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教育新模式

2014-02-05付义赣

职教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意识理念院校

□付义赣 郭 坤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快车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人类处在始料未及的生态危机甚至生存危机状态之中。 为了改变人与自然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发挥教育先行的作用,于是在教育领域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念,即通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让学校教育承担起生态意识教育培养的历史性责任,并通过学校教育延伸至大众教育, 进一步让人们意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领域便逐步建立起了生态教育的新理念。

一、生态教育的中外发展概况

(一)由人类的生存危机而产生的生态教育

人类所面临严重生态危机乃至生存危机,让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开始研究生态教育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生态教育的理念、内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生态教育理念来源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又融入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生态教育的内涵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层面;教育的对象包括所有在校学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 教育的方式包括课堂讲授、短期培训、网络教学、科学实验、媒体宣传、野外体验等;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学原理、生态伦学原理、生态价值观、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生态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人类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从而实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外生态教育启示

从生态教育发展的历程看,它是伴随着发达国家对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而得以发展的。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197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 “人类与环境会议”为标志,将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与环境宣言》,宣言强调,人与自然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存、共处和共进的依存关系。会议还决定把每年的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并明确倡议在这一天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态教育理念建立的开始。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达国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如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优先理念、实现生态现代化、构建生态国家等。循环经济理论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论。 它从产业形态、技术手段等方面,强调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环境代价,强调要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克服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的深刻矛盾,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理念的提出,为生态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

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许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已经把生态教育方面的课程列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让生态文明和生态意识教育走进课堂,让学生接受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建立绿色生态的理念,并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得以运用。 以美国为例, 美国不但普及了高校生态教育公共课程,而且在师范教育方面还设立了以培养生态教育师资为目标的专业。在英国、德国以及俄罗斯,生态学课程是全体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三)中国生态教育现状

中国的生态教育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起步,但与拥有远古生态文明历史的中国却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大遗憾,因为中华民族自古既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生存观和价值观。 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以资源为代价的高耗能经济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的越来越突出,如何让国人意识到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危害, 从而加以改变,教育领域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压力,也给出了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在教育领域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使得我们的生态意识教育进展缓慢。 因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一些高校才开始开设有关生态教育的选修课程,使生态教育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1996 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这是我国生态教育的一部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教育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教育的内容、 方法与途径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逐步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之中。

近年来, 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高度重视,生态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仅仅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来普及生态教育,或者通过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和开展与生态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的是更多的具有绿色生态理念各种人才。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学生群体,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即是技能技术性与实用性,决定了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将是成为服务于社会各领域一线的劳动者,他们所具有的生态意识水平高低,将成为直接影响到建设生态国家、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水平偏低

从生源构成来看, 高职院校的学生受生活地域、生活条件、生活与消费方式以及传统习俗的影响,对一些生态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如节约水电、注意环境卫生等,有的甚至认为我浪费用自己的钱买来的东西别人无权干涉,缺乏对这些知识深层次的认识,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漠然视之,生态意识和知识水平偏低。

(二)高职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只注意自己身边的生态问题,却忽视了国家和世界上需要人类共同保护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尽管一些学校成立了学生的环保组织,但也只是少数人参加,而开展的活动也是停留在捡捡垃圾、清理街道“牛皮癣”等表面上的活动,在学校里大多数人还是游离于生态保护意识之外。部分学生不仅没有生态保护的意识,甚至存在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三)现状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生态意识教育的社会制约。当前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还很不健全。 人们往往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其结果是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重视传统教育理念忽视生态意识教育理念。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只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却忽略了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这就使得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三是课程开设与授课方式的局限。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态意识教育存在着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在扩大发展的同时忽视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有的根本没有相关课程, 即使有学校开设生态教育的公共课程,但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却不能与当前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 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相结合, 与人类的永恒生存发展相结合。四是师资紧缺。从事生态意识教育的公共课师资严重不足,缺乏对生态意识教育的深层研究,缺乏与公共生态教育相配套的实用教材。 这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全面展开与普及,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主流思想,这种状况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的发展缺乏动力[1]。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教育的新模式

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加强生态意识教育,解决生态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是当下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培养,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在中华文明中寻找生态文化的根基,构建“三为三统一”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是实现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即是要形成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环境与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实践锻炼为依托,形成课堂课程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统一、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统一、专业教育和就业岗位教育相统一的全新教学教学新模式。

(一)从中华文明中寻找生态教育的文化根基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古代圣贤先哲早就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道理,由此孕育的生态伦理与教育的理念构成了中华文明重要内涵与价值观念的科学取向,也闪耀着华夏民族聪明智慧的光芒。 在1988 年75位诺贝尔获奖得主集会巴黎, 会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如果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2500 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阐释了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文化建立基础。 以孔子代表的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肯定拥有无所不能的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生存的内在价值,所以《中庸》中强调“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强调要顺应自然法则而不是违背自然法则,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即是道家视为的最高法则,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合一” 的境界。 而以中国的佛教为代表的突出理念是“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从佛教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 作为五戒戒律之首。 以上所列举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念,是我们开发生态意识教育的最好素材,我们必须加以开发和利用, 使之成为我们开展大学生生态教育坚实的哲学思想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2]。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生态教育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发展水平较低,与没有普遍开设生态教育的公共课程密切相关。 因此,普及生态教育的公共课是摆在各个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在开设课程时,要逐步实现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一是所选的教材要具有时代性,内容要浅显易懂;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二是在教学上,力避“填鸭式”,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寓教于乐,构建高效课堂。三是在师资方面,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高职师范类院校要强化培养生态教育师资的理念, 在体现专业性培养的同时, 更要关注基础教育对生态意识教育师资培养的迫切需求。四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律制度教育、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等,探索全新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3]。

(三)以环境与文化建设为基础增强生态意识教育

校园环境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从生态的角度来建设校园环境, 在硬件建设上,要考虑生态的因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鸟语花香的校园中受到生态环境中美的熏陶。学校要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论坛、微博等校园文化载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4];学校还要成立学生自己的环保组织,参与校内外的环保在行动等各种活动,使全校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生态意识。

学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重要的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生态意识专题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图片展览、环保微视频、环保微电影等不同方式,在看到环境保护成果的同时, 开阔学生的生态文化建设视野,使之真正接受生态意识教育,并取得成长与进步[5]。

(四)以实践锻炼为依托强化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生态意识教育是一项具有实践与体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培养必须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课程实践为出发点,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节假日街头和社区服务、环保课题调研等不同方式,使他们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现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宣传工作。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产生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进而增强学生在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生态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意识教育课程、文化建设内容和有效的实践规划,开展有效的引导教育, 学生的生态意识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黄平芳.学校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69-71.

[2]旷永青.新形势下高校实施生态德育问题探略[J].学术论坛,2007(8):23-24.

[3]石迪.大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高职院校辅导员学刊,2011(3):35-36.

[4]刘文良.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现代化,2008(4):33-34.

[5]张永红,刘文良.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5):57-59.

猜你喜欢

意识理念院校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