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判定:理论与经验研究

2014-02-06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性共生安徽省

李 停

(1.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所,上海 200025)

1 研究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 余年发展,安徽省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从2000年至2010年,安徽省工业企业数从3680 个上升到16277 个,总产值从1661.4 亿元上升到18732 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同期GDP年均8.4%的增长水平。在此期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7 个生产性服务业也有年均10.5%的增长水平。但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获得长足发展的过程中也累积一些问题,如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从经济理论上讲,产业升级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产业发展是互动的。从目前来看,安徽省内产业间协作性、互动性不强,表现在地区间拼税源、产业内拼市场、关联产业间拼附加值等“以邻为壑”的各自为战现象特别严重。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靠硬性化的契约安排,共生企业多处于非对称共生状态。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问题,对于中部大省安徽省的工业崛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关系:基于Logistic 模型的理论构建

Logistic 模型是研究生物种群在外界环境制约下种群中生物个体的生长规律的基本模型。基本思想是:假设某种群生长环境确定,种群个体在周围环境内的分布均匀,个体生存必需的资源为一常数。当群内个体密度增大使人均占有资源下降,导致种群规模扩张增长率线性下降。假定种群相对瞬时增长率1/y·dy/dt 是种群规模y 的线性减函数,建立种群生长规律的Logistic 方程:dy(t)/dt=λy(1-k/y)。y(t)表示t 时刻种群的规模,常数λ >0 称为种群内禀增长率,由该种群平均存活率和死亡率等特征决定。k >0 表示种群拥有最大的环境资源存量,反映种群拥有环境资源的丰裕程度。当y(t)=k 时,种群增长率退化至0,种群规模不再增大。

注意到产业共生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容易将Logistic 模型应用到产业内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之中。以y(t)表示t 时刻某产业的成长状态,λ 为产业自身禀赋决定的增长率,受产业的进入率、淘汰率和产业内企业开拓新市场能力的影响。k 表示该产业拥有的全部供给资源,受产业拥有的投入资源存量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决定。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平均可利用资源下降导致产业扩张速度线性下降。该微分方程存在两个平衡态y=0 和y=k,但只有y=k 是全局稳定的。

上述产业成长的Logistic 模型是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系统内共生模式的理想模型,结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特殊性,将其共生关系抽象成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水平竞争关系、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水平协作关系、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间垂直协作关系,分别讨论各情形下模型的均衡解。

2.1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水平竞争模型

以制造业产业内两个存在水平业务竞争关系的产业1 和产业2 为例简化分析,每个产业成长都符合Logistic 规律。两个产业在投入品市场和产品市场为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和客户展开水平竞争,水平竞争中的成长数学模型抽象成:

y1(t)和y2(t)分别表示产业1 和产业2 在t 时刻的成长规模水平,λ1和λ2分别是两产业固有成长率,k1和k2分别是两产业在区域内的规模上限,θ 是某产业成长对另一产业成长的影响度,由于存在水平竞争,故影响的方向为负。

命题1:存在水平竞争关系的产业构成的共生系统,产业平衡规模水平是由外生的资源供给和产业相互影响系数内生决定,与共生单元产业固有的成长率无关。

2.2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水平协作模型

处在产业链同一水平位置的产业除了竞争关系外,也存在横向协作的可能性。水平协作的利益可能来源于横向联合的互补效应,或者共有知识的溢出效应的正的外部影响。水平协作模型如下(各参数假定同上):

与产业内水平竞争模型比较,水平协作模型的区别在于产业间彼此成长的相互影响方向为正,这是产业内水平协作共赢的数学抽象。上述模型也仅存在唯一稳定的一般平衡点。在模型假设下,有以下两种可能存在实际意义:一是θ1≪1,θ2>1 或θ2≪1,θ1>1,即产业间彼此成长相互影响系数一个很小趋于0,另一个大于1。此时两产业因共生产生的能量交换不对称,共生模式属非对称互惠共生。二是0<0θ1,θ2<1,此时以分工为基础的产业共生协作能产生巨大新能量,新能量的分配在共生系统内比较平均,共生模式属对称互惠共生。

表面上看,上述两种情况水平协作模型都能实现两产业互利均衡,但均衡收敛速度以及均衡稳定性是不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非对称互利共生模式下均衡调整时间长且不稳定,产业共生具有“刀锋”特征,相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均衡调整快且相对稳定。

命题2:对存在水平协作关系的产业构成的共生系统而言,对称互惠共生均衡调整时间短且均衡稳定,而非对称互惠共生均衡调整缓慢且均衡具有“刀锋”特征。

2.3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间垂直协作关系

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垂直协作关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直接作为制造业的投入,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被捕食关系。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资本产业共生关系为例,说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垂直协作关系。如果高新技术产业不将资本业务外包,受市场竞争压力和业务单一限制,风险投资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而使其业务呈几何级数递减,表示为=-λCyC。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资本产业垂直协作共生模型可表示如下:

其中ω 是高新技术产业购买风险投资产品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从模型可知该比重下降时,风险资本产业成长受到限制。当高新技术产业正好满足风险资本产业业务需要,且风险投资产业业务规模不再扩张时,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资本产业达到平衡点

3 安徽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判定的经验分析

共生模式又称为共生行为模式,既反映共生体内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换关系。袁纯清从利益分配方式将共生行为模式分为寄生、偏离共生、非对称互利共生和对称互利共生。本部分将对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当前共生行为方式现状、较长时间内的变化规律,并基于模型的预测功能对未来变化趋势作探索研究。关于共生模式判定,本研究用质参量定义的共生度来检验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

3.1 质参量的选择和度量

共生度的基本含义是共生单元间或共生系统内参变量变化的关联度,由反映共生单元外部因素的象参量和反应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质参量构成。类似于哲学里的内因和外因关系,质参量对共生关系形成占主导因素,且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参照胡晓鹏对质参量选择的基本思想,对存在纵向业务联系形成的共生关系,以产业增加值作为主质参量,能很好体现产业模块组合后的协同效应[1]。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关系主要是基于纵向业务联系形成的,下面以各产业增加值为主质参量。

制造业产业增加值记为vm,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记为vs,则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度δms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δsm分别定义为:

共生度本质上是一个弹性概念,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δms定义成生产性服务业主质参量变化一个百分点对制造业主质参量影响的百分比,体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值与共生模式对应关系在表1 中列出。

表1 共生度与共生模式关系对应一览表

3.2 数据选取和相关说明

本文选取1992—2012年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主质参量,数据来源于1992—2012年安徽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参考李冠霖的方法,以50%的中间需求率为临界点,中间需求率超过50% 以上的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2]。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安徽省中间需求率平均而言超50%的大类行业有运输、仓储和邮电,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仅统计此三个大类数据,制造业统计采用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分类中行业代码13~43 的共31 个大类产业。

3.3 计量模型建立及技术处理

通过散点图发现在考察期内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故回归模型建立如下:

为了研究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样本考察期内各年份的共生度值,而现有统计数据没有连续的月度统计数据,故无法直接测度各年份的共生度值。为解决这一难题,考虑到共生度本质上是弹性概念与上述线性模型回归系数(本质上是边际概念)存在关系:可在模型回归系数α 和β 确定后,利用各年份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带入上式可间接计算出每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度。同理可以测算出各年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

3.4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以1992—2012年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数据,使用Eviews6.0 对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上述两模型调整以后可绝系数都在98%以上,且通过1%的高水平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依照前文模型技术处理方法,各年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计算公式:

结合相应年份数据,计算出1992—2012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见表2)。

总体而言,市场化改革以后,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1年,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性模式属生产性服务业寄生情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这种业务剥离可使得企业节约交易成本和充分享受专业化优势。一般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剥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通常遵循无关业务—从属业务—核心业务的剥离顺序。因此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关系形成早期,新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尚属产业幼稚期,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多依赖于下游产业制造业的“前向”需求拉动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作用有限,尤其在形成初期,其发展意味着制造业业务萎缩,故处在共生体系中的寄生状态。第二阶段:2002—2012年,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属非对称互惠共生。在历经十余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寄生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后,2002年二者共生度值发生质变,生产性服务业的变化对制造业发展影响为正。图1 绘制出2002—2012年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的变动折线图。可以看出,起初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十分明显,与经济学许多场合一样,这种影响同样存在边际上递减。相反,生产性服务业从无到有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存在累积效应,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共生度值逐渐

上升。

表2 1992—2012年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和共生模式

图1 2002—2012年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度变动

在2002—2012年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持续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共生度持续上升,但共生度的变动并非是同一速率。在历经2008年前迅速下降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值的变化变缓。虽然共生系统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转变的内生力,但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这种转变可能是十分漫长,这种状况不利于发挥共生系统的促进功能。利用表2计算出的共生度数据,利用下述模型方法估算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行为模式由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的平均调整时间。

注意到共生系统外生环境改变的长期性,共生模式的调整也是缓慢的。将时间变量引入模型,假定共生度调整到由共生外生环境和产业内企业行为决定的长期水平,模型一阶差分形式为分别是t 期和t-1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共生度值,参数θ 值反应现期共生度值调整到长期水平的速率。对参数θ 的估计可以计算出系统收敛于对称互惠共生均衡水平的时间T=Δt/ 1-θ。

应用前文已经已经得到的1992—2012年共生度值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得:

注意到Δt=1,则T=1/(1-0.963)≈27年,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平均调整时间。

4 简单结论和政策启示

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许多地区往往过于看重某一支柱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似乎这一产业的发展就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腾飞。比如说,各地都将地产或金融业视作本地发展的重点,试想通过简单房地产或金融业比重提升,就能将本地发展成金融业中心。按照共生原理,产业产值固然重要,但它充其量只是数量协调的内容之一。而作为共生体,单一产业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产业共生关系的优化,也不能促进产业共生系统能量的增进。某些产业共生系统的均衡仅受共生系统外生资源和产业相互影响系数决定,与单独某个产业增长率无关。按照这个思路,共生体中的某个产业优先发展虽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作用,但忽视质量协调最终难以为继并导致共生系统的瓦解。

检验表明,考察期内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寄生模式后,目前仍处在非对称互惠共生,而由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演变成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需要近30年的时间。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系统均衡只与共生环境和产业相互影响系数相关。因此,要求在遴选共生单元时要注重产业关联性、互补性和相容性,塑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共生界面。其中内部界面的性质与业务模块和产业技术性质相关,而外部界面受制于宏观经济体制。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共生机制,建立全息性、开放性的外部共生界面,打破封闭的外生界面,逐步提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系统能量。对安徽省来说,各地市、各产业需要超越本位利益做更高层次的设想,将以邻为壑的水平竞争转变为价值链的协作关系。充分认识区域间、产业间共生规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实现协同进化和互动发展。

[1]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2]李冠林.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征[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生产性共生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