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2014-02-05陈小小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领导者成员群体

陈小小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任何正式群体中都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且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①。相比于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巨大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过正式群体本身。

一、非正式群体概说

当人们因为某种原因或某些事情聚集在一起时,由三、四或十几个成员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就会自然地产生。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见面聊天,分享兴趣,交换彼此的看法,并且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这样的群体中获得人类需求的满足。由于非正式群体的自创性,使它超出了一般性质上有必要的关系水平。并且,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的无形组织,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

自美国心理学家E·梅奥提出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s)这个名词,人们就将它定义为:组织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出于共同兴趣、观点以及感情等方面自愿结合并无明确界限的人际关系群体②。

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与功能

(一)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E. Sayles,M. Dalton,E. T. Recvues,G. K. Moreno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分类。按照性质来分,非正式群体可分为感情型、兴趣型和利益型③。感情型的非正式群体往往以亲密的情感为基础,有较多的社会往来;成员们之间的感情融洽,并且相互支持,思想方面总能产生共鸣。按成员构成进行划分,可分为纵的非正式群体、横的非正式群体、混合交错的非正式群体以及亲缘型,前三者可以从学校集体、工作单位看出,后者则一般以家庭为原型。根据效应分类,可分为积极非正式群体和消极非正式群体这两种类型。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非正式群体之所以得以存在并持久不衰,是因为它执行着必要的功能并满足人类的需求。

非正式群体比正式群体灵活,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地解决许多具体问题;同时,它也能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出于自愿原则,即使在不督促的情况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能有效、协调、融洽地按时完成任务。在制定计划上,非正式群体也能够发挥特长,弥补正式群体的缺陷和短处。

非正式群体使得人们能够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一种稳定、令人满意的方式给予成员们某种意义的支持感,缓解成员们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种种精神压力。它给予了人们一定的地位与认同,并且促进成员间的沟通,使大家更为互相了解和理解对方,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精神支柱;它还能调节成员们的行为,维护成员们的价值观,为人们一天提供有意义的生活。可以说,人们在各个所处的非正式团体中获得了一种归属。这种归属感不仅增强了群体凝聚力,还有助于提升内在的安全感和个人价值感。

三、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

1.领袖人物的形成

在群体当中,有两种类型的领导者:由正式群体强制施加的领导人和群体当中自发出现的领导者。非正式群体中领导者通常是后者,从更多的意义来讲,不是通过选举形成,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而自发形成的。也就是,没有公开说谁是领导者,但总有那么一个核心人物,总是通过他(她)的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群体中的其他人;他(她)拥有着毫不令人怀疑的能力和潜能,使得群体中的成员们能够信服,并对他(她)的想法和行为做出反应。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各色各样的,所以领导者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些群体甚至没有领导者——即,没有一个成员能有权力为群体做决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色,所以这样的非正式群体就会有一些领导者,也就是说,可能会同时有几个人都是领袖人物。这样的团体相对于其他非正式群体来说,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更好的解决任务、完成目标,并取得很大的成功。

2.领袖人物的形成条件

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会将决定权交给领袖人物,那是因为:

(1)领袖人物对群体(组织)目标的承诺感。当一个人对特定的目标更具有承诺性,那么他(她)就越有可能会做出决定并影响其他人,因为他相信他们一定能够达到目标,走向成功。然而,对群体(组织)表示忠诚本身并不能够构成使他成为群体领导者的唯一因素。

(2)在领袖人物的定位上除了承诺,还需要能力。人们一般会倾向于尊重或听从比他们自己有能力的人。在非正式群体中,能力更强的人会有更高的地位。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通常需要两种特别的能力,有用的能力和表现能力。前者指的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后者指的是他或者她同时也要擅长维持或维护群体中和谐的社会关系。虽然任何时候都是依据特定的情况来确定所需的领导类型。然而这两种能力要素绝对适用于任何情形下的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如果每个成员认为他或她是在完成目标中是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人,那么所有成员就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决定权。

(3)任务复杂性。任务越复杂,就越需要一位领军人物来协调任务活动④。同样,群体越大,为了协调成员们的行动就会越需要中央集权的决策。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非正式群体的领袖有时要能形成和修改群体的目标与规范,但是领袖者如果太快的去改变反而会使他的领导地位不保。

(4)环境压力。在环境压力或危机时期,协调一致和有效的行动是特别重要的——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总是被期望能出现。

总之,忠诚度、现有的能力、任务复杂性以及外部的环境成了非正式群体领袖人物的主要选择条件,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参与其中。

3.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群体里的成员共享一个核心人物,那么群体的整个行为会受到这个人行为的影响,他们总是会受到群体里其他成员的尊敬和信任。虽然非正式群体中可能有几个领袖人物,但一定会有一位关键的核心人物在资历或影响力上远胜于其他领袖,并且在群体活动中一般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会经常性的鼓励、激励大家,使他所在的群体保持快乐等。但是有时很难确定一个非正式群体的真正领袖者,群体的发言人未必就是核心人物。然而,在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一旦被授予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官衔,就很可能会失去原有的责任心和品格。因缺乏正式群体的领导者的必要素质,没有创新精神,谨小慎微,为此惨遭失败。所以,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在没有经过“正式训练”是不宜成为一名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即,除非具备某些条件,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将不等于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如果非正式群体并不与正式群体兼容,这时就有必要削弱或解散这个群体。这个可以通过移除某人,特别是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来达到。

四、非正式群体带来的难题

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能够为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⑤。事实上,不像正式群体那样有共同的或自觉配合的目标,并且成员和形式不定、经常变动;而一个强大的非正式群体会很严重地干扰正式群体的一体化行动,也容易影响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与干劲。

第一便是生活方式的僵化,长期的习性和常规的惯性导致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不愿打破原有的局面以及旧观念、旧思想。事实上,一成不变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不仅会阻碍变革,甚至会导致历史阻滞不前,毫无发展。第二是角色冲突。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产生冲突时,必定会使群体中的个体成员产生角色冲突,并且施加压力给个体。第三,与沟通相应地反面就是只传坏不传好的谣言。在非正式群体中,非事实的谣言一经散步,有可能会导致致命的危机,这不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最后则是说服。因为接受群体观点的诱惑力是很强烈的,所以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很难觉察到自己迫于压力而服从非正式群体。在做某些决定时会牺牲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而“盲目”跟随其他成员,或者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迎合”。这种迎合关系随着成员间的羁绊越深而越紧密,说服的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阻止非正式群体的衍生绝对是天荒夜谈。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让这样的群体解散,而是去理解并影响他们达到群体(组织)目标以及取得成功。

1.正视、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绝对不能忽视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并不是矛盾体,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去除非正式群体就能够使正式群体直线向上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意识到它强大的影响力,正视并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时时注意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的行为

非正式群体在对实现群体(组织)目标上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非正式群体可能会抵制正式群体的政策与目标,限制个人自由,强求一致,反对革新等;但反过来,也会带来益处,它使个人能有表达的机会,提高个体自信心,感觉到自己更有力量,提供人情温暖,以致积极支持政策和目标,做出有利于群体(组织)的行为等。因此,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对人们相互交往、促进身心健康以及发展个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在行为上进行引导,还要在思想文化上作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面宣传,对其支持、鼓励,以自由合理为准则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降低非正式群体的的消极性与破坏力,提供感召力和凝聚力,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渐趋一致,弥补正式群体组织功能缺陷,扬长避短。同时,创造条件科学、艺术以及人文化地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3.注意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

某些人格类型的结合既可以结成群体又能使群体分散,又或者群体与他人或其他群体产生摩擦冲突会倾向于更团结一致,在其中,核心人物绝对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正式群体中的领袖者如果能正确的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那么非正式群体将会成为一个优势。利用核心人物的号召力可以有效使非正式群体转化为一股有利力量,增加团体凝聚力。必须时刻关注核心人物动态,有效引导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与管理能力,发挥其在群体中的积极影响作用。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不管对正式群体或是非正式群体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六、展望与不足

非正式群体可能结合的很松散,也可能结合的很紧密,他们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起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使组织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完整系统,并且满足人类真正的需求。因此,鼓励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相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代沟或隔阂,而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就是理解,保持真诚和现实的态度来对待非正式群体。

我国在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上起步晚、起点低,且发展十分缓慢,直到九十年代才有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多。但是,在实证性方面,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就比较欠缺了,在其成因的定量分析上还不够深入与广泛,缺乏实质性突破;数量远远不足;许多研究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作论述,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只作表面判断,侧重片面而忽视其它重要部分,研究不全面不系统。因此,必须加强非正式群体的实证性研究与本土化,实现非正式群体的真正价值。

注释

①[美]波普诺.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②段万春.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③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④Palazzolo, C. S. Small Groups[J]. Nostrand Company, New York,1981.

⑤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陈曼丽,刘小莉.试论和谐校园视角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建设[J].科技广场,2009,(8).

[2]代鑫.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D].燕山大学,2012.

[3]Grusky O. Organisational Goals and the Behavior of Informal Lead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9(65).

[4][美]赫尔·雷格尔.组织行为学(第9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2-353.

[5]李长青.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引导问题研究[J].求实,2006,(2).

[6]柳德玉,王希玉.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7]孙科炎,詹燕徽.群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8][美]威廉·福特·怀特.街角社会[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4:141-142.

[9]许冬玲.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

[10]张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11]赵志成.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对高校班级小群体行为的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领导者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