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亦有道:道家与道教

2014-02-05黄颖梁家胜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道教道家老子

黄颖,梁家胜

(1.青海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2.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对于道家与道教,人们通常混淆不清,认为二者是一回事;而且往往不加区分,就将道家和道教一起,都冠上一顶信仰的帽子。事实上,二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的学术思想属于哲学范畴,是对社会现实的抽象反映;道教则属于宗教范畴,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道教来源于道家,同时也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在发展过程中还糅合了儒家、佛教的某些思想和教规、仪式;二者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联系的地方,又有区别之处。

一、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渊源

1.道家:哲学学派

道家是先秦哲学学派之一。纪晓岚曾经评定道家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传统上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无论是老子学派还是庄子学派,从来没有自称为道家。南怀瑾先生认为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约有四个来源组成:即“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和方士学术”[1] (P128)。“道家”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是西汉司马谈在《论离家要旨》中,到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才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而这个时候的道家大多指的是黄老思想的道家,并不是专指老子和庄子。之所以道家以黄、老并称,是因为道家认为其学术渊源,远绍黄帝,是根据中国上古文化正统传承的观念。把老、庄作为道家,乃后世学者的分类观念。“既栽在司马迁父子的笔阵里说,又受刘歆、班固等一再暗示的影响,加上被魏晋玄谈的陪衬……”[1] (P131)。因此,我们提到道家,便有了以老、庄作为中心代表的观念。

2.道教:制度宗教

道教,主要以道家的学说思想做基本内容,以“道”为最高信仰,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制度化宗教。其产生于东汉中叶,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解释。其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永存,得道成仙。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雏形;到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

“道”与“教”并称,最初见于《老子想尔注》第十八章:“真道藏,耶文出,世间常伪计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然而,当时的人们仍习惯把民间道教称为“黄老道”。道教内容庞杂,以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为基石,“吸取黄老道、方仙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2](P103),可谓是贯串中国上下古今的大成。南怀瑾先生把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也简单的归纳为四个来源:“即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1](P129)。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了宗教“杂家”的面貌。日本学者洼德忠认为:“道教是一种自然宗教,它以古代民间信仰为基础,以神仙说为中心,加之道家、周易、阴阳、五行、谶纬、医学、占星说等的学说和对巫的信仰,借鉴佛教的组织和形态,以长生不老之现实利益为主要目的,具有强烈的咒术宗教倾向”[3](P30)。

二、天道观:道家与道教之“同”

基于对宇宙世界和生命来源的好奇、怀疑以及对于答案的渴望,整个人类世界,便因之产生了哲学、宗教等思考和探究终极性问题、并以人为指向的文化。对于宇宙的定义,最早见于《淮南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所谓宇,便是空间和太空的代名词;宙,便是时间的代名辞”[1](P167)。道家对于原始宇宙世界的学术思想认为,天地未开以前,只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不管有无主宰、前因后果。经过相当时期,这个混沌便分为一阴一阳,也就有了天地的开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变”。(《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道家理论的核心。老子认为“道首先是‘万物之宗’,是万物的本原……”[4] (P6)。道形成世界的本体,产生天地万物,是万有之规律。虚而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东西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就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据,也是衍生万物的根源。道就好像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至于“道”有何内容?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四十章),并没有详细说明,只是描述了它的超凡特性。而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给苦于无法美化自身理论的道教提供了条件。

道教以“道”名教,以“道”的信仰为根本信仰,其思想渊源又主要来自于道家内容的脱变。道教的所有经典著作也认为“道”是产生天地、化生万物的宇宙本原。总体上讲,道教是借助老庄的声名才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属于道家的关于人类来源、万物生成的观念认为,天地开辟以后,最初的人是由天神下降而来;既非另一种神秘力量所创造,也不是由生物进化而来。至于天神又从何而来?就不再加以追究了。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记了来源,便形成了世间的现状。正因道家此种玄思和超越思想,才为道教各种宗教活动的发挥提供了多向的维度、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道教的“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道教的“道”吸收了道家的“道”,“认为宇宙起源于‘道’、‘气’、‘太一’、‘玄’等,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此产生”。[5]溯本求源,这些起源实质上都指的是“道”。“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 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生者也。”[6] (P16)道教所讲的“道”和道家的“道”一样,都是指宇宙的起源,又指万有之规律。道的物质形式是气,万物由气构成。在道教看来,控制现象世界的发生和变化的基本范畴是“气”,“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6] (P12);“元气恍惚自然,共凝为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和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6] (P305)用元气生成天、地、人,丰富了道教“道”的派生方式。

另一方面,道教则特别强调“道”的神秘性,把道人格化。认为“道”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情感和意识的。把“三清尊神”(元始天尊“天宝君”、灵宝天尊“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作为“道”的人格化化身。因之道教的“道”就具有了神仙创造世界的意义,从而把道家本体论引向了宗教。并且,道教发挥了老子关于“德”的思想,认为德即“得”。道教主张人们通过修炼可以达到“道”在我,与“道”合一,成为肉体、精神两不灭的神仙,也就是“德道”。关于如何德道,道教分内修和外炼两部分即内丹与外丹。因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是同一本原分化而成的。所以道教认为万事万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为道教的炼丹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道教提倡并从事炼丹、服气、守一等多种道术,追求永世长存。

三、宗教性:道教与道家之“异”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中国原始自然信仰及其超自然神化的结果,具有浓烈的制度化宗教性色彩。它不仅包含了道家的主要思想,而且也集合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巫史文化、民俗传统、鬼神崇拜和各类方术而成。南怀瑾先生指出,“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三代以上,继承了伏羲与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汉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1] (P167)所以,道教与道家看似不可分离,实则大有不同。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属于哲学派别,思想广泛;而道教是一个宗教组织,它有教义、仪式以及固定的信徒,并信奉经典。

首先,从理论追求上看。道家主要是修身养性,以清净无为为宗旨;而道教最明显的特征是信仰神仙,追求长生不老,提倡修炼而得道成仙。虽然,在庄子的著作中有许多类似的关于神仙的寓言故事,但其目的则在于宣扬如何“得道”。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就是讲如何达到“道”的方法。而道教,无论是教义、教规,还是内丹、外丹等都是为如何成仙这一功利性终极目标服务的。

其次,从道教的伦理制度看。道教吸收了儒家的礼法,把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的教职制度都加以等级划分,建立了森罗严密的等级制度。更是“把儒家的忠孝思想和性命说写入条文”[3] (P109),也就是道教的伦理思想。而在道家,追求的是自然无为,是反对儒家礼法的。老子认为,儒家礼法跟他的大道不符,会造成世间的混乱。

再次,从道教的宗教体制讲:第一,道教有教义教规。道教在初创时,曾利用佛教某些教义来编撰道术,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的科仪。如《初真戒》中的“老君五戒”:不杀生,不荤酒,不口是心非,不偷盗,不邪淫。第二,道教存在彼岸世界。道教看到了佛教的“轮回转生”可以强化宗教信仰的力量,认识到其能更好的控制人们的心灵,并且对人们丑恶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道教学者借真人之口把佛教的轮回转生说引入道教,创立了一个属于道教的彼岸世界,并用神秘色彩来渲染所谓的天界、地狱。第三,道教有至高无上的神。道教利用道家的玄思,使人们相信发现“道”的人便是神。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的神。第四,道教有自己的使者。道教尊老子为使者,并封其为太上老君。第五,道教有专门的教徒。道教的教徒通称为道士、真人等,于道观、洞府、庵堂等地方修行。

然而在道家,有的只是学术著作,并无宗教上的强制执行性。而且老子也不信神,在他看来道就是至高无上的。“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即道家认为“道”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这样就否定了神对万物的主宰,主张人要“体道”、“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心灵自由,推崇人、社会的自然状态。

最后,从道家与道教对于“道”的不同理解的维度讲。道家和道教都讲“道”,但是道家的“道”,属于哲学范畴;道教的“道”则偏重于讲宗教修炼的对象。道教的“道”更强调其神秘性,是人格化的“道”;而道家的“道”则指自然法则、宇宙本原,是超验的、不可感知的,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强调以自然主义的眼光看待世界。道家的“道”是理性思维的产物;道教的“道”是幻想的产物。

综上所述,道教的理论和实践,实质上都是以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依据的。“道”作为道教教义的最根本的范畴,贯穿道教历史的始终,为最高之存在。其体现了道教与道家在构建思想体系上的共同性和理论联系,而且让道教自身的思想体系和制度科仪可以得到法定认可。然而,老子的“道”指的是清静无为,以“道”的自然性来看待现实世界;而道教的“道”指的是修炼成仙,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老庄哲学是超然的、追求永恒境界的,从而吻合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提倡保精、养气,成仙的宗旨。道家的“道”与传统的上帝天神论是相对立的,从而使华夏民族的理论思想从上帝有神论解放出来;与道家相反,道教把“道”人格化,赋予“道”神性。所以道教与道家不是直接继承和发展的理论关系,而是从内容到形式均不断衍化流变的关系。很明显,道家比道教思想广泛,哲学原理全面,而它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总之,道家是思想性的,而道教则是道家与其他思想付诸实践后的产物。道家不像道教强调神性,而是更注重人性、自然法则的重要性;用非神性的“道”作为世间万物的本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家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具有更为深渊而独特的见解,其主张人人平等,顺其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为而不争。在思想蕴涵和哲学思辨方面,道家显然比道教更胜一筹。

[1]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4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窪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梅珍生.道家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李尊,孙小金.道家与道教的区别[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4).

[6]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道教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