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能力标准的应用与评述
2014-02-05陈沧渊
□余 珊 陈沧渊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E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由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培训机构执行,形成了一个配套科学、政策健全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 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是政府认可的全国性技术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该机构有明确、统一和严格的教学依据,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确保行业需求的“培训包”TP(Training package),内容包括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培训框架。 笔者曾赴澳大利亚TAFE 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和访问, 收集、 整理了大量的资料, 对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培训包中能力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一、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能力标准的描述
由政府认可, 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行业技能委员会(ISCS)负责开发培训包和制定职业能力标准, 将能力标准组合成国家职业资格框架AQF(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并随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修订完善。 能力标准是澳大利亚TAFE 培训包中的核心内容, 是指本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职场所需的表现标准。 能力标准与行业紧密相连, 是澳大利亚职教体系的一大特点, 代表了发达工业国家将职业教育、 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实践。
TAFE 有110 多年的历史, 仅悉尼周边就有10 个学院,130 个校区, 开设了1200 多种各类课程。 其中位于悉尼市中心的悉尼学院学生总数7 万多人,远远超过在悉尼大学就读的学生人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 正因为他们能给学生传授丰富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并为学生就业积累所需的工作经验。 大部分TAFE 都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如平面设计、创意设计等,其教学对象有高中毕业的学生、 企业就职人员和失业者等各种不同层次的行业需求者。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AQF 共有13 个等级资格, 其中包括1—4 级证书和专科文凭、学士文凭、硕士证书等[1]。 TAFE 主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学则进行学位教育, 依据专业能力标准的不同让学生具有可选性地进入不同层次学习, 以获取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应用
能力标准的认定确保了专业课程设计能够满足职业和岗位的需求, 使职业教育培训计划与方案具有的可操作性,确保了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一)专业工作实践的能力目标
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能力单元的具体实施去完成,能力单元是指能力标准中的某项具体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评估指南。针对能力单元的课程可选择以适应特定的工作或学习小组, 也可改变一些措辞和添加工作场所所需,但不能删除任何内容或改变意思,导致结果减少。 能力单元包括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对能力单元进行模块式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能力标准,继而获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平面设计四级证书课程由10 个核心能力单元和8 个选修能力单元组成,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原理及要素、绘图、印刷、设计软件运用、设计过程的呈现与陈述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淡化了设计理论与实训课程的界限,注重学生创造性设计技巧与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Research and apply graphic design techniques(研究与应用平面设计技巧)核心能力单元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能力要求、工作指令和标准的操作程序等。 提炼出理解平面设计的基本概要、资源整合、测试平面设计的途径、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四大能力要素。内容涵盖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平面设计工作; 确定所需的平面设计工作资源动态;识别可行的平面设计方案并建立择优标准、选择能满足标准需求的方式进行评估测试;通过所选方案创建和改进平面设计工作使之与目标一致等。在教学中灵活、 科学地将Research and apply graphic design techniques (研究与应用平面设计技巧)、Prepare text and graphic files for print pricessing (为印刷工作准备文字及图像文件)、Interpret and respond to a brief(解释和回应客户需求)等能力单元进行模块式组合,重点在实现培养学生设计技巧与印刷技术结合应用的能力目标。
(二)能力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澳大利亚就业技能框架与核心技能框架内容提出:就业技能由交流、小组工作、解决问题、主动性、事业心、计划和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和技术八个技能群组成,核心技能由学习、阅读、书写和口头交流能力组成。 TAFE 平面设计能力目标的实施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在其专业领域里精确,以胜任专业工作需求。 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要始终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不同能力目标对应其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TAFE 平面设计四级证书Research and apply graphic design techniques(研究与应用平面设计技巧)能力单元包括平面设计历史及概要、平面设计工作思路、平面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与立法、确保平面设计职业健康安全要求; 数字成像及设计软件的技术应用技能、利用技术评估调整和完善平面设计技巧等工作和学习领域里具有事实性、 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确保平面设计职业健康安全要求”中提到培训者应具备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预见、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等[2]。
平面设计专业高级专科文凭六级证书能力单元Engage in the business of graphic design(从事商业平面设计) 描述了绩效目标及采取商业化的方法来支持平面设计活动的专业工作理念、分析了平面设计师在法律和道德层面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寻求全球范围内从事专业平面设计工作的机会; 处理复杂问题和解读各种不同信息的文字技巧, 信息组合及发展专业技能所需的计划及组织技巧、 对潜在的竞争性及冲突性问题进行评估并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引导学生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职能而进行深入、 广泛并具复杂性的分析、探讨、设计、实施与评估的能力[3]。
三、基于能力的评估
TAFE 培训包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估标准,并拥有一系列合法、公平、可靠、灵活的评估模式。 通过评估可显示受试者能够胜任的工作和能力,以及取得与能力标准相符的、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获得应有的工作权利,这将对学习者未来的生活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评估的关键因素及能够显示学生能力所需的证据
评估的标准和准则以能力单元为依据,考量个体差异,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估标准和常规参照评估模式相结合,不断收集评估证据,并给出受试者能力是否达标的判断。证据是被评估者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的证明,包括工作示范、口头问答、书面问答、 已完成的项目或任务及工作样本等等。平面设计四级证书能力标准的评估证据包括提供满足平面设计工作需求的多个实例、演示平面设计技术的指令等。 评估的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如果受试者能力不合格,可申请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和再评估。
(二)评估的环境及特定资源
评估必须立足自身的专业,确保了解行业网络信息和常规的行业信息, 及时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 运用专业的设备及工具进行平面设计工作,并在新的情况中传输和应用专业技能与知识。
(三)评估的方法
评估的方法是收集不同种类证据的特定技术,培训包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估。 TAFE 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严格按照培训包的要求, 将每个能力单元的核心专业能力转化为相应的、可评估的学习结果。 从实际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直接观察,口头或书面问答、访谈、自我评估、数据分析、查看工作日志、收集工作样本、分析雇主报告以及进行结构化评估活动,例如模拟演练、角色扮演、演讲、完成项目任务、案例研究等,并采用专业设备记录受试人员的实时活动, 利用在线问答、网络模拟、电子组合等新技术手段进行评估。 让受试者详解平面设计专业工作思路及策略,并由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对其工作意图和成果提起质疑、进行讨论和提问,做出第三方报告,以判断受试者是否具有专业工作能力。此外评估的方法还应真切地反映工作地点的需求及特定人群的需求(例如残疾人的需求)等。
四、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能力标准的应用对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等。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能力标准的理解与应用,将对优化和完善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面向市场、明确目标,培育具备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1.职业能力标准始终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的能力标准与行业要求相结合,成为其课程制定实施、更新发展的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使学生获得上岗就业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素能,毕业即就业,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及教学成果的转化。 职业能力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些TAFE 拥有自己的设计公司,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工作场所的实践机会,并定期举办学生、教师平面设计作品展示,让学生参与学校形象宣传、活动策划等。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中信息滞后、“纸上谈兵”的现状,要如何培养出具有综合性设计策划、实施建构能力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要求平面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能教育。
2.以能力单元模块灵活组合构成职业课程体系。平面设计专业各级证书或文凭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及课程设置紧扣就业技能需求进行能力单元的模块组合, 每个模块都是一项具体的学习内容,一种相对独立、可测的技能。 其模块式的课程结构(Modular curriculum structures)尽管在确定课程计划时有总体的时间设置,但每个模块的学习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可灵活组织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独特的精神内涵,适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社会学、市场经济学、地域文化差异研究、传统文化探索、设计师就业规划、商业法律等课程,专业能力目标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市场经济的规律,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多样性、前瞻性、科学性,灵活地进行课程衔接的组合。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完善教育融通体系,整合资源共享
1.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 澳大利亚拥有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AQF),TAFE 平面设计课程的能力标准全国统一,所授予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被认可,促进了学院高效率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避免了学生重复学习,整合了教育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我国现行的平面设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存在认证标准不明确、认证机构混乱等问题,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社会权威性及认知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规范职业资格认证体系”[4]。
2.实现高等教育的互通衔接机制。 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的能力单元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能力标准和资格等级,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互通学分, 学生可灵活地选择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也可在完成职业教育之后进入大学深造,使受教育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志向以及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多种教育方式,充分实现了因才施教、按需施教的教育教学目标。 AQF 是职业资格、学分转换的主要参照,各级证书和文凭的关系可通过学分的累积逐步完成,为各类高等教育提供了灵活的衔接路径[5]。 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歧视”的尴尬境遇亟待人们观念的转变,各级各类行业应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决策与管理,制定完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职教体系中的社会地位,制定学分互认制度,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相互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
(三)保障教学质量、严格就业准入,夯实职业能力评估平台
1.“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教学质量把关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高职教育赢得社会、家长及学生支持与信赖的基石。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为职业的教育”,需要构建兼备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保持专业知识更新、 有利于学生管理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师资的主体由专职与兼职(比例约为1:2)教师构成,教师除了须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需具备本专业四级及以上的职业证书和三年以上的平面设计专业从业经历。学院从相关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以确保所授课程内容与专业技术的发展相吻合。教师上岗后,还需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的培训, 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达到业界标准的职业经验和技能。 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充分借鉴澳大利亚TAFE 经验, 不宜过分强调教师高学历比例要求,定期进行“双师”能力考核,确立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导向。
2.专业职业能力的评估。 澳大利亚TAFE 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评估标准以合法、公平、可靠、灵活的原则来保证其能力本位的评估质量,围绕能力标准、 能力单元等展开自我评估与课题式小组评估、阶段性评估与综合性评估相结合的多种评估方式,并与相关企业开展职业能力联合评估等,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评估结果在企业中的认可度。我国平面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估体系应加大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考评,加快建立统一灵活的职业能力评估模式,在市场定位的前提下衡量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或培训的目标,以此推动人才的合理分配,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内容[EB/OL].http://www.docin.com/p-454775089.html.
[2]CUVGRD401A Ressarch and apply graphic design techniques.
[3]CUVGRD601A Engage in the business of graphic design.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http://www.offcn.con/jiaoshi/2014/0910/43516.html.
[5]刘育锋.国家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依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8.