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职业女性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
2014-02-05郭立燕翟景花李印龙宋爱芹
陈 丽 郭立燕 翟景花 李印龙 宋爱芹△
(1济宁医学院门诊部;2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疲劳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的现象,是一种身体不适的主观感 受。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将疲劳定义为是由个体自身感知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倦怠感及从事脑力和体力工作时的无力感,这种感觉不因休息而缓解,根据表现不同,疲劳可分为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1-4]。 疲劳是职业人群在工作中最主要、普遍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然而长期疲劳是众多身心疾病发生的前奏,严重的会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甚至猝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职业女性工作负荷普遍增加,精神压力也随之加重,她们不仅承担繁重的社会角色外,还承载着家庭重任,国内外有关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研究较为丰富[5-7],但对于职业女性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关注较少。本文通过调查济宁市职业女性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状况,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疲劳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疲劳相应对策提供数据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济宁市5种行业职业女性。包括市级、县级综合医院女性医生、护士,高职高专、普通本科高校女教师,商场、美容院女员工,化工厂女工。入选条件:从事本职工作12个月以上,无精神和全身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3月-4月,抽取5种行业的女性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发放,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有效率87.08%,其中女性医生106人,护士191人,女教师103人,女工人78人,女服务人员88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疲劳状况评定两部分。
一般情况主要为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情况、自感工作紧张程度、婚姻状况、每天工作的时数等内容。
疲劳状况采用疲劳量表-14(FS-14)[4]来评定。该量表为英国皇家心理研究室编制,包括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2个纬度共14个条目,其中躯体疲劳8个条目,每个条目占1分,满分为8分,脑力疲劳6个条目,每个条目占1分,满分为6分,总分合计是14分。得分越高,表明疲劳程度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女性的疲劳状况
职业女性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的严重程度及不同职业间的比较见表1。
表1 职业女性疲劳评分比较(分,
从表1可见,不同职业的女性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疲劳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教师疲劳程度较严重。
2.2 不同年龄组职业女性的疲劳状况
表2 不同年龄职业女性疲劳评分比较(分,
表2表明,不同年龄组的职业女性疲劳状况存在统计学差异,35岁年龄组躯体疲劳较严重,45岁年龄组脑力疲劳分值较高。
2.3 工作紧张状态不同的职业女性疲劳状况比较
表3 工作紧张状态不同的职业女性疲劳评分比较(分,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工作紧张状态职业女性,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工作状态越紧张,疲劳分值越高。
2.4 不同收入水平的职业女性疲劳状况比较
表4 不同收入水平的职业女性疲劳评分比较(分,
从表4可以看出,收入水平高的职业女性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评分均较高。
2.5 每日不同工作时数的职业女性疲劳状况比较
表5 不同日工作时数的职业女性疲劳评分比较(分,
由表5可见,日工作时数较长的女性疲劳较为严重。
2.6 职业女性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90%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以疲劳总分≥11分视为存在疲劳状态,<11分作为无疲劳,存在疲劳状态者占18.2%。对疲劳可能的影响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变量有职业中的教师和工人、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和工作紧张程度。
表6 调查项目的赋值情况
表7 职业女性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躯体疲劳≥7分视为存在躯体疲劳,<7分作为无躯体疲劳,存在躯体疲劳者占22.3%。对躯体疲劳可能的影响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变量有职业中的教师和工人、教育水平和工作紧张程度。
以脑力疲劳≥5分视为存在脑力疲劳,<5分作为无脑力疲劳,有脑力疲劳者占14.5%。对脑力疲劳可能的影响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变量有职业中的教师、教育水平和工作紧张程度。
表8 职业女性躯体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8 职业女性脑力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疲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好发于30~50岁年龄组,以女性多见。与职业压力、社会压力有很大的关系[8]。国外调查发现疲劳的发生率在7% ~45%之间[9]。本文显示济宁市职业女性存在疲劳状态者比例较高(占18.2%),其中存在躯体疲劳者(占22.3%)所占比例高于有脑力疲劳者(占14.5%),与国外调查相符。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的女性其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疲劳总分均存在差异。教师相对于医生总体疲劳程度严重,而工人则比医生总体疲劳程度轻。教育水平越高,疲劳程度相对较轻。未婚者的疲劳程度轻于已婚者。工作状态越紧张,疲劳越严重。躯体疲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职业中的教师和工人、教育水平和工作紧张程度。脑力疲劳影响因素主要是职业中的教师、教育水平和工作紧张程度。教师疲劳程度较重的原因可能是调查的为济宁本地高职高专、普通本科高校教师。地方高职高专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学校竞争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除了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外,还承担教学改革、职称评定及同行间竞争等所带来的压力,加上学校地理位置偏远,每天奔波劳碌,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量大,极易产生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另外,已婚职业女性疲劳程度比未婚职业女性严重。已婚职业女性由于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教育子女,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太多,容易产生疲劳感觉。有报到工作中的紧张状态是职业女性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10-11],本文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躯体疲劳、脑力疲劳都随着职业紧张状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职业女性分布于社会各行业,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承载着较多的照护老人及养育子女的责任,因此关心维护她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建议社会各行业尤其是地方高职高专高等学校在今后工作中应重视职业女性的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缓解职业女性的疲劳情况,以提高职业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1] Libbus K,Baker JL,Osgood JM,et al.Persistent fatigue in well women[J].Women Health,1995,23(1):57-72.
[2] Satio K.Measurement of fatigue in industries[J].Ind Health,1999,37(2):225-248.
[3] Aaronson L,Teel C,Cassmeyer V,et al.Defining and measuring fatigue[J].Image J Nurs Sch,1999,31(1):45-50.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90-491.
[5] Samuel BH,Michael W,Simon W,et al.Etiology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testing popular hypotheses using a national birth cohort study[J].Psychosom Med,2008,70(4):488-495.
[6] 王志强,孙薇,吐达洪,等.北京市崇文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5(12):2937-2941.
[7] 刘晴,刘文华,向浩,等.武汉市3360 名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46-247.
[8] 施璐霞,毛广平.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6):49-51.
[9] Angelique E.de Rijk,Karlein MG,et al.What is behind “I’m so tired”?—Fatigue experi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external stimulation[J].J Psychosom Res,1999,47(6):509-523.
[10] 冯利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6):457-459.
[11] 刘伟松,田冶,王小丹,等.医院手术科室医护人员疲劳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9):1176-1177.
[12] 郭立燕,宋爱芹,李印龙.济宁市职业女性疲劳评定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2,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