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陈永洲事件浅谈虚假新闻的辨别

2014-02-05□沈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核实通讯员

□沈 珞

(奉化日报社,浙江 奉化 315500)

从陈永洲事件浅谈虚假新闻的辨别

□沈 珞

(奉化日报社,浙江 奉化 315500)

《新闻记者》刚评选出2013年“年度十大假新闻”,《新快报》记者陈永洲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等案例赫然在列,这为业界再度敲响了警钟。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捍卫舆论监督再度引发热议,这里,笔者也略作浅谈。

虚假新闻的源头

虚假新闻包括“新闻事实”没有真实依据,通过臆造、捏造的假新闻和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而成的新闻失实。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记者作风不踏实引起虚假

和“陈永洲事件”差不多同时,在业界还有一件引发热议的事情——2013年10月25日,《黑龙江晨报》澄清前一日刊发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一文,报道是黑龙江省穆棱市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笔者也曾接触过类似事件,一位见习记者为了完成任务,杜撰了“黑心棉”等好几篇曝光的稿件,文中有模有样写了地点、当事人等,编辑在编稿时向文中提到的有关部门作了补充了解和核实,证实这些新闻完全是“闭门造车”。

几年前跟媒体同行聊起,听闻有记者参加会议,去了常常把资料往怀里一揣,坐一阵子就离场了,结果写出来的新闻和会议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遗漏重要环节,造成媒体极为被动。

新记者缺乏经验造成虚假

新记者很容易成为虚假新闻的撰写者,这主要是因为新记者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有的新记者被采访对象利用,牵着鼻子走,从而写出虚假新闻。比如《奉化日报》曾有位新记者接到热线,一位70多岁的妇女称邻居违建,自己屡受欺压,还提到部门不作为,态度恶劣。新记者迅速采访完稿,但经编辑审稿,发现多处疏漏和可疑,指派了一位资深记者带其多方采访核实,结果事实完全不一样。

还要警惕一类现象——有读者曾来电询问有关劳动合同的新近情况,有新记者采访了法律援助中心,结果得到的答案和劳动行政部门的不完全一样,所幸编辑接触过此类问题,要求该记者核实重写。

通讯员写稿把关不严虚假

几年前,本报曾接到一则通讯员来稿,写的是某加油站加油工误将柴油当汽油加,向消费者做了赔偿。通讯员写稿时夸张、虚构,添加了“心里想着股市行情……误将柴油当汽油”等情节,并对赔偿结果未加以准确核实。本报编辑在接到这则消息稿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核实,最终决定不刊发。还有一位报社通讯员曾发了一张图片给报社,图片中主人公右侧有一只鸽子,左侧比较空,他觉得画面不够美,在图片左侧PS了一只和右边一模一样的鸽子,结果被编辑慧眼识破。

通讯员写虚假新闻,通常是因为有的地方和部门把新闻报道任务列入全年综合目标考评范围,重压之下和兄弟单位攀比可能杜撰;二是受利益驱动。一些通讯员小有名气后被商家等利用,或因私交“替友出头”。由于关系熟悉,加之一些通讯员往往任职于某部门、某单位,采编人员比较容易轻信他们的来稿。

网络信息来源参差造成虚假

如今,网络已成为很多媒体人的新闻来源,尤其是年轻记者大多具备高学历,对各种先进的通讯设备操作熟练。有的人以为在网络、通信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已经不合时宜了,把大多数时间留在网上扒新闻,配合电话、QQ很快就交稿。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因为没有实地采访加以核实,出现虚假新闻,善后时甚至连采访对象都找不到。比如2008年的“方静间谍门”事件,涉及不少传统的权威媒体,其消息源就是博客。

虚假新闻的防范

“陈永洲事件”和2010年“中华女暴打记者”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新闻刚发出时,记者还赢得了相当支持至少部分同情,然而在事实真相揭晓或部分揭晓后,公众舆论明显偏离媒体和记者。主要原因就是媒体、记者出于私心背弃了新闻的真实性,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尽管从法律意义上来说,“陈永洲事件”仍无最终定论。

陈永洲说:“我自己也在反思,这些事情是怎么出现的。对当前的新闻媒体来说,我可能不是孤例,整个新闻行业应该以此为戒。”事实上,无论是“陈永洲事件”还是“中华女暴打记者”,又或者是“韦洪基事件”,还是之前的“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等,无一不是新闻丧失真实的后果。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同开车要把着方向盘,方向盘把错,焉能不出祸?

恪守职业道德

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利益调整,极易出现浮躁、动摇和笔杆子偏移。因此,媒体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和教育,打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基,树立崇高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尊重新闻真实

坚持一线采访。无论“走转改”还是“群众路线”,都强调新闻媒体“脚底板下出新闻”。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尽管有的新闻确实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但尽可能要“网上听声,网下解决”,在基层、在现场、在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新闻事实来说永远重要。

多方认证信息源。新闻采编应控制使用类似“有关人士”等匿名信息源,在2013年3月波士顿爆炸事件中,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著名记者约翰·金因为一条错误的匿名消息栽了跟头。如确实需要使用最好多方采集,便于核实,不妨借鉴路透社规定:“只要可能应反复核实信息,两个或更多的信息源好于一个信息源。”

把握平衡原则。采写新闻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把握平衡原则尤为重要,要给所有利益方和重要的非利益方以表达机会,多做调查研究,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切忌在“无冕之王”、“铁肩担道义”的光环下先入为主冲动行事。

建立把关机制

媒体要加强自省和自律。采编人员的诚信严谨作风是防范虚假新闻的第一道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媒体除了对报社采编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通讯员队伍也要多加以沟通和培训。此外,有些记者习惯在通讯员名字的前后加上自己的名字,对此千万慎之,最好有制度约束。

注重积累采访经验。可以看到,很多虚假新闻的产生,跟记者经验有关,与作风敬业无关;很多虚假新闻没能够刊发,与编辑经验判断相关。可见,采编人员的工作经验积累和知识面也是防范假新闻的“盾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重大时政新闻和背景复杂、容易引起纠纷的新闻事件暂时不要交由新记者采访为妥,防止因失误造成虚假新闻。

建立健全奖罚机制。建立奖罚机制,结合他律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罚力度,提高制造虚假新闻的成本,起到震慑作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虚假是新闻的大忌,这是一个历来如此黑白分明的问题。没有新闻真实就没有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竞争力。防范虚假新闻时刻需要,否则不止陈永洲,还会有李永洲、张永洲等再蹈覆辙。

猜你喜欢

核实通讯员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信了!转了!核实了!自媒体时代转发公益信息须谨慎!!!
中国2012年增速确认为7.7%
关于颁发新版通讯员证的通 知
《中国火炬》通讯员名单
关于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发展史中几个重要情节的核实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