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寿棠《医原》学术思想溯源※
2014-02-06陈子杰邓慧芳翟双庆
陈子杰 邓慧芳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系,北京 100029)
石寿棠《医原》学术思想溯源※
陈子杰 邓慧芳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系,北京 100029)
本文在系统梳理石寿棠 《医原》、《温病合编》相关原文记载的基础上,对 《医原》的成书年代,石寿棠的学医经历,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起源进行了研究,以澄清目前有关石寿棠学术思想源流认识的不清之处,并据相关资料推测了石寿棠与同时代医家余国佩、吴鞠通的关系,为石寿棠学术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石寿棠;医原;余国佩;吴鞠通
石寿棠,字芾南,为清代名医,其生卒年代不详,现有 《医原》、《温病合编》二书流传于世。虽然石寿棠现存著作数目不多,篇幅不大,如 《医原》9万余字,《温病合编》6万5千余字,但是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学术见解还是得到后世医家的赞赏。如任应秋 《中医各家学说》云石氏为清道咸间安东(江苏涟水县)人,著《医原》二卷,包括医论二十篇,议论风发,分析入微,其中 《百病提纲论》一篇,分析燥湿二气,极为精审[1]。国内流传的另一部石氏著作 《温病合编》依其序言应撰写于清代同治六年 (公元1867年),郭振球评价是书治学推崇叶天士、吴鞠通、戴麟郊,主张博采诸家,穷流溯源,特别对温毒证治、疫疹源流症状鉴别,论述尤详,发人深思[2]。所以研究石寿棠的学术思想溯源有助于阐明中医学界对独重燥湿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认识,下面重点谈谈笔者对石寿棠及 《医原》的一些研究心得。
1 《医原》的写作年代及评价
据 《医原·自序》云:“年来公车栗六,迄无暇时,复以南北烽烟,逼近乡里,邑候延余倡办团练,每于夜巡稍暇,人静更阑,重述先子之绪言,因汇前贤之全说,凡四阅月,得 《医原》二十篇。”可见石寿棠曾主持团练护卫家乡时编纂了 《医原》一书。而据 《医原·吴序》“时咸丰十有一年辛酉夏月清河愚弟吴昆田谨序”中提到的吴昆田 (1808-1882),为清代诗人、藏书家、方志学家。《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记载,“吴昆田,淮安府清河人,字云圃,举人,刑部员外郎。晚年家居,贼犯清河,团练防守,邑赖以安,著 《漱六轩集》”。此段记载也能与石寿棠在 《医原·自序》当中所述吻合,可见 《医原》的写作时间应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前后,该书成书后还被后来清代医家沈菊人珍藏,并获得好评,如 《中国医学大成》所载张声驰 《医原·跋》中云:“吕君伯仁叩关而入,袖书一卷,曰:此名石孝廉芾南先生之 《医原》,而为吾师沈菊人先生所珍藏者也,读其自序,知孝廉胸储经济,学有渊源……洵属医林之宝筏,寿世之慈航也。另张声驰在 《医原·序》中也云:“近得石孝廉 《医原》一书,其立论在先识人身内景,脏腑形质,营气卫气,五行生克,百病提纲,及手足各经阴阳表里之义。次及内伤外感,儿病女科,标本虚实,无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机。又次则述及药性,有论无方,脱尽窠臼,视世之拘拘然守成方者,相去爰啻霄壤”。可见 《医原》一书,简要精练,医理深刻,得到当地医家的认可。
2 石寿棠的学医经历与特色
石寿棠在 《医原·自序》当中曾记载了其学医的历程,如云:“余家事医学,历七世于兹矣。……爰为寿棠立程课,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虽习举子业,未尝或忘,家慈又体质素弱,医药不离,每侍疾时,与医家参以诊剂,辄颇得效,自是尤三致意焉。”可见石氏学医一方面有家传七世从事医学的背景,一方面在诸医家给其父诊治过程中,与多位医家有交流经验的体会。同时,石氏在从医过程中,也是博览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如针对当时温病学派的诸多名家,其 “因于课读之余,尚论轩岐经旨,博考群贤议论,敬承家学,遍访名师,其于盈庭聚讼者必衷诸一是,其于卷帜浩繁者必要其旨归,琅琳珠璧,无美不搜,名曰 《温病合编》”反映出石氏业医兼收并蓄的一面,同时石氏对于当时西学也是十分包容的态度,并不排斥,在 《医原》当中曾多次提及西医学的观点,如在认识肾与膀胱时,石氏云:“肾主水,肾开窍于二阴。肾与天枢穴通,故曰当脐属少阴经。膀胱在前阴交骨之里。西学谓膀胱内有精囊,有精、溺两管,内底有两小窍,斜与肾通。按:男子精、溺管,至前阴会而为,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津者,溺是也;液者,日生之精是也。气化者,三焦之气化也。彼西学之说,尚与经义不悖。脏腑部位体用如此,知此则知病之所在矣,然病有诸内,必形诸外,更当即着于外者言之。”另外,从 《温病合编·序》中也可以看出,石氏虚心向学的一面,如云:“敢希海内名贤补偏救弊,实能起天扎之民同登寿宇,棠将执弟子之礼以事之。”综上可见,石氏学医除家有所传之外,还兼容并蓄,博览众家,为其阐发新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细究其 《医原》、《温病合编》其学术见解应来自不同的医家影响。
3 《医原》学术思想溯源
清代名医石寿棠著 《医原》一书,在重视天人相应和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独树一帜,首创 “燥湿二气为百病纲领”之观点,在病因、病理、辨证、诊断、治疗以及药性理论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所创新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3]。但是是细读 《医原》一书,前后印证,“燥湿二气为百病纲领”之观点应也是石氏学有所宗。《医原》一书当中曾提及多位医家观点,上至汉代张仲景、钱乙,下至清代喻嘉言、陈念祖,而石氏称为 “先生”,可为其师者,则有4位,一是鞠通先生,如 《医原·儿科论》云:“吾乡鞠通先生,悯儿之疾苦,作 《解儿难》一册。……疳积一证,鞠通先生谓疳者干也,干生于湿,与内伤饮食痉同一病因。”此即清代名医吴瑭 (1758-1836),字鞠通,与石寿棠生活年代、地域有接近之处。二是春山先生,如 《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云:“春山先生分平仄看法,实有至理。”《医原·湿气论》云:“余氏春山曰: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此即清代医家余国佩 (生平不可考),字春山,著 《医理》一书,撰于咸丰元年(公元1857年),生活年代及行医地域及学术观点与石寿棠极其密切。三是瑟庵先生,如 《医原·儿科论》云:“瑟庵先生云:世俗妄传惊风之证,惟此乃副其名。”考瑟庵一名,医家无载,观 《温病合编·卷二·用承气三弊》曾云:“汪文端公瑟庵曰:温热之证,有解表之后邪复聚表,……。”此应是清代文人汪廷珍 (1757-1827),字玉粲,号瑟庵,江苏山阳人,谥文端,与吴鞠通年龄相仿,关系密切,但非医家。四是景岳先生,如《医原·内伤大要论》”或曰:景岳先生云:丹田暖则火就燥,下元固则气归精,甘温能除大热,又何不可用之乎?“此应是明代医家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仅出现1次。另外,目前通行的排印本 《医原》在《内伤大要论》中曾提及 “汪讱庵先生”,如 “汪讱庵先生云:小儿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汪讱庵为清代医家汪昂 (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距石寿棠生活年代较为久远,而考 《医原》中国医学大成本,此处做 “汪瑟庵”,考虑到其所涉及的儿科内容及汪瑟庵与吴鞠通的密切关系,此处应为"汪瑟庵"为佳,而且在余国佩的 《医理·六气独重燥湿论》中曾提及汪瑟庵对燥邪的贡献,吴鞠通的 《温病条辨》中也确有汪瑟庵点评燥邪之语。以上四位先生中,应以余国佩、吴鞠通对石氏学术影响较大。
3.1 清代医家余国佩对石寿棠的影响 《医原》提及五位的先生中,以 “春山先生”出现次数最多,对石寿棠学说观点影响也是最大,如 《医原》一书中,涉及汪春山之处有10处之多,除前文所引2条外,余下分列如下:《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云:“春山先生曰: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病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于捉摸。”《医原·切脉源流论》云:“春山先生分刚柔、圆遏、神气六字看法,最妙。”《医原·内伤大要论》云:“春山先生曰:龙雷为水中之火,春夏湿升水旺之时,龙雷多动,雨势愈大,电光愈腾,必得西方风起,天之燥气下降,龙雷乃藏。” 《医原·女科论》云:“春山先生曰:气为血帅,血实为气航。”《医原·女科论》云:“春山先生云:治风先养血,血充风自灭。”《医原·儿科论》云:“春山先生谓痘疹为燥火之甚者也,其次当以痉病为重。”《医原·用药大要论》云:“春山先生谓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医原·用药大要论》云:“春山先生从邵子元运之说,谓古今药性,未能画一,如今之元会世运,正当燥火司天,故燥病独多,万物亦从之而变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药味多变苦辛。”以上内容涉及8个篇章,内容从诊断到病机、妇科、儿科、用药,而且相关篇目内容与余国佩的著作 《医理》有多处相吻合,尤其是关于 “燥、湿”重要性阐述,以 《医理》阐述较早,如今人研究余春山资料时说:新安医家余国佩在其 《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中系统阐述了 “燥、湿”,其 《医理》成书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早于 《医原》成书年代[4]。同时也有学者从比较 《医原》、《医理》两书书名、各论、条目、内容、行文等方面来看均有雷同,应该是石寿棠阐发推广了余氏 “燥、湿论”[5]。其实笔者认为从余国佩曾在江苏南京、如皋业医从职的经历来看,很有可能余国佩就是石寿棠的授课老师之一,否则 《医理》、《医原》二书不会从成书年代、书名内容如此相近,而且《医原》多次援引 “春山先生”之语,而 《医理》首列“六气独重燥湿论”、“湿气论”、“燥气论”等这些均是明证。
3.2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石寿棠的影响 石寿棠对吴鞠通的学识也是及其推崇,如 《温病合编》卷首首列“《内经》(鞠通氏注)”,此后,又在书中多次援引吴鞠通的温病见解,显示出对吴鞠通在温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赞同,同时石氏并没有因此全盘接受吴鞠通的观点,如其评价云:“又得吾淮乡前辈吴鞠通先生,著《温病条辨》,取其论辨而推广之,其论证穷流溯源,详审精密,而所立清营、清宫诸方,又未能透邪外出,殆未免偏于救阴,有矫枉过正者欤。”在 《医原》当中,也较多提及鞠通先生,共有5次,分列如下:《医原·百病提纲论》云:“吾淮鞠通先生尝谆言之,奈何病家犹强食,医家犹禁食,而竟昧乎大中至正之理也哉。”《医原·女科论》云:“鞠通先生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鞠通先生云:经谓燥淫所胜,男子颓疝,女子少腹痛,此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坚结不散,而成癥疾,勿论男、妇,化癥回生丹主之。”《医原·儿科论》云: “吾乡鞠通先生,悯儿之疾苦,作 《解儿难》一册。……鞠通先生谓:疳者干也,干生于湿,与内伤饮食痉同一病因。”可见 《医原》一书当中,并没有过多涉及温病学的太多内容,而是本着其写作目的探讨医学之源,围绕病机、妇科、儿科阐述,同时从关于鞠通先生的口头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记载,可以看出,鞠通先生应有对石氏的面授机宜之处,另据与吴鞠通同时代交游甚好而作《吴鞠通传》的清代文人朱士彦与 《医原》中提及的清代文人瑟庵先生汪廷珍、《医原·序》作者吴昆田三人熟识交往的经历来看,石寿棠应与吴鞠通应有认识交往的机会,甚至石寿棠也应受过吴鞠通的传授指点,否则 《医原》当中也不会多次有关"鞠通先生"的训导之语。石寿棠不仅在温病学说当中学宗鞠通,在妇科、儿科等证治当中也借鉴了吴氏的经验,反映了石氏对吴鞠通医学思想吸收的全面性。
4 总结
历来有关石寿棠学术思想源流认识略有不清,如有其认为其为独重燥湿理论观点的首创者,也有认为其理论源于余国佩之 《医理》者,但又无直接证据,笔者根据石寿棠的两部著作 《医原》及 《温病合编》的相关记载,总结 《医原》的成书年代与背景,石寿棠的学医经历,探究其学术思想的起源,推测了石寿棠与余国佩、吴鞠通的关系,为石寿棠学术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1]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03-207.
[2]郭振球.石寿棠《温病合编》学术思想[J].广西中医药,1987,10(1):29-31.
[3]杜松,潘桂娟.石寿棠《医原》之学术特色述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329-1330.
[4]汪沪双.余国佩燥湿思想评介[J].江西中医药,2005,36(7):5-6.
[5]周雪梅,陈雪功.新安医家余国佩对燥、湿二气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151-152.
Traceto the Source About SHl Shou-tangs'Academic Thought in Yiyuan
Chen Zijie Deng Huifang Zhai Shuangq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Based on the systemic survey to the SHI Shou-tang s'writings such as Yiyuan and Wenbinghebian,this paper provides an analysis and estimate for these questions:when SHI Shou-tang had finished the Yiyuan;How to learn TCM;Exploring the origin of his academic though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SHI Shou-tang s'academic thought understanding,An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specul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 Shou'tang and YU Guo-pei,WU Ju-tong.All these research lay the groundwork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academic thoughts about SHI Shou-tang.
Baihu Renshen Decoction;zengye Decoction;Type 2 diabetes;Chinese medicine threapy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0.003
1672-2779(2014)-10-0005-03
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
* 通讯作者
张文娟 本文校对:杨 杰
201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