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部官票京师试行版考析

2014-02-06胡学源

中国钱币 2014年1期
关键词:京师户部咸丰

胡学源

清代晚期,京师版户部官票的实物与相关史料比较清晰。据清代文献披露:经过长时间反复商议,直至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帝文宗奕讠宁才下谕:“朕详加披览,所拟章程各条,尚属周密,着即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颁发各省一律遵办。”三月初颁行试行章程十一条,并在户部设立官票所负责官票发放与回收,五月初三开始印制京师(试行)官票。

一 京师试行版户部官票的版式特征

京师版户部官票使用的是苔笺白纸,而外省主要使用高丽纸,与京票苔笺纸有别。高丽纸是贡纸,纸质优良,印刷的官票清晰精美,而京师4 版户部官票用纸比高丽贡纸更高一筹。笔者采访多位曾从事造纸业的老师傅,他们说苔笺纸是在抄纸时在纸浆中放入一种河中的藻丝(需要晒干),这种纸具有很强的抗拉、柔韧性能。今天如何鉴别有无藻丝的纸张呢? 我们只要将纸张放在复印机上复印,即可看出分布在纸中清晰的类似牛毛丝的东西。清代发行同类的粮台、外省藩库行用的官票的纸张是高丽纸,均没有这些藻丝存在。我们也可借助X 光底片观察机或用照片底片观察机查看。

据清代遗存档案证实,户部官票印刷钞版是精铜镌刻而成,由宫廷内务府照式制造。几枚关键印章所用关防图记则由户部咨行礼部铸造,以昭慎重。户部官票的制造、发行、更换、稽防未尽事宜统由户部立节目妥为办理。

当下,钱币界研究户部官票的学者普遍认同,试行阶段的京师版官票的特点:

1.票面金额为毛笔手书而成;

2.官票框外左上方无“每两比库平少陆分”八个字;

3.官票左侧年、月、日及右侧冠字、编号皆为毛笔手书,且数字全部是中文大写;

4.框外右上方均加盖“月、日付库”红印,日期用毛笔填写。

据王允庭先生《户部官票版式谈》①所说:“所见除一枚为大写外,其余均为小写。”具有以上特点的官票为第一种版别,属早期发行,存世量稀少。

已故钱币大师马定祥先生在《咸丰泉汇》②一书中认为:“该试行票印发时间,仅为咸丰三年五、六、七月而已,现见最早发行的日期为咸丰三年六月七日壹两票,编号为177号。该票由北京图书馆所藏。”

而王允庭先生《户部官票版式谈》文中说:“而存世京师首发品应是咸丰三年五月三日编号天字第92 号,壹两官票。”要比马先生所谈咸丰三年六月七日发行的壹两票(编号177 号)早发近一个月,而编号提前85 号。此张户部官票的首发时间与史料完全吻合。笔者收藏有一张与上述版式特征完全相同的户部官票,但它的发行时间已远远超出六月三十日,而是咸丰三年八月初五(八月十一日付库)编号为天字号10580 号。倘若笔者所披露的户部官票真伪无误,那它即是京师试行版目前发现的最晚壹两票的实物(彩页14)。

据《钞法汇览》,“臣等查原奏京师试行官票章程内开,造票以十二万两为率,自五月初二制造起,扣至六月三十日如数制造齐全。”笔者认为,这里只是“制造齐全”,而不是全部发行出库,就如今天印钞厂,印完的货币入库封存只称为“发行基金”而还没有参与货币流通一样。我们根据此段奏折,总结首批印制的京师试行版钞票如下:

印刷时间:咸丰三年五月初二——六月三十日

冠号面额发放比例每万两应配张数1250 张首批十二万两应印张数:15000 张京师官票号段天壹两500 张6000 张1-6000地五两400 张4800 张1-4800宇拾两250 张3000 张1-3000宙伍拾两100 张1200 张1-1200

合计:15000 张,准银:12 万两

注:但是实际上有的号码超过此数,如拾两票“宇”已见有4151 号,表明当时京师版已超过原预定的12 万两。

总结此批印制、发行之后,该奏折说:“自付库搭放之后,京城行用日益流通。嗣后拟再增制三两票一种,即编为日字号,以便畸零搭放之用。”从此段奏文得知叁两户部官票虽属京师试行版,却是六月三十日以后印制。京师版户部官票是先印好两种规格,后填写面值或加盖部分印章,绝不可能是随印随发。本人收藏的一张是八月初五填写,八月十一日付库,证明时隔六天。

现在国内春秋两季钱币拍卖会日增,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实物资料。据王允庭先生统计,他已记录到第一版手写体有44 枚之多。时至目前,据笔者了解到,除壹两面额的官票发现较多外,其他券种发现很少。由于阅历所限,所知如下:

1.“日”字叁两,据清代史料记载:七月初三增印叁两票一种,票幅与壹两、五两相同,冠字号为“日”字。可知鉴定京师版叁两户部官票的发行时间最早不能超过咸丰三年七月初三日。

马定祥《咸丰泉汇》披露1296 号“日”字叁两票同为七月初五日。同天七月初五日,存世还有一张“日”字1311 号叁两票,为上海博物馆馆藏。从而可知三天印了1200 余张,每日发行额400-500 张左右。

2.“地”字五两发现三张,一为马定祥先生旧藏,发行时间六月初八;一为吴筹中先生所藏,发行时间七月二十六日。另一张是香港收藏家的藏品,六月十三日所发。

3.“宇”字拾两手写体,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张,编号“宇”字1230 号,但加盖“直隶”,改为“云”字502 号,咸丰三年六月十二日发;吴筹中旧藏有一张第3772 号,发行时间咸丰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嘉德2008年春拍第5307 号拍品是“宇”字号727 号,拾两,咸丰三年六月初五。吴先生及嘉德所拍卖的黄亨俊藏品两张拾两票已超过3000 号段。嘉德2009年秋拍黄亨俊收藏纸币有一张“宇”字4151 号,拾两,咸丰三年八月初六日手写体,发行时间已超过七月。此票已加盖“直隶”红色印章,又变为“云”字21 号。

二 京师版户部官票的发行管理机关及管理方式

清代印钞除了设印刷所外并在户部设立官票所,主要负责书写、加盖戳记、画押及复核等事并负责官票发放与回收。官票制成由官票所交银库备放,交官之票亦由银库点收。

今天我们研究户部京师试行官票的主要资料是“试行官票拟定章程十八条”。从该章程知,咸丰官票、宝钞在印制防伪措施、发放、复核等环节,把关是比较严格的。京师户部官票当初印刷成品是一式竖三联,正票左侧与号簿骑缝盖用满汉篆文“户部官票所关防”七字长方形朱印。号簿编记号数,留存官票所,正票右侧与票根相连。骑缝处盖用户部堂印,发行时截下票根留银库或藩库以便稽查。票面左下角,由官票所添用花押,背面手书流通记录。官票所派满、汉总办各一员,满、汉帮办各四员。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咸丰三年十一月连有存根的“宫”字壹两官票,通过此张连张票可知清代官票的发放形式及管理办法。此票是“一式竖三联”中的两联,即保存官票所部分(左侧一联)已留存票所,而主币与右侧一联仍保存完好。此张官票连同存根面幅:258×222mm。存根中印有:“宫字第……号颁发粮台及通所藩库各票,应连票根一并颁行。”还有主政徐某的签字(如图)。

这是此类未裁藩库票。官票章程第四条可证明此票的身份:“颁发粮台及通行藩库各票,应连票根一并颁行,俟解到后,该省藩司即于户部堂印下加盖司印,将票根裁存藩库,以便随时核对。”

三 户部官票京师版两个问题

问题1,如前所述,笔者收藏的一张户部官票,其票面特征与公认的手写版条件相吻合,但其发行时间远远超过六月三十日,而且编号高达10580 号。据笔者考查,此票与下列背景有关:

据咸丰三年七月二十一日,管理户部事务祁寯藻密折——请推行钞法:“……转瞬八月,又届兼放俸饷之期。而本月库存,除放各项外,尚有不敷,八月俸饷全无所出。是以臣等会同商酌,不得已为权宜抵折之计,……。现在中秋节近,指日届放俸饷之期,库款既一时不能应手,钞法亦须酌议章程,诚恐缓不济急,于事体大有关系。合无仰恳天恩,暂发内币五十万以济急需。”③

笔者所藏咸丰三年八月初五日,天字10580 号户部官票可能就是祁主政申述密折的产物。本帧官票吴筹中先生曾于1998年出版《中国纸币研究》一书所引用,见该书第25 页,图2-2-1。可证明户部官票京师试行版远远超过12 万两。

问题2,唯一存世的京师无“每两比库平少陆分”戳记的“宙”字五拾两,银两数字不是手写而是木章盖上去的。

笔者体会户部官票印版只有两种式样,一为壹两、叁两、五两所通用主票幅面清代8×5 寸;另一式样是拾两、伍拾两所用,即1 尺×6 寸。户部官票京师版的第一种形式是壹、叁、五两,主币与左右存根用纸规格为8×8 寸。

四 户部官票的珍稀度评定标准

户部官票第二次印刷是咸丰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咸丰帝正式批准了“推行官票章程”。根据该项章程,为粮台印制的仁、义、礼、智、信5 个冠字,共22500 张。为各省藩库印制票张,按照大省、中省、小省分别多寡,宫、殿、盘、郁、楼5 个冠字印157500 张。所以粮台印刷张数只占此批总量的八分之一。因此今天存世的藩库票要多于粮台票。本人认为,户部官票依发行时间早晚确定珍稀度,应是:1.京师版,京师叁两;2.粮台;3.藩库。但每种官票的大面值票更为稀见,其中伍拾两甚少,伍两、拾两存世较少。罗振玉在《四朝钞币图录》一书附考析中说:“予所见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四种,未曾见到过五十两。”可见存世之稀。

笔者阅读部分清代户部官票的有关史料,结合实物粗略谈一点心得,以飨同好。

注释:

①王允庭:《户部官票版式谈》,《钱币》报2013年4月上半月。

②马定祥:《咸丰泉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054 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清政府统治时期”,第360-361 页。

猜你喜欢

京师户部咸丰
朱元璋道歉
朱元璋道歉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
咸丰妙解写错字
来武汉户部巷「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