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养生思想的价值

2014-02-05刘芳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形神儒家思想

刘芳

(山东女子学院 基础部,山东 济南 250002)

前言

儒家养生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相对于传统文化中其他养生思想以及西方养生体系,儒家养生思想独特的养生观点,将中国传统养生学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开创了传统养生方面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1 儒家养生思想的理论价值

1.1 儒家养生思想的文化内涵

1.1.1 相对于中国其他学派养生思想的独特内涵

养生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是生产者为维持自身健康从而具备持续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活动。而养生思想是对养生活动的理论归纳,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物。对于儒家养生而言,其思想不仅是对养生活动的归纳,更是对儒家文化的反映。众所周知,儒家重社会伦理,以修身为起点,为根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为理想,是积极的、发散的、入世的。儒家思想认为强国与治身在原理上是相通的,所谓“身定、国安、天下治”,养生与治世相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的这种思想进一步地将修身与人类社会的治理相辅相成起来。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其有关的教义和理论,使儒家养生思想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儒家养生思想是儒家基本思想的反映,其宗旨是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主张为根本,重视社会道德的涵养和内心的修养,强调修身与治世的统一,修身为治世,治世是实践中修身。儒家养生是个人身心修养的一种手段,服从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的。在儒家看来,习静养气,可以治心,变化气质,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致中和,使“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从而有助于读书穷理、格物致知、治世驭民。在这种养生思想中,养生并不是纯属个人行为,更不是仅从医学生理学角度理解其意义,而首先是履行一种道德的责任。儒家养生思想从理论生命价值观出发,惜身是尽孝道,健康的身形是施仁义、尽忠报国、传宗接代的保证。可见,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养生、修德和治世的统一,这才是合于天德的养生正道。儒家学说认为个人从属于群体,强调把家、国、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个人服从集体的利益,培育了为整体利益牺牲个体的意识。

1.1.2 相对于西方养生思想的独特内涵

相对于西方养生思想认为生命的原动力来自于机体之外,形成促使机体“更强”的保健理论,作为东方养生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养生思想,认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来自机体本身,提出以“治内”为本的养生哲学,使机体保持“不损”。它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出发,形神并炼,动静兼养,以静敛动,重视内在的精神修炼,在有限的空间里注重内在世界的深化。在养生目的上,注重于内在人格的塑造。因而儒家养生思想的价值表现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 和“寿”,还是为了“道”,因此说儒家养生思想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理论体系。

同时儒家养生思想注重以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形体、机能、意念、精神诸方面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通过意念和肢体动作的配合,逐步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意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这与西方人严格区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思维模式,注重对个体与局部深人探究的认识方法,追求个性发展和对人体机能升华的文化特征,显示“力量”与“健美”,从而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观点有本质的不同。

1.2 儒家养生思想是传统养生学说不可或缺的理论构成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出现在社会政治舞台上,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完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广泛而深远。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养生学说,则成为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基本要素之一。儒家养生之道,虽然不象佛、道二家那么系统,但是它把养生与完善人格统一起来,把养生原则与伦理道德标准结合起来,这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儒家学说提倡的“仁爱”、“中庸”思想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对中国养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也被佛、道两家吸收,形成了养生思想的“三教合一”。

儒家认为人体是统一的、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体本身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儒家养生思想,便是在对人体本身及其与外部环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协调,对传统养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丰富。荀子首先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稽康则从形神相济出发,主张养生必须形神并养,“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他在《养生论》中提出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观点,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养生思想还深刻影响着同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家养生理论。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的总原则,显然是儒家养生“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运用;而《内经》中“疏其血气,而至和平”的观点,是受儒家养生“中和观”的影响。此外,阴阳平衡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另一共同特点,儒家养生思想所提出的阴阳平衡的和谐观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儒家养生思想还涉及到内养、外养、动养、静养等各个方面,从养德到养心养性一应俱全,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养生学体系。儒家养生思想的内容,与许多其他学派养生思想相对应,其中很多观点被道家、佛家以及医家所吸收;同时儒家养生思想也博其他学派之所长,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和。带有鲜明儒家理论特色的儒家养生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儒家养生思想的实践价值

2.1 儒家“致中和”的养生理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儒家学派倡导中庸之道,推崇中和原则。儒家养生思想中的中和观反映了个体自身和谐统一和系统内各个体和谐统一的思想,它对我们的养生活动指明了方向。从个体自身和谐统一而言,应通过具体的养生活动使身体、精神和情绪等方面达到中和的状态。要保持个体和谐统一,就必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过与不及皆会失和,如,暴饮暴食破坏和,当食不食也破坏和;狂饮达旦破坏和,偷懒贪睡也破坏和;超负荷劳动破坏和,好逸恶劳也破坏和。此外,七情六欲过度也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因而要养成处事不急不躁的性格,保持心平气和,胸怀坦荡,才能保持身心康健。从系统内各个体和谐统一而言,人体不仅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所以人的身心的高级平衡必须建立在自然、社会这个综合系统的平衡之上。钱学森先生说:“人这个巨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人和环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这个巨系统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宇宙是个超巨系统,人又受这个超巨系统的制约。”人在社会系统中的中和状态,从社会关系看,在过去应是遵从社会各种礼仪,今天则是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重视道德修养。由此,人的心理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这无疑有益于身体健康;从人际关系看,与他人要坦诚相见,宽以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心态处于轻松自如之状,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机体的免疫力自然会增强。

2.2 儒家形神结合养生思想的积极作用

形神结合是儒家养生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养生要形神共养,既要保持好身体,又要养护好精神,二者并重,缺一不可。在早期儒家养生思想中,形神结合的形神观是其理论依据之一。它主张人的身体与精神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养生中单独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荀子“形具而神生”的思想虽然讲到了形先神后的关系,但是更强调形神相合。早期儒家形神结合的养生思想反映在养生实践中,即为养生应注意养形与养神并重,达到养形以调神,调神为养形的目的。这种形神结合的儒家养生思想对当今养生活动影响很大。摒弃单独强调养形或养神的观点,主张从形神共养的角度探讨养生之道,为当代养生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

人类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近代的养生活动往往更重视生理健康的维护而忽视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约有70%的疾病与不良心理状态有关,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甚至某些癌症的发生都与长期糟糕的心态与情绪有关。儒家养生思想讲究形神共养,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互为因果、互为基础。它重视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倡导每个人应该有愉悦的心情,内心充满友善。对人友好善良,必然为别人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个人自我内部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健康的身体共同维持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达到增寿延年的目的。

2.2.1 保持内心的平和

维持心理健康在于保持内心的平和,平和的心态是心理自我调节的基础。内心平和使气血顺畅、压力降低,有助于身心健康。平和的心态能使人融入自然与社会,谦恭博爱。在现实社会中,维持内心平和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对欲望的过分追求。欲望越多,压力就越大,烦恼也越多,就无法维持平和的内心。只有内心的平和,放弃对欲望的过分追求,个人的身心才会健康。调查表明,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并非完全靠吃各种营养品维持,而是将平和、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融入生活,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关键。这也正是我们当代人应从中借鉴的东西。

2.2.2 自强有为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战胜困难,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条件。它使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困难。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孔子提倡“自强有为”。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儒家所说的“其为气也,配义以道”,即是强调人禀受仁义道德所具有的一种伦理精神力量。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盘”。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消蚀。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唯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

2.3 儒家“以德养生”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儒家养生思想博大精深,以德养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儒学名士和儒籍经典对此多有阐述。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以追求人生自我完善的道德行为为基石和要旨。儒家养生思想提倡道德养生,即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孔子就提出“故人德者必其寿”和“仁者寿”的养生思想。如何达到德和仁,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方式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即养生者以儒家礼仪规范自身言行,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孟子提出“吾善养浩然之气”,以养正气的方式修道德。荀子在继承孔、孟修德养性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道善之道,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的观点,认为修德养生要以善行理气来进行。儒学先贤们这些“德仁、正气、善行”的养生思想,在儒学养生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养生必要修德,通过修德提高自我身、心、形之境界,控情绪、静心态、调气血、筑身心、健体魄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科学发展使人们对儒家养生思想中的道德修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道德修养纳入到健康的范畴,从而拓展了健康的涵义。

国家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全国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予以支持。建设精神文明离不开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儒家养生思想中的许多有益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我们加以改造利用,不但有益于人体健康,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养生思想提倡以德养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加强道德建设,二者存在很高的融合度。以德养生,促使人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更加自觉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儒家养生思想的巨大作用还在于它可以内塑人格、外遵礼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已迈入新世纪,科学利用儒家养生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可悄然改变社会的风气,使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历史根基。我们应揭示与挖掘儒家养生思想的价值,将它融合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使儒家养生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水平,更加凸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 结论

总之,儒家养生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受历史条件所限,尽管儒家养生思想也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但瑕不掩瑜,儒家养生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能对现代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其与时代的贴合度也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下一步我们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从中得出有益的东西,做到“古为今用”,用以指导目前在我国正在掀起的全民健身运动,更好地为增强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1]李畅友.孔子养生之道在中国养生学上的地位[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4,(2).

[2]刘晓瑞.孔子与中国古代养生文化[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陈 忠.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

[4]王建疆.当代养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5).

[5]鞠宝兆.论传统养生体育的动静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6]赵宗跃.中国传统养生法的健身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

[7]彭立荣.儒文化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葛荣晋.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形神儒家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思想与“剑”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意象、形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