郸最高密度为3~6头/m2,山东菏泽为2头/m2,分别比2012年低33.3%和接近。大斑病等病害2013年发生较重,菌源量大、分布广泛[9]。
2.3.2 玉米种植制度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分析,玉米主产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玉米螟重发势头有所遏制,一些地区粉碎玉米秸秆也起到压低越冬基数作用,但由于全国玉米种植区域和主产区规模逐年扩大,东北春玉米多年大面积连作,黄淮海主产区实行小麦-玉米两熟制和春、夏玉米混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高肥水管理和机械跨区作业等措施,且东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大部地区生产品种对玉米螟抗性差,为害虫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境,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传播扩散,加重病虫发生[10-12]。
2.3.3 气象条件对玉米病虫害发生较为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春季气温,黑龙江、吉林大部、内蒙古东部较常年同期偏低,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东部、山东大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吉林东部降水偏多20%~50%;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以上气候条件将有利于东北和黄淮地区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也有利于一代黏虫在江淮、黄淮麦区的发生危害。夏季,如遇降水偏多天气,将有利于黏虫、二点委夜蛾、大斑病、褐斑病等病虫害发生危害;如降水少、气温高,则有利于蚜虫、叶螨、双斑萤叶甲、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1]姜玉英,曾娟,张丽.全国小麦条锈病测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32-35.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3年全国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植物保护,2013,39(2):1-4.
[3]曾娟.我国2012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6):78-85.
[4]冬小麦冬油菜苗情总体较好早春田管任务较重[EB/OL].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312/t20131231_3728601.htm.
[5]曾娟,姜玉英.2012年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和监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6]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价(2013年12月-2014年1月)[EB/OL].http:∥cmdp.ncc.cma.gov.cn/influ/moni_china.
[7]曾娟,姜玉英,霍治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科技导报,2011,29(20):68-72.
[8]曾娟,关瑞峰,吕荣华,等.越南水稻重大病害虫发生概况及其与中国相关性浅析[J].世界农业,2013(7):123-129.
[9]刘杰,姜玉英,曾娟.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13,39(6):86-90.
[10]曾娟,姜玉英,刘杰.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与监测预警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2):117-121.
[11]张云慧,张智,姜玉英,等.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J].植物保护,2012,38(5):1-8.
[12]姜玉英.2011年我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