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觅泉”
2014-02-06张健
张 健
“泉”,为地下流出的水,可比喻为事物的来源、产生的根由等。人们熟悉的宋儒朱熹《观书有感》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的补给注入,使“渠”清澈澄明,映照天光云影的表显意向,比喻人读书获得的充盈感悟、心灵澄澈、自在自得的境界,实在是高!职业教育也需要寻觅这样具有“源头活水”的补给功能的“泉”。何谓职业教育的“泉”?我们认为就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际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同理,教育实践也具有这样的认识功能,它是教师的生命之泉、发展之泉,是教师从新手到专家成长的“根”。所以,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其“泉”的功能和价值。
一、教育实践是经验之泉。经验是人的经历和体验构成的行为倾向和人生铺垫。它是人亲历亲为、躬行实践的产物。教育经验源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它是人与世界实践层面结成的关系。一个新教师和老教师的原初差异就在于经验的多寡和积淀的丰瘠。实践生成经验,经验寓于实践,离开了实践,经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验的作用在于: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和源泉。杜威说,生长就是个体经验的扩展和不断的改造。所以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建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需要经验的奠基、支持和促成。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从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都不能忽视自身经验的建构。
二、教育实践是理论之泉。实践与理论是一对范畴。实践是“形下之行”,理论是“形上之思”。从二者的地位和关系看,教育实践之于理论永远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本源性的存在。它是理论的来源和感性基础,决定和制约着理论;反过来,理论是实践的提炼和升华,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从理论的生成过程看,理论永远是源于实践的需要、源于实践的总结、源于实践的支撑、源于实践的升华的产物。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是无根的东西,就是灰色的存在。所以理论永远不要谋求脱离实践而制造深刻,而必须永远扎根实践、接纳地气,理论之树才能上薄云天;必须永远汲取实践之泉、滋溉理论,思想之流才能通达江海,永不枯竭。
三、教育实践是智慧之泉。智慧是运用已知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物之能力。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构成“流”与“泉”的关系。实践是“泉”,它派生教育智慧;智慧是“流”,它引领并指导实践,“指导人生之事物”。例如,有学者说,教育智慧是临场应变的机智与才艺,说的是教学管理和驾驭的智慧;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很好的知识体系”,说的是教学实施的智慧;都与实践融为一体、过从甚密。知识虽然构成智慧的援手,但它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种素养,一种品质,一种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解决问题的智识、智能、智谋。实践是智慧生成的根源,智慧是实践的结晶。一个富有社会历练的人,充满交际智慧;一个能工巧匠,饱有制作智慧;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凝聚着教育教学智慧。所以,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必须从实践经验的积累、培育、丰富的源头上用功,做好固本强基的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富有教学智慧、育人智慧和行动智慧的人。
四、教育实践是方法之泉。方法是做事的方略、法则或办法。方法所由何来?来自实践,来自经验。它是在大量的、丰富的、乃至一些重复的做法基础上的反思、总结、提炼和抽象的结果。所以教学的做法实践是构成方法的源泉。做法是实操层面的东西,它是指教学的实际操作、执行和实施的过程。做法虽然包含方法,但还不是方法。它只是教师一种经验性的操作,习惯化的教学运作。方法是观念形态的办法。它打破了做法的隐性与遮蔽状态,使之彰显为可以用符码表征和概括的理性表达,定格为显性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有法”,指的就是显性化方法。从二者的关系看,做法的实践为方法提供概括的对象,理论的基因;方法则是对做法的概括与升华。它扎根于实践土壤,在汲取实践智慧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成,既具有形而下的实践根基,又具有形而上的理论品格,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因而必然可以有效的反哺教学、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