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写作如何实现名言的定向转换

2014-02-05次仁罗布

考试周刊 2014年99期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模糊性

次仁罗布

摘 要: 在规范议论文写作方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名言困局。语文教师可从“一材多用”思维中借鉴,指导学生进行名言定向转换,实现“一言多用”。

关键词: 定向转换 模糊性 一言多用 议论文写作

近年来,规范文体意识的呼声愈演愈烈,分析说理居议论文的主体地位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例证代替论证的伪议论文渐渐退出舞台。然而,当下不少学生议论文写作却陷入了名言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引而不证。名言与观点、事例脱节,形同虚设,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二是引而不当。有些学生对名言一知半解,望文生义,胡乱引用。有些学生因腹中墨水太少,搜肠刮肚想到一句名言,就不顾及语境,牵强附会,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三是为文采而引。曾经有人戏称高考优秀作文就是“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于是乎,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背诵大量哲学、美学、文学名言,然后生搬硬套。在快速阅卷中,确实迷惑了不少阅卷老师的眼球,细细思量所引名言,竟与论点“风马牛不相及”。四是杜拟名言。在应试指挥棒下,一些学生,甚至一些老师大肆鼓吹自编名言之高妙,扬言把它安在一些冷僻的外国人名之下即可鱼目混珠。五是名言匮乏。一些学生文学素养较低,平时名言积累不足,于是考场写作就陷入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

如何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名言困局,让普通学生在考场上也能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让优秀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理性思考更深入?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学会名言的定向转换,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名言运用得游刃有余。那么什么是名言的定向转换呢?所谓名言定向转换,就是同一句名言根据不同论点,做出与之对应的分析。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实现名言定向转换。

一、借鉴“一材多用”的方法,启发“一言多用”的思维

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了解决学生论据不足的问题,不少一线老师都曾指导学生使用“一材多用”的方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一则材料可以从中挖掘出多个不同观点。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从南郭先生角度,可以论证“人必须具备真才实学”的论点;从齐宣王只喜欢听合奏的角度,可以论证“大锅饭为滥竽充数者创造了生存条件”的论点;从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伍中直到齐湣王即位才逃走的角度,可以论证“不好的环境使滥竽充数者得以生存”的论点。

那么,一句名言能不能像材料似的实现多角度运用呢?笔者认为,对于名人名言,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一种是指向性明确的名言,必须对号入座,即放在相应主题下。譬如,论证“人要有志向”的论点,可引用“有志者事竟成”、“少年壮志当拿云”、“志当存高远”、“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名言。这类指向性明确的名言,一般很难实现多角度运用。而另一种指向性模糊的名言,则可随机应变,即根据不同论点定向转换,从而实现它的多解性。

二、巧用名言中的模糊性,实现名言对论点的定向转换

生活中,人们常常惊叹一些算命大师神机妙算,其实在于他们说话常是模模糊糊的,玄而又玄。譬如,三位考生询问大师,他们三人是否会高中?大师笑而不答,只是伸出一个手指,结果三个考生惊呼大师料事如神。原来最后他们三仅一人高中。大师真是未卜先知?试想一下,如果结局是两人考中,大师的一个指头代表一人不中,仍然是智算若神。如果三都考中了,大师的一个指头就是代表三一起考中。如果三都不中,大师的一个指头就是代表都不中。看来无论结局如何,大师都是有先见之明的。大师的一指就是具有模糊性的,因而产生多种解释。同理可证,发现名言的“模糊地带”,进而巧妙诠释,就能对应论证不同的论点。

那么,什么是名言的“模糊地带”呢?以罗曼·罗兰“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这句名言为例,其中的“模糊地带”,笔者认为有两处,一是幸福,二是灵魂的香味。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幸福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灵魂的香味是什么,谁也没闻过,很抽象,也可自圆其说。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巧用名言中的模糊性,实现名言对论点的定向转换。总结出四种巧用名言中的模糊性,实现名言对论点的定向转换的方法,主要包括:1.扣词法。抓名言中的关键词,引申说理,并与材料对接。2.化用法。即仿名言说一句扣住主题的话。3.对比法。若一时间找不到正面的名言引出论点,可运用对比法,利用反面名言引出论点。4.点评法。一句话点评名言主旨。

三、名言定向转换对议论文写作的意义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需不断锤炼思维,这样才能思想深邃、掷地有声。名言定向转换训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在写作中发现模糊性名言,积极思索“模糊地带”的多解性,进而得心应手地使用,实现“一言多用”。既可以节省盲目记忆大量名言的时间,又可以解决写作时名言“短路”的苦恼,还可以炉火纯青地展现阐释名言、对接论点的析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名言定向转换的训练中,学生能不自觉提升思维品质,从而触类旁通,以彰显理性光辉的议论文在考场中拔得头筹。

猜你喜欢

议论文写作模糊性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的引用方式
突出“重围”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综述
让议论走向深刻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