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创作

2014-02-05刘嵘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
关键词:诗论白话新诗

刘嵘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胡适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创作

刘嵘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五四时期,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有了全面的变革。其中,胡适对白话新诗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本论文从背景中思考白话新诗产生的原因,在成果及意义上探索五四诗歌革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价值,以期对白话新诗的产生及胡适的诗歌贡献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胡适 诗论 白话新诗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1],胡适直接参与了中国新诗运动的进程,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走向,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应运而生的中国新诗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然而至清中叶,很多诗派“只在形式技巧或风格流派上彼此模拟,始终找不到正路”[2]。晚清时期,黄遵宪倡导“我手写吾口”、以“流俗语”入诗,“言文合一”,倡导具有时代风貌的新诗歌,“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3]梁启超的《新民说》提倡启蒙、批判,促进了近代注重社会性和政治功利性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诗歌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诗界革命”成为五四诗歌革命的先声,为胡适等人的诗论及创作提供了条件。

二、纲领式的中国现代诗论

1916年,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诗学观念。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事”,体现了胡适对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创作的要求,成为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9年,胡适提出“诗体大解放”,指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4],主张“语气自然,用字和谐”以打破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破除传统诗歌清规戒律对诗情的束缚。以胡适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结合文学革命对新文学的要求系统地提出了新诗论,是对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和艰辛探索。

改变旧文学的弊病,是胡适诗论的着眼点。《文学改良刍议》在提出“一曰言之有物”之观点后,随后指出,“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5]是文学衰微之大因。用典“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愿意”,是“躲懒藏拙之计”;对仗的骈文、律诗因“束缚人之自由”而“佳作终鲜”[6]。缺少思想及情感的文学就像无灵魂无脑筋美人,是实不可取的。晚清的诗界革命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但“新民”的要求下,诗歌附属于民族、国家话语,并没有完成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使命。扩大诗歌反映面,将实地的观察与个人经验相结合,内容及形式上真实精准、细腻婉转而淋漓尽致地反映时代精神的诗歌成为胡适等人努力的方向。

文学的进化观念为胡适诗论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7]。由此胡适提出了“不模仿古人”的文学要求。旧文学是脱离时代风貌的“假文学”,是没有生命的“死文学”,用白话表现新时代的“真文学”和“活文学”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诗歌。

胡适的诗论集合了中国传统自由诗论的精华,并将其系统化。“八事”中除了“须讲求文法”以外,王充、袁宏道到清末的黄遵宪都提过类似看法,例如袁宏道就主张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各方观点散见各处,未综合整理。胡适辨证地汲取了古代文论的精华,吸收黄遵宪的“我诗写吾口”观点的同时,又指出文学革命的第一步是文字问题的解决,“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才是真正的“诗体大解放”[8],改变了“诗界革命”重内容轻形式的文学主张,将形式的真正变革作为表现新文学可能性的第一步,为新诗的实践做了文学形式上的准备。

西方诗歌理论和创作对胡适诗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如果我们真要研究文学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9]。胡适不仅重其创作,也积极借鉴西方的文学艺术技巧。受欧美诗坛注重具体意向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相”[10]的“新诗”。当然,胡适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艺术技巧,而是借其具体意向来摆脱诗歌格律的束缚,以达到诗的“散文化”目的。

三、胡适诗论下的新诗作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诗论后,胡适用“科学家的实验方法”[11]做起了白话新诗。1920年3月,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出版,收有1916年至1919年的诗作74首,里面有运用白话口语创作清新、明快的“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的《蝴蝶》;有运用具体意向写出的得意之作《老鸭》,有同情下层民众的《人力车夫》,“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有表现质朴爱情的《病中得冬秀书》等。在《尝试集》的示范及开创下,刘大白、康白情、刘半农等诗人纷纷响应,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的白话诗歌。刘半农的 《扬鞭集》既有表现社会黑暗的现实诗,也有咏唱理想的爱情诗;《相隔一层纸》表现着对下层贫民的同情,《教我如何不想她》抒发着对爱情的向往。康白情的《先生和听差》中“听差的手和脚是先生的手和脚”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周作人的《小河》表现了对个性解放的向往和追求……新诗大量涌现,用白话语言、具体意向、自然韵律创作白话新诗成为许多诗人们自觉的追求。

四、“五四”诗歌革命的意义

在胡适等“五四”诗人的自觉追求及艰辛探索下,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全面的变革。白话替代文言成为中国新诗歌的正宗,出现了鲁迅的《他》、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小河》、康白情的《草儿》等成功的白话诗作。白话新诗冲破了五七言等旧体诗的束缚,在诗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涌现了自由体、无韵诗、民歌诗体等多种白话新诗体。刘半农的《扬鞭集》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也有新格律体、散文体等。白话新诗采用诗的自然音节,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限制。周作人的《两个扫雪人》里,平常生活的自然梳理结合诗句固有的轻重高下的节奏,自然流畅。《尝试集》中的蝴蝶、鸽子、老鸭,《扬鞭集》中的落叶、大风、老牛等,诗人们用具体的意象,现代的韵律或诗歌自然的韵律,传达五四时代精神的诗情诗意。初期的白话新诗虽然在新旧转型中“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12],艺术上有非诗化、大白话、散文化的倾向,但敢于说真话、道真情,内容上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及下层人民,突破了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形式上突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为转变文学观念,做了文学形式上的准备。

早期白话诗人的探索为后起新秀起了开创性与示范性的作用。1921年,新诗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人生派”承袭初期白话诗人关注现实的写实主义精神,用诗歌探寻人生的价值及意义,在外在写实及自我表现上更加深刻;“浪漫派”追求想象及激情,真正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新月诗派”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小诗派注重表现内心的沉思和哲理;早期象征诗派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提倡“纯粹诗歌”,并强调“色”“音”在诗歌中的重要性等。在借鉴及批判早期白话诗歌中,中国诗歌进入多元、开放的阶段,不同主体观念的诗歌流派开始出现,诗歌的创作理念更加丰富,诗人的创作意识更加自觉,创作个性更加突显,诗歌创作成果更加丰富,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开始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935.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3]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转引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4][10]胡适.谈新诗.夏晓虹.胡适论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夏晓虹.胡适论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夏晓虹.胡适论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11]胡适.《尝试集》自序.夏晓虹.胡适论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2]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夏晓虹.胡适论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诗论白话新诗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新诗画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