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推动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2014-02-05罗旭华

职教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院校

□罗旭华 党 印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已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而在如何实现上,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中央政府早在“八五”计划即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在“九五”计划中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之后的“五年”计划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上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的各项举措也先后得到实施。然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缓慢,经济转型的动力依然不足[1]。我们认为,作为产学研结合最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一直未被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供大量高技能人才,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持,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也可以从生产环节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并且能缓解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使教育更加贴近于经济社会的需求,服务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目标。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转型的意义

资本、劳动、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三要素,也是经济转型中的各项政策的落脚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均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培养人才、发展技术的关键是教育,从实践层面看,主要是靠高等职业教育。

从目标定位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体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理论加实践,更侧重于实践,是与产业发展最贴近、最相关的教育[2]。相对于中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是知识积累更多;相对于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是实践经验更丰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从发展现状看,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学生角度,高等职业教育均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11年为例,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80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3%;高职院校招生人数454万,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47.5%;高职院校毕业生数444万,占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52.7%。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3],更关乎人力资源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推进作用的发挥。

从培养效果看,高等职业教育有力地缓解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从2010年起,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毕业生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同时,高职院校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大量专业型人才,有力缓解了 “用工荒”问题。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使一些学生毕业即实现就业,减少了择业困难。高职院校“毕业证+技能证书”制度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说,高职教育有力缓解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为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的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亦存在着深层次的困境,亟待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上升通道不畅

上升通道不畅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毕业时专升本难度较大,二是就业后升迁机会较小。从2006年开始,985和211院校已不再举办专升本教育,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另外,一些省份也正逐步取消校内专升本教育。这些举措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形成冲击。一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复读,也不让报考职业院校。另外,高职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企业中劳动强度最大的群体,工资收入低,职业升迁机会较少,在家长和学生中形成“上高职意味着一辈子是蓝领,低人一等”的观念。这种观念亦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报考率。

(二)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技能教育偏少

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职专业与本科完全相同,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导致相同专业无特色。在高职特有的专业上,“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优势专业不突出[4]。在课程安排上,思想政治和英语教学的课时占了将近1/2,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相对较小,导致学生从学校学得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少,动手能力大多从实习中获得提高。目前高职学生的实习期少则半年,长则一年,时间占整个学历教育的比例过大。高职学生以培养技能为主,若技能大多从实习中获得,则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将大幅降低。同时,高职学生大多会走到生产管理的一线,若没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很难为生产管理提供新的创见、为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活力。

(三)专业设置滞后,精品专业数量不多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满足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专业设置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但是,由于国家对新专业有严格的限制,新专业审批的环节较多,时间较长,高职院校设立新专业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地起到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5]。同时,现在高职院校精品专业数量不多,影响高职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四)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机制不够成熟

目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蔚然成风,但是校企合作的质量参差不齐[6]。一些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企业并没有培养人才的意愿,实习期结束后留用学生的比例较低,学生仅是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校和企业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近年来呼吁较多的工学结合,究竟如何推行,校企之间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经验总结和对比。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高职毕业生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就业主力军,是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大国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成长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中坚力量。化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建议政府统筹教育部门、高职院校和企业,从以下七方面努力,强化顶层设计,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

第一,出台分类招生制度的操作意见,拓宽就业方向。在招生制度上,教育部于2013年4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分类招生制度做了基本规划。我们认为,该制度初衷美好,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涉及面广,触及部门多,有待出台更具体的操作意见。在就业去向上,高职院校需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是与国外学校开展合作项目,通过课程和学分互认,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创造条件;二是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与大型跨国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为学生就业广开门路,并服务于一些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第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课授课比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很多原有技术领域、职业和岗位消失了,涌现出许多新技术领域、新职业和新岗位,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需定期研究地方发展规划,关注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专业和办学方向进行调整。这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教育行政部门顺应市场要求,降低新专业审批难度,提高新专业的备案审批效率,使高职专业与地方经济特色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的专业,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另外,高职院校需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比重,接受教育监管部门的量化考核;提高专业课授课比例,强化技能培养,为学生长远发展培养专业内的兴趣点。

第三,推广“工学结合”经验,强化校企联合作机制。经过调研和实践,我们发现了一种较好的工学结合模式,即学校将每个专业的学生分为两个班,自入学开始,两个班交替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回学校学习,一月轮换一次。这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外,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该模式下的学生在执行力、学习热情、精神面貌等方面明显优于通常模式下的学生,并且该模式下学生毕业后留在实习企业的比例更大,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三方共赢,值得广大企业和高职院校借鉴。同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义务和责任有待明确,形成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力量。学校方面,可以考虑为企业在岗员工提供培训,形成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第四,构建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韩国等国家的经济成就均得益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7]。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学术精英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从教育层次来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定位亟需转型,应引导一部分学生从学术型转向技术应用型。我们建议,应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到高职院校学习专门技能。对于设有高职学院的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学分设置的方式,引导本科生、研究生选修一到两门高职学院的技能性课程,掌握应用性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将具有一定的贯通性,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立体化,经济转型将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支持。

第五,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推广订单式培养的做法。目前一些本科院校亦与企业合作,尝试订单式培养,这一做法受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同欢迎。专业硕士自2010年正式大范围招生以来,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均大幅增加。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以上[8]。我们认为,订单式培养的做法值得在应用性较强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中推广,使学生较早适应企业的需求,并减少择业成本。

第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职学生创业。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更高,由于创业资金或项目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创业动力减弱,成功率降低。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需加大对高职学生创业的资助力度,引导银行发放低息或免息贷款;全国109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其他条件允许的院校率先设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并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为每个创业项目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从场地、资金到智力支持等多个方面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如果有一大批高职学生加入创业大军,加上政府和学校的精心培育,可以预计,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在全国出现,经济转型升级将获得全面而坚实的微观基础。

第七,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蓝领阶层的美誉度。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大量民众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偏见,认为高职学生的出路不广,收入不高,所从事的是低层次苦力劳动;企业也更多地把高职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对待,这些偏见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产业升级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建议,需尽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收入倍增计划为契机,提高蓝领工人的工资水平,使蓝领工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各产业工会评选年度模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蓝领工人的先进事迹予以报道,提高蓝领阶层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吸引优秀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壮大蓝领队伍。

四、小 结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大量专业技能人才,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至关重要。目前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招生人数和就业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力缓解了“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高职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鲜明,校企合作不成熟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报考率。为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需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三管齐下,提高专业设置的便利度,打造精品化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强化校企合作机制,等等。同时,高职教育的一些成熟做法也值得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推广,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力量,发挥对产业升级的人才支撑作用。国家亦需出台鼓励高职学生创业的政策,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蓝领阶层的社会美誉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蓝领阶层的人力资本优势。

[1]鲁桐,党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J].金融市场研究,2014(4):97-104.

[2]李世收.高职院校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助推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13-17.

[3]罗旭华.高等教育创新:优化人力资源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2003(S1):115-117.

[4]徐钢,宿静.高职院校教师内涵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4(9):24-27.

[5]曹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9):61-64.

[6]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3.

[7]张原,陈建奇.工业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17-25.

[8]姚晓丹.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N].光明日报,2011-03-19.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