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主义与能力本位:两种职业教育范式的比较
2014-02-05
关晶在《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分析了两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资格鉴定制度等实践层面的差别以及两者在职业观、能力观和资格观上的深层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职业主义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职业教育范式,主要存在于一些欧洲大陆的国家,尤其是德语系国家。在职业主义范式下,职业教育呈现如下特点:1.职业教育体系呈较为典型的双轨制形态。2.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过程监控、标准化;教学内容重视培养“职业人”的综合素养;培养方式注重规范化的课程和完整的培养过程。3.职业资格体系相对独立,通常采用规范、严格的鉴定方式。
能力本位范式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能力本位范式下,职业教育呈现如下特点:1.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外部的普职融通,内部的学徒制与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等值以及雇主主导的准市场机制等特点;2.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块化和弹性学制为重要特征,从控制过程转向控制结果,同时弱化了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规范;3.在资格鉴定制度方面,以全国统一且与普通教育等值融通的资格框架以及“学分累积制”为重要特色,鉴定方式更重视对能力的测试。
就本质而言,两种职业教育范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职业观、能力观及资格观的差异。前者的职业观除了谋生手段以外,还有获得某种专业培训和身份地位的意义,后者的职业观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者的能力观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后者是指具体的职业能力;前者的资格观基于过程,后者仅与结果有关。形成上述三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职业主义范式的国家往往有深厚的职业文化,而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的精英文化则在能力本位范式的国家更有影响;职业主义范式的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往往保持着高度的规范性,而在能力本位范式的国家多种资格证书均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行。综上所述,两种职业教育范式的渊源、特征迥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者呈现出了相互博弈、平衡甚至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