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钱镈到空首布——读先秦布币(一)

2014-02-06戴志强

中国钱币 2014年1期
关键词:铸币农具铭文

戴志强 戴 越

殷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8世纪),在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的同时,诞生了原始意义上的金属铸币。到春秋中期以后,周王畿和三晋地区在“钱”、“镈”的基础上终于诞生了完全意义上的铸币——“空首布”。

一 从钱镈到原始空首布

商代以后,在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青铜制的农具“钱”和“镈”(bó),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用,都离不开它,所以被农耕区人们用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也可以说是取得了实物货币的职能。《诗经·周颂·臣工》曰:“命我众人,庤乃钱镈”。《说文》的解释是:“钱,铫也。古田器”。铫即锹,与铲同类。《广雅·释器》的解释是:“镈,锄也”。所以,钱是向前推的铲形农具,镈是向后拉的锄形农具,“钱”和“镈”在当时都是农具的一种名称。中国人把货币称为“钱”,便是原于此;把春秋战国时期的铲形铸币称为“布”,也是原于此,因为“布”和“镈”谐音。

从农具“钱”和“镈”到原始铸币的诞生,从作为农具的实用价值,到实物货币的两重性,再到金属铸币作为货币的专一性,经过逐步脱胎、演变,使之最终适应于货币的流通和携带的需要。从殷商到春秋中期,大约经历了五百年的漫长历程,期间必定会经历过多次大的改造、变革,才能完成质的飞跃。其中又必定会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减重。从现在掌握的资料可以知道,商周钱镈经历过逐步减重的过程,在西周时期还出现了专门铸造的“半镈”。西周完整的钱镈大约通长160、宽100mm 左右,重约200g。而唐晋源收藏的一枚“半镈”通长90、宽55mm 左右,重量为112g(出土于山西运城和河南交界的地区。图1),大致是“镈”重量的一半。“半镈”的出现,显然是因为货币实际使用的需要——减重。实测数据告诉我们:到西周后期原始空首布的通长一般为100mm 多、足宽为70mm 多,重约110g(图2),这个重量正好和半镈的重量大致相当,器形却类似完整的钱镈,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半镈”的出现,是原始铸币诞生和演变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的出现也成为后来货币分等制度的始作俑者,效仿“半镈”,时而推出一种新的半等制货币,成为战国时期货币减重的一个重要手段。

货币减重不仅是先秦钱币演变的一条主线,也是秦汉货币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它一直延续到西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为止,货币的单位重量才最终确立为五铢,约相当于今天的3.5g 左右。

二是器形的改造。从农具“钱”和“镈”到原始铸币的诞生,器形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到西周晚期以后,它们的钱体不仅较农具“钱”、“镈”轻薄得多,而且原本用来插柄的“銎(qióng)”的下端已经不再延伸到钱身的中部,而是退缩到了钱身的上部;原来钱身中部隆起的脊棱,已经变成了一道象征性的竖文;钱面也开始出现了诸如“丄(上)”、“山”、“六”等简单的铭文。这种“原始空首布”已经从实物货币脱变出来,不再兼有农具的实用功能,它们已经是专门铸造的货币。

钱币器形的改变也是先秦钱币演变的一个常制,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的古钱才最终定格为方孔圆钱的币制,而这种币制作为中国古代流通货币的定制,一直延用到清末、民国初年。

二 空首布的三种型制

空首布由原始布改造演变而来。空首布是东周时期的青铜铸币,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晋、郑、卫、宋地区,空首布没有大小分等的制度,但有逐步减重的趋势,其中大型者铸造时期相对靠前,而形制较小者,铸造时期或应相对靠后。以平肩弧足空首布为例,特大型者通长140~150、肩宽60~70、足宽70~80mm,重50~80g,平均重约60~70g(这个重量大约又相当于原始布的一半),多无铭文,銎部呈六边棱形,它们应是原始布向空首布演变的早期制作。小型者通长63~81、肩宽35~39、足宽37~43mm,重约15g,应该是空首布的晚期制作。

因铸行区域不同,空首布分有三种型制,即: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兹分述如下。

1.平肩弧足空首布

春秋中期,周王室首先开始铸造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铸行于周王畿地区。进入战国以后,周王室的权力逐步萎缩,王畿地区逐步缩小,空首布的货币职能也随之衰退,逐步由平首布取而代之。但空首布作为周王室权力的一种象征,却一直陪伴周室走完了它全部的历史过程。

平肩弧足空首布的主要特征是:与原始布相比较而言,布身更为轻薄;虽保留空首,但不再深入布身,布首的下部和布身的顶部直接相连;銎部一般呈方形,个别有棱形的;布身平肩弧裆,正背均有三条平行的竖线,以代表原始布中间凸起的筋和銎部两侧凸起的边,四周有廓;因铸造上的原因,布首范芯的支点会在銎部留有不规则的穿孔(图3)。

图1.1 镈(60∶100)

图1.2 半镈(75∶100)

图2 原始布(上)(75∶100)

图3 平肩空首布(土)(75∶100)

根据平肩弧足空首布布身的大小,可分为特大、大、中、小等型,但都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明显的界限。钱面多铸有文字,一般都是单字的,现见有铭文的种类达200 余种①,分别为记数、天干地支、方位、名物等,也有记吉语、族姓或地名的,内容分散,涉及的面很宽。其中,记名物者或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图4),如从“卯”、“田”,从“卯”、“贝”,从“卯”、“牛”的组合字等等,或许是指卯时祭祀用的供物。而从“雨”者当与天气有关;从“木”、从“禾”者当与农作有关;从“戈”者当与战事有关;还有从“六牲”的、从“皿”的、从“ ”(双手捧物状)的,或许都会和祭祀活动有某种关系,这些都是早期铸币处于原始状态的一种反映。

中型平肩空首布的铭文内容开始出现和货币、经贸活动有关的文字,如“钅斤”布的“钅斤”字,为货币单位(图5);如“市南小化(货)”、“市东小化(货)”、“市西小化(货)”、“市中小化(货)”一类的铭文又和市井商贸活动有关(图6)。

小型平肩空首布中,则有“东周”、“安周”、“武”、“安臧”等记地、记吉语的钱文(图7)。

从钱文内容的变化,可见大、中、小型空首布的铸期应该有先后的区别,总的趋势是:逐步减重,货币的理念逐步强化。大、中型者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铸币;小型者或应是春秋末至战国的铸币。

2.斜肩弧足空首布

图4.1 卯田

图4.2 卯贝

图4.3 卯牛

图5 平肩空首布口钅斤(75∶100)

图6 平肩空首布市南小化(75∶100)

图7.1 平肩空首布东周(75∶100)

图7.2 平肩空首布安臧(75∶100)

图8 斜肩空首布武(75∶100)

斜肩弧足空首布铸行于周王畿和晋的韩、魏地区。与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区别在于:一是斜肩,二是布身正、背面的两侧均铸有两条斜线(图8)。可分为大、小两等,大型者一般通长78~88、肩宽43、足宽49mm 左右,重约22~32g,相当于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重量。小型者一般通长72、肩宽37、足宽42mm左右,重约16g,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重量大致相仿。

布面文字或为吉语,或为地名,有的也铸明货币单位“钅斤”。其中“武”字布最为常见,说明铸额较大,应该是一种记吉语的钱。马昂《货币文字考》卷四曰:“武者,盖取七德之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曰: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也有说“武”字是记地名,但地望待考。此外,小型布中所见的钱文“武安”、“武采”等,或许也都是吉语。

“三川钅斤”、“卢氏”等则比较少见,应是记地名和货币单位。

斜肩弧足空首布的始铸时间,大型者约相当于大、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后期,属春秋晚期;小型者应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大致相当,属春秋末战国初。

图9 耸肩空首布二(75∶100)

3.耸肩尖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也是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的青铜铸币,开始铸行的时间或略晚于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铸行于黄河以北的晋(赵)、卫地区。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耸肩、尖足。这类布的形体大,布身薄,布首较长,銎部呈上大下小的形状(图9)。仿照平肩弧足空首布,亦可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几种,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明显的界限。

特大型者比较少见,应是原始布向耸肩空首布演变的过渡型。其特点是:钱体硕大、肩微耸、銎宽大呈六边棱形,弧裆较深,布身正背均有三条平行的竖线,四周有廓,通长140~160、肩宽65、足宽75mm 左右,重约50g。多无铭文。大型者重约45g,中型者重约30g,小型者重约25g。此外,在山西榆次曾发现过5 枚异型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器形和普通者有明显区别,銎长、身短、足短、裆浅,应属小形耸肩尖足空首布的范畴,重约15g,所见者,均无铭文。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钱铭约有30 多种,多为单字,二字以上者少见;钱文有记数、记干支、记地等;钱文最多者见有五个字的,但前三字不可释读,仅识后两字为“黄钅斤”。小型布中则见有“玄(幺)金”等几种铭文。

综观三种空首布的铭文,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实物货币的双重属性,直接影响到早期的铸币,尤其在周王室的铸币上有明显的表现。周王室铸币上的铭文有很多是与祭祀活动有关的,祭祀无疑是周王室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也是周王室权力地位的崇高象征,因此铸有和祭祀相关铭文的布币或许都曾经兼备祭祀用品的职能。此外,在空首布中铸吉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或许承继于“厌胜”的习俗,因此它们也兼有厌胜钱的某种职能,自然应该是后来吉语钱的先河。这样身兼两职的情况,在周王室以外,后来铸造的钱币上相对会淡薄一些,所以在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铭文中,这种现象就比较少见。而在后期的铸币中,钱币的两重性逐步剥离开来,从而有了正用品(指正式发行的货币)和非正用品(指货币文化的衍生物)的区分。

注释:

①参见戴志强、戴越:《古钱文字》,文物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铸币农具铭文
劳动者的法宝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巧手还原《天工开物》中的农具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略论我国古代钱币铸造中的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
货币的演变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农具也要过年了
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影响铸币税的理论及量化研究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笑看有趣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