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014-02-05李秀薇
李秀薇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山东 滕州 277500)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意味着与时俱进,抛弃糟粕,不断形成新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又要汲取他国之长,而本国特色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优势,特色的魅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有足够的自信可以让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强大起来,让中国的民族气质吸引世界人的眼球。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应该说是悲喜交集的三十多年。一方面,人们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的发展变化革新着人们的思想方式。自由竞争催发着每个人的活力,社会犹如一潭活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工业化、流程化带给人们生活节奏的紧张快速,使得人际关系冷漠,经济富有、金钱万能、精神空虚。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纵欲主义、腐败现象充斥着社会。这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通病。一些西方开明的政治家竟发出呼吁要到“东方文化中寻找治病良药”。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良药的世界意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欠发达的国家(包括中国)引起的却是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我们热衷模仿、引进,却从来看不到自己的美,这正迎合了西方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的目的。在综合国力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文化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安全提上日程,我们如果不想被西方全盘西化,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其五千年的魅力折射出惊叹世界的光彩。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适应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固然不能一层不变,其中有些落后腐朽的东西也要剔除。因此,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及其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以下几种基本原理:天人合一的世界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求自我完善的修养意识、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的心胸、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落叶归根忠君爱国重名誉气节的人格气质、孔子的天下有道、大同世界的政治追求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一旦被唤醒,在国人的心中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独立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依托之一。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自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就迷失了方向,虽然,也有人在当今时代呼吁对“儒家”的新审视,但是说来说去还是围绕“仁”作形式标榜,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再也不能如“五四”以前那样深入人心。我们很容易模仿他人,采取“拿来主义”,而将祖上留下的千秋精华全部弃之脑后。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作用到底在哪里。
二、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人们的思维方式活了起来,积极进取、竞争大于合作,做事情总要考虑“经济化市场化”,金钱、利润、利益是人们的行为目标。人际关系的背后也体现为单纯地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促使整个经济市场折射出对“人情的冷漠”。中国屡次出现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事件、环境污染严重、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市场、道德品质诚信缺失、意识严重缺乏。走到今天的中国,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怎能有一个有潜力的市场?怎能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希冀?没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是畸形的市场经济、抛弃了“民族本色”的市场经济是没有特色的市场经济、盲目崇洋西化市场经济是永远走不上“自我创新之路”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文明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多已经消亡,而唯有中国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种传统的优秀精神作为凝聚光芒的一种内在力量起着微妙的作用。这种先国后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人生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文化领域的我们必须坚持用“国家至上、集体主义”的传统精神去规范社会生活。试想一个尔虞我诈极端个人主义、损公肥私、挖国家墙角、贪污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与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推崇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良好社会环境,哪一个更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将和谐作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处世原则。企业是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利润的,故而与其所生存的社会公共关系是否和谐同企业的命运密切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公众的认可,必须以职工为本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凝聚人心,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使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实现良性和谐发展。另外,中国传统崇尚人格气节,这对诚信为本的精神塑造有很大的熏陶作用。《论语·子路》云:“言必行,行必果。”《论语·为政》又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古人看来,诚信是一切道德原则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而这正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所最可缺的可贵精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发扬这些文化传统,为社会持续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为经济生活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理念,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功效。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走出去,而走出去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把经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独特的魅力,这就是现今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是中国存在的现状是优秀传统文化只是简单地生硬地和经济生活扯在一起,使这种独特的文化演化为经济活动的门面装潢,最终并没发出传统文化的功效,而西方在这方面就比我们做的好。例如,每年的圣诞之夜、情人节这天,全世界多少企业因此而大赚一笔,相比之下中国的端午节、七夕节,真是让人失望。再比如,西方出口文化的主要途径“电影业”的发展与中国的电影业相比,使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千秋伟业真的有一种内疚之感。
传统文化的理性光彩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它毕竟是产生于过往的封建专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也有很多负面影响。那就是重人治轻法治,实行家长式管理。这些现象容易滋生独断专行,官僚主义,影响决策的科学性,甚至阻碍其他人的创新和能力的正常发挥,从而使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竞争的活力。所以,中国的企业必须革除它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是有魅力的,传统文化又是苍白无力的;它的魅力在于其“以人为本”的色彩、“重名誉讲气节讲诚信”等,它的苍白在于其过浓的人情、权威的压制性。弘扬传统文化用之于现代经济管理的关键在于放大它的光彩,厘清它的痼疾。简单的说就是以“以人为本的和谐精神”为基本价值观,强化员工认同感,营造开明、开放的决策精神。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扬弃,更要创新和发展。事实上,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首先,文化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获取巨大的动力。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文化领域获得的发展鲜明的告诉我们,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进步无疑有极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其次,市场经济需要文化的发展来获取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以牺牲文化发展为代价的市场经济必然是畸形的市场经济。它会使市场缺乏发展的后劲,缺少必要的规范和约束,缺少可行的目标和方向。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藏,其中,既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强烈的现实精神、鲜明的个体意识、坚毅的人格追求,也有等级的严格性、家长制的压制性,所有这些都要必须迎接现代化各个领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拥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例如,唐太宗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实际上蕴含着唐太宗治国当中的民本思想。这种建设性的思想理论对于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当前,我国的政治理念也是极力倡导“以人为本”,可以说是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对维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另一基本特点是把恪守道德规范等同于遵守政治法则。礼治、德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法只是君主驭制人民的手段。中国古代把“德治”作为治理国家基本的方略,却有许多我们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当前,我们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形成了相应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道德滑坡现象却普遍存在,故而以德治国方略被提到了与依法治国同样战略地位的高度,所以,主张用道德修养对权利与义务进行制约的传统政治理念,在今天政治体制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另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伦理治国的基本精神也有其合理内核,它使得我们社会变得崇尚道德,更富有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的文化道德氛围。我们周围的邻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整个民族气质的展现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几个国家非常重视儒家学说在净化社会环境、建立一个文明国家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日常生活中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持不能仅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维系。传统政治文化的美德应当而且必须填补这一地带的空白,要用潜移默化的力量使美好道德内化为思想信仰。因此,对于传统的政治文化,我们要因地制宜,把其放到适合他生长的地方,让“传统的特色”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学而优则仕至今仍是大多数人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每年公务员招考如火如荼就是鲜明的例证。因此,要想根治权力崇拜意识不能仅依靠儒家的道德教化,必须建立起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从人治思想向法治思想转变。努力消除传统文化中“普通百姓对掌权人的依附意识”的消极影响,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政治环境,让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尊重个人的尊严,保护个人的基本的政治权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的西学东渐到当代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争,争论的核心其实质就是我们要不要传统,如何对待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是必然的与学习同化既有的现代政治经济体制相冲突?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性”为特征,对于以理性和工具性为特征的现代化人文精神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地区,其作用是不同的。对西方发达的国家,一方面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是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向西方传达我国的这种人文精神,无疑在削弱中国威胁论方面有微妙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让西方国家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先,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争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必不断凸显,我们有信心可以改变历史文化中西重东轻的情况。其次,温和的中国文化可以缓解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社会问题。例如,生态危机、道德伦理观念危机、性关系混乱,社会行为激进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危机状态。
战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的高速现代化,尤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东亚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文化确实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儒家学说对东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对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弘扬和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呼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近几年来,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不讲风格和奉献,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一直在滋长,民族自我贬低意识普遍扩散,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程。我们必须改变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把发扬创建当代中国的优秀传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和突破口提上日程。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具有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协调运转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发达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与商业化趋势下更加凸显。我们的传统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庸之道等比较温和的精神。以礼治国对于急速畸形行进的现代化快车来说犹如安置的一个安全带,具有缓冲减压的作用。社会是人组成的,人的活动推动历史的发展,而人的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精神思想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传统精神能够通过人的活动促进社会协调运转,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四海为家的民族胸怀、坚毅的人格追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乐助品质、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优秀传统,也有家长作风、家族中心的专制主义,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正名务虚的伦理精神,重人治轻法治的人情利益等一些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区分良莠。既挖掘继承其具有普遍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良成分,又要革除抛弃已经过时的部分并吸收和借鉴西方一些优秀的文化。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摒弃以“西方文化为主导”还是“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狭隘束缚,博采众长,实现社会的良性永续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要经受历史的考验,才能绽放新的瞩光。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李慎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J].2000,(4):42-43.
[3]于秀兰.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3):23-24.
[4]陈来.传统与现代化——人文主义的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