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共赏,疑义同析
2014-02-05吴祥华
吴祥华
面对农村中学学生,在当下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形下,我作为语文老师尤其能感受到阅读之重要。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相对较差,全校高一年级共1000多名学生,能把古典四大名著读完的不到30%,即使有喜欢阅读的,其阅读倾向还是停留在奇幻、动漫、校园幽默等快餐文化上,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决定和学生一起阅读,贴近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审美倾向及阅读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之“悦”
学生不喜欢阅读,主要在于没有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我从两个方面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方便其借阅;二是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我先是推荐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籍,以小说为主,例如《水浒传》、《聊斋志异》、《骆驼祥子》、《红与厚》等,学生的兴趣特征决定了他们阅读书籍首先是关注故事情节,因而首先在故事上先吸引他们,学生一旦沉浸其中,就能为其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主动读下去。例如我班孔子昊同学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我鼓励他坚持读下去,坚持了两周时间,他慢慢地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宿命所吸引,后面一口气读完。
两个月之后学生就能慢慢地沉下心来,我就给他们推荐一些文字相对深的书籍,如《史记》、《鲁迅杂文集》、《历史的真相》、《中国文化要义》、《论语》等。当然对这些有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的阅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二、阅读之法
(一)朗读背诵法
我在和学生共同阅读纪伯伦的《先知》时就采用这一方法。因为课时问题,不可能对书中的语句一一解读,只是带着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时间朗读和背诵三则短诗,每天重复,然后安排检查反馈,这样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素材,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其实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很正常,有时是因为缺乏相对应的生活体验造成阅读上的隔阂,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记住,然后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消化,切不可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二)美文集聚法
所谓美文集聚是指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表达优美、富于哲理、形象鲜明、认识深刻的语句摘录下来,形成文学摘抄本,以便和写作指导结合。我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两篇文章的阅读摘抄,并批阅检查,在课堂上对优秀的摘抄加以点评和展示,阅读目的在于致用,读而无用不如不读。
(三)问题讨论法
为了让阅读能够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我将班上60位同学分为10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可有不同的阅读安排。我给每个小组提供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索,一边和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在课堂上,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阅读陈应松的小说《母亲》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最同情哪个人物的命运遭际?理由是什么?
(2)造成“母亲”乃至整个家庭凄苦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3)5个孩子为何要用“羊角七水”毒死亲生母亲?他们可以有哪些选择?
(4)读了这篇小说你如何思考“苦难”与“人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有的是提示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有的是关注书中的细节,有的要求学生能进行情节的归纳梳理,有的问题需要学生有探究意识,有的要关注小说的主题评价。这其中有些问题有一定难度,那就需要凝聚小组智慧解决,在小组探讨中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为下一步的阅读、交流打下良好基础。谈论中有时我也会加入其中,表达阅读体会,透过篇章与学生谈理想、谈人生,其乐融融,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
三、阅读之得
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心智,培养审美情趣,更是为了表达自我。看看学生的读书笔记,心理顿觉欣慰。我班韦杰同学读完《史记》作诗一首以表心迹:
无韵离骚何处寻,汉武御史斋中卧。
春秋文章已卓绝,奈何史记犹技高。
铁划银钩存风骨,金玉良言语倜傥。
一言一句泣血泪,一字一笔值珠玑。
天公何必妒贤人,人杰本自求崎岖。
若非横祸无端降,唯恐绝唱天上响。
轻拭宝鉴蒙尘面,暗舞飞剑砺石刃。
君当自惜更自惜,休教绝唱成绝唱。
还有高嘉炜同学的《矛盾的宋江》、赵紫颖《迷惘与救赎》、孔子萌的《米达尔街之惑》等,在近一年的读书时间里大部分同学都能扎扎实实地读完10部作品,完成10篇读书笔记,一本美文摘抄,这使得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变浓厚了,写作不再感到困难,作文素材积累不够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和学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基础,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对文本的研究更深入,更容易发现平常备课时不太注重的细节,这样驾驭教学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身处快餐文化的今天,囫囵吞枣已是常态,陈与义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似是奢侈品,远而无所至极。然而如果有一天我们也有像苏轼一样“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的窃喜,就自然能明白读书之乐、之得。世事喧嚣,人情浮夸,唯书能净化心灵,愿以书架起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